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16713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 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的学科。 2. 构造层次构造层次:地壳中存在地温梯度,随着地壳深度增加,温度压力升高,引起岩石力学 性质变化而产生的变形性质的垂向分带性 3. 构造组合构造组合:具有内部组合和秩序的许多密切相联系的构造要素的集合体称为构造组合 4. 构造叠加构造叠加:指已经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5. 构造置换构造置换(03.07.08):岩石中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过程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被另一种 构造所代替的现象称为构造置换 6

2、. 构造继承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 构造某些主要特点称为构造继承 7. 构造序列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即构造序列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层构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层构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 面状构造面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面状的构造面;线状构造: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物理的具一定方向延长的构造 2. 层理层理:成分和结构以及颜色 结核 包体等在垂向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成层的原生沉 积构造 3. 流面流面:又称面状流动构造, 岩浆流动过程中云母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 体、析离体

3、,呈面状定向排列而成的 面状构造。 4. 流流线线:又称线状流动构造, 岩浆流动过程中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 镜体以及长条状 捕虏体和析离体,以线状优选定向排列而成的 线状构造。 5. 整整合合接接触触:上 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且产状基本一致,连续沉积形成,这种上 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 触 6. 不不整整合合接接触触 :上 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上 下两套地 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论论述述 1 1. . 在在浅浅变变质质变变形形沉沉积积区区确确定定地地层层层层序序的的沉沉积积与

4、与构构造造变变形形标标志志? ?(0 05 5. .0 07 7) 答: 1)交错层理:层理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 收敛与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2) 递变层理: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 的底面常是突变的有明显界线的 3) 波痕:振荡式波痕呈对称的尖脊圆谷状,尖脊指向顶面圆弧指向底面 4) 层面暴露标志:常见暴露标志有泥裂,雨痕等,泥裂剖面上呈 V 型,被上覆沉积物充 填呈脊状印模,印模间断指向岩层底面;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充填后,在上覆岩层底面 形成突起瘤状印模指向底面 5) 生物标志:根据某些化石在岩层的埋藏保存状态鉴定

5、岩层顶底面,如古植物根系分叉 方向指向岩层底面 6) 底面印模:底面印模常呈舌状或细长脊状突起,突起方向指向岩层底面7) 此外还有冲刷痕迹;砂岩球,砂岩枕的凹面指向岩层顶面,碟状构造凹面指向岩层顶 面等 2.2. 不整合接触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不整合接触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答: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可以分为平行不整合即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平行不整合的主要特点有: (1)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地层; (2)生物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3)不整合面常有底砾岩有时保存有古风化壳,土壤层; (4)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或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角度不整合的主

6、要特点有: (1)上 下两套地层间缺失地层且产状明显不同; (2)生物间断,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3)不整合面亦有古土壤层,底砾岩,古风化壳; (4)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 下降、再沉积 不整合的地质意义有: (1)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史,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重要依据; (2)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构造单元依据之一; (3)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情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 (4)不整合带有利于沉积矿床及交代型矿床,因此可以指导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 天然气田 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名词解释: 1.1.应力

7、应力:在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的内力称为应力 2. .正应力正应力应 力场中个点的应力状态不同,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力状态不断变化的应力场称为非 均匀应力场第四章第四章 变形和岩石应变分析基础变形和岩石应变分析基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 .变形变形: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后,其内部的质点经受一系列的位移,从而使岩石体 的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移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通常称为变形 2.线应变线应变:变形前后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3.剪应变剪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为角剪切应变,角 剪切应变的正切值为剪应变。4.均匀变形均匀变形包括皱纹线理,交面线理,石香肠构

8、造, 窗棂构造,杆状构造,交面铅笔构造 线理的构造运动学分析意义有: 通过确定线理类型可以根据线理判断构造运动方向,型线理延伸方向(物质运动 方向)与应变椭球体最大主应变轴方向一致,型线理延伸方向代表中间主应变轴 如果一个地区存在多期构造变形叠加,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形式线理可能互相截切,在 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线理截切关系研究恢复构造运动期次第八章第八章 褶皱褶皱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褶皱:由岩石中的各种面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2背形:褶皱面向凸式弯曲;向形:褶皱面下凹式弯曲 3背斜:核部到翼部地层由老到新的褶皱;向斜:核部向翼部地层由新变老 4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5脊线主要有:(1

9、)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 层的突然错断不连续.(2)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现象如岩层产状的急变或变 陡,节理化,劈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增加,擦痕,阶步等.(3)断层带的标志 性岩石如构造透镜体,断层岩等 地层标志:主要是地层的缺失和重复是断层识别的重要依据 岩浆活动及矿化作用标志:断层常是岩浆和热液等运移和储聚的良好场所,因此断层内常有岩浆活动和矿化遗迹或标志 岩相和厚度标志: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变主要有两种情况(1)同沉积断 层活动引起两侧沉积环境不同,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严重差异(2)断层的推移.使 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3 3 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是断层接

