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121343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 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 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 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

2、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 一的 人类的一切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哲学的重大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 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 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6.哲学的划分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 本派别。 7.列宁的物质观 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 物质的。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9.意识的三个发展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10.联系的定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1.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地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4、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 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 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 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 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 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3.三大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4.为什么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 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5.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16.度的定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和 临界点 17.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

6、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8.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 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9.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20.规律的定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

7、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2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4.价值的定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指 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5.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 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 物存在和发

8、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6.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27.面对当代的环境问题。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认领完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 28.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和服务于经济 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始终 存在着矛盾运动,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9、合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根本 规律 29.时间的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30.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其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茶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 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2.辩证论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

10、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 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 物质,脱离运动对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 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 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4.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 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5.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 实践是

11、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据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等。 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 性属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 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 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同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

12、盾的个性。矛盾的同性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同性属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同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 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8.辩证的否定原理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 起来的 第五, 辩证否

13、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 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9.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0.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1.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受到物的唯心

14、主义路线。 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特点?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形象性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深刻性 44.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4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 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

15、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 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46.认识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8.两种不同的社会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 4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什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

16、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 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 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 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5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5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53.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