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128945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浅析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摘 要:老子思想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他提出的“有无相生” 、 “淡乎无味” 、 “自然” 、 “虚静”等,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和理论。在这种美学精神指导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独具东方魅力。学习老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艺术有很大的启发。关键词:老子 道 有无 虚实相生 自然 无味 虚静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称“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有” 、 “无” 、 “虚” 、 “实” 、 “无味” 、 “自然” 、 “虚静”等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和

2、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一、 “有无相生” 、 “虚实相生”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二十一章) ,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五章) 、 “有无相生” (第二章) ,世界是“有”和“无” 、 “虚”与“实”的辩证统一,万事万物在虚空中流动变化。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注重虚实的运用,打破语言、文字、线条等物质手段,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向其呈现出有生命活力的世界。诗歌创作中要虚实结合,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清朝唐彪在读

3、书作文谱中深刻地指出虚实结合的作用:“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具体的人、事、物是实,抽象的人生哲理是虚,有一种对人生、对宇宙的体验和感受,诗外生情,意远神幽。绘画创作中要虚实结合, “无画处皆成妙境” ,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灵动空间,宋元山水画把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画面留有空白,在有限中体味无限,产生对美的追寻。宋代画院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求考生绘画,有一个画师用极其巧妙的构思突出了“藏”:崇山峻岭之中,一股瀑布飞流直下,一个和尚挑水走在陡峻的台阶上。和尚是实的,庙是虚的,至于

4、古庙具体什么样,需要欣赏者自己联想。正因为空白,才有了这令人称奇的含蓄之美。此外,其他艺术如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 、书法“计白当黑” 、园林建筑“借景”等,这些都是“虚实结合”的体现。 “虚实结合、有无相生”使中国艺术具有含蓄美、简约美、空灵美,呈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以及独特的空间感和表现力。二、 “淡乎无味” 、 “自然”对艺术审美理想的影响自魏晋之后,人们从错彩镂金的美转向欣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文章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作品中要着重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此处正体现了老子“淡乎无味” 、 “自然”的思想。中国美学对“淡”之境的美学追求,其生成原点应该归依于

5、老子 “淡乎无味” (第三十五章)说。老子的“味” ,它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所以,这个“味”是一个美学范畴1,是一种“无味之味” ,即追求平淡和不动声色。老子提出的“淡乎无味”开创出一种特殊的审美理想平淡。品读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种悠闲怡然自得映入眼帘;浅吟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品味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心之向往。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绚烂的句式,却带给我们“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感受。从老子“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美学思想基石出发,开启了中国艺术关于追求自然的思想

6、。老子“自然之美”的本质是自然素朴、不需任何人工雕琢的,要“复归于朴” ,达到一种朴素、朴实的审美理想,正所谓“白玉不雕,丹漆不文” 。老子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等这些形式美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心灵,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美。老子所肯定和追求的美,不是那种外在的、表面的、易逝的、感官快乐的美,而是内在的、本质的、常住的、精神的美。这种美能够给人以恬静、闲适的感受,使人心绪宁静、安详,并能洞照事物的本质,穷究各种变化的色彩。因此,老子认为真正美的事物应是“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2。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平淡” 、 “自然”成为艺术家竭力追求的审美理想,陆游推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7、司空图诗品中肯定“妙造自然” ;计成在园冶图说力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可见老子美学思想影响之深远。三、 “虚静”对创作主体心理的影响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第十六章) 。 “虚”就是要给自己的头脑留下足够的空;“静”的涵义是要心静,不要心浮气躁。 “虚” 、 “静”是老子认为的心灵应该呈现出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和利欲诱惑,抛弃一切私心杂念,使心灵达到空明宁静。中国艺术创作中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法,均把虚静视为创作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陆机文赋 “收视反听,耽思傍汛,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意即回到心灵的视听,

8、聚精会神,才能使思维活跃;刘勰文心雕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同样是指文章构思时要保持平静。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能空诸一切,心无挂念,和世务暂时绝缘3,求得心灵的空明澄澈,才能“澄怀观道” ;司空图诗品中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 ,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淡泊宁静,艺术上的神韵才能油然而生。“虚静”思想启发创作主体摆脱世俗观念的干扰,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牢牢保持心态的平衡,才能达到创作的至高境界,宁静致远。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放至今天,依然大放光彩。学习老子的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富有智慧;学习老子的美学,可以让我们更具有情怀。我们在学习老子思想的道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注释: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 33 页方彬著,老子美学思想浅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0 月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 25页参考文献:1王蒙著,老子的帮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孙振玉著,论老子“静观” 、 “涤除”的审美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