10、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答答: : 断层接触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分主要是接触带内的沉积和构造变形特点不同;具体: (1) 对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而言,接触带内往往发育风化壳,风化壳内可能发育铝土矿、 褐铁矿、古土壤等长期风化的产物,断层带内不发育铝土矿、褐铁矿等长期风化的 产物; (2) 角度不整合接触带上覆地层的底部通常还会发育底砾岩或砂岩,断层接触带可能发育 断裂碎裂岩,断层碎裂岩的砾石与胶结物的成分是一致的,而且与接触带两侧地质体的 岩石组成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把断层碎裂岩与底砾岩区别开来。 (3) 角度不整合接触带一般不发育平行接

11、触带的片理(或劈理)化现象;对断层接触关系 而言,接触带内通常会发育平行接触带(即断面)的片理或劈理。如果在接触带的两侧 发育牵引构造或逆牵引构造,也可以根据它们判断断层接触关系。 (4)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整体缺失地层,且两地层整体产状明显不一 致,但断层可能引起地层的缺失和重复是局限在断层接触带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伸展构造伸展构造 名词解释: 1地堑地堑:由两组走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断层之间共同的上盘下降,两条断 层各自的下盘上升形成的构造形式 2地垒地垒:由两组走向平行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断层共同的下盘上升,各自的上盘下 降形成的构造形式 3盆岭构

12、造盆岭构造:指由不对称的纵列单面山,山岭及其间列盆地组成的构造-地貌单元,是在区域 性伸展作用下形成的地垒,地堑, 斜式阶梯断层控制下形成 4断陷盆地断陷盆地:在伸展背景条件下,由基底及盆缘正断层控制发育的沉积盆地称为断陷盆地 5裂谷裂谷: 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 演化期长,常具地堑型式。 6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 起强烈的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论述题:论述题: 1裂谷构造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裂谷构造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答答:裂谷是在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

13、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 发育演化期长,常具有地堑型式。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西洋裂谷)和 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和陆间裂谷(红海) 。它们构造成一个威尔逊旋回。 大陆裂谷的特点: 由一系列地堑、半地堑和地垒组成的复杂地堑系统,通常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 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的构造地貌景观,反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粗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裂谷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大的负布格重力 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裂谷边界一般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和磁 力梯度

14、带,大陆裂谷热流值高,变化幅度大。大陆裂谷有两类岩浆岩共生组合: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 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 响岩或粗面岩套。 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 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异常地幔) 。 裂谷的形成机制:大陆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两类。主动裂 谷是地幔的上升热对流的长期作用,使大陆岩石圈减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后出现坳陷而 成裂谷。被动裂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减薄、破裂而导致裂谷 的形成。如果大陆裂谷能够连续发展下去,最

15、终就会演化成为大洋裂谷。2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 主要特征: (1)变质核杂岩又深层拉伸抬升的变质基底(下盘)和变形较轻的盖层(上盘)组成,外 形呈近圆形、椭圆形、呈分散孤立的穹隆状产出,中间变质岩,周围沉积岩 (2)基底与盖层以规模巨大的拆离断层分隔,基底岩石塑性变形强烈,顶部厚层糜棱岩带 分隔基地与盖层,中间为岩体,糜棱岩化随着与拆离断层的距离增加减弱向深处过渡 为正常片麻岩 (3)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犁式,上盘发育多米诺式断层以及次级 顺断层使地层拆离变薄和缺失,使得地层柱中的上部地层直接覆于基底变质岩之上

16、, 变形属脆性域。盖层也可因侵入作用而变质,原始拆离断层可因穹窿作用而呈穹状,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拆离断层带 (4)拆离断层(带)是一条岩石强烈破碎带,与其接触的糜棱岩带的顶部可卷入碎裂岩化 形成绿泥石微角砾岩,随着顺拆离断层倾斜向下趋近塑性区,碎裂带转变为网状韧性 剪切带,进而汇入糜棱岩构成的韧性剪切带 (5)变质核杂岩可因伸展在其周缘形成箕状断陷盆地,其中常常堆积了一套粗碎斜岩 组成要素: (1)由高级变质岩和侵入其中的岩浆岩组成的变质核杂岩本身; (2)变质岩周围未变质沉积岩 (3)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 形成过程: 变质核杂岩一般认为是在造山后伸展作用中形成的,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碰撞造山带的岩石圈底部一般都会有一个伸入地幔软流圈中的岩石圈山根(因为需要 该山根的浮力来支撑地表多出来的山体,打个比方,对一根浮在水面上的木头来说,水面 之上多出来的部分必然需要浸在水面之下部分获得的浮力支撑) ,该山根通常是硅铝质且含 水的,熔点比较低,它在硅镁质的软流圈中不能长期稳定,在软流圈高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