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1111358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北师一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材概况:一、教材概况:本教材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加与减(一)加与减(一)单元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剪发的意义。2、学会 20 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口算。3、能理解他

2、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4、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学会 20 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性。2、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数学兴趣。教学难点1、能熟练口算,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2、发现和提出用 20 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易错点1、不理解算法,计算有误。2、在数线模型上画线表示减法。3、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不准确,导致列式错误。4、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有困难。训练点1、通过小棒、计数器、数线模型深入理解算理。2、加强口算练习,提高熟练程度。3、通过摆小棒、画图等方法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 。4、练习根据数学信息发

3、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点1、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含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尽量多写。2、整理 20 以内退位减法表,并发现规律。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观察物体单元目标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力。4、积极参加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

4、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力。教学难点1、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力。易错点1、辨认在不同方向看到的实物的样子。2、根据图片或照片判断在物体的哪个方向看到的物体。训练点1、在物体的不同方向看到的样子,是哪幅图,连线。2、辨认图片的样子是在实物的哪个方向看到的。拓展点1、从实物的多个方向(如 4 个方向)看到的物体是哪个图片。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生

5、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单元目标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数的过程,体会百以内各数的意义理解计数单位“百” 、 “十”的意义。3、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4、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数感。教学重点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数的过程,体会百以内各数的意义理解计数单位“百” 、 “十”的意义。2、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培养数感。教学难点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数的过程,体会百以内各数的意义理解计数单位“百” 、 “十”的意义,比较数的相对大小。易错点1、数拐弯数,如,29, (30) ,31。2、比较多个数的大小。3、比较数的相对大小。4、理解数的意义5、填数表

6、训练点1、练习数数,填空、填数线等练习。2、加强数的意义理解,填空练习3、比较数的大小练习。4、设计练习比较数的相对大小。拓展点1、填数表练习用三个数字组成不同两位数,并比较大小。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有趣的图形单元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初步培养空间观念2、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3、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设计。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教学重点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初步培养空间观念2、能利用所学图形,进

7、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教学难点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初步培养空间观念2、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易错点1、数图形,易漏掉。2、点子图上画图马虎,不准确、美观。3、找规律画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训练点1、数图形练习。2、点子图上画规定的图形3、找规律画图4、折纸练习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加减法(二)加减法(二)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并正确计算。3、初步形成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8、1、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并正确计算。2、初步形成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2、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易错点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列竖式2、改竖式错题3、根据数学信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训练点1、竖式练习,进行变式练习。2、改错题练习3、解决问题4、填数线拓展点1、根据加法、减法算式的规律填算式。数学好玩数学好玩单元目标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2、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

9、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4、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1、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保值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加减法(三)加减法(三)单元目标1、在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算理2、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通过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10、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在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算理2、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通过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算理,正确计算2、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发展估算意识。易错点1、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2、列竖式计算退位减法3、改错题(森林医生)4、估算题,如 80 页队员乘车5、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点1、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2、理解算法,改错题(森林医生) 。3、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点1、先估算再计算练习, (书

11、80 页,队员乘车)2、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练习,书 83 页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 100 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

12、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3)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