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成诵,点石成金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044642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熟读成诵,点石成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熟读成诵,点石成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熟读成诵,点石成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熟读成诵,点石成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熟读成诵,点石成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熟读成诵,点石成金熟读成诵,点石成金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方法刍议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方法刍议江江门门一中一中 林小林小红红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大加强了古代文学作品的 份量,编选了占课文总数 40%以上的文言文,使这套教材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 气息,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文言文篇目增多了,要求高了,客观上给语文 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为文言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 效果总不尽人意。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呢?

2、从古到今,无数人的成功学习实践 证明:熟读成诵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 吕叔湘先生在谈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问题时指出:“学习语文不 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而“技能是必须经过亲身反复实践才能掌 握的,阅读技能的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脱离阅读实践” 。在文言文教学 中,贯穿课堂教学的阅读实践就是熟读成诵,有了熟练的朗读、背诵作基础, 学生才能科学地筛选信息、揣摩文意、活用技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 现” , “不熟读,则无以明大义;不熟读,则无以明章法。 ” 既然熟读成诵对于语文教学是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3、呢?这两年多以来,在执教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我以“熟 读成诵为主,点石成金为辅”作为教学的总体思路,以诵读教学法为切入点, 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层级、规律,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现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心得体会简要小结如下,以供切磋、商讨。一、诵读以一、诵读以“入境入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从教学中,我们知道,要 把 学生导入境,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诵读。要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 容,首先就要进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让语言符号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实 在的人、事、景、物。 例如,我在教长亭送别一文时,采用了情境诵读教学的方法。先指导 学生把课

4、文内容整理为四幕情境:长亭路上;长亭饯宴;临行叮嘱; 依依送别。这四个场景包括了十八支曲子,其中最著名的有端正好、滚绣球、 上小楼、朝天子、耍孩儿、四煞、二煞、一煞、收尾等八支。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这八支曲子,通过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幻化成八幅图画:碧 天白云、落叶黄花、北雁南飞、禾黍秋风、寒烟染柳、衰草萋迷、夕阳古道、 暮色长亭。上课时,以古乐西厢词配画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 分角色诵读,读它个委婉缠绵,读它个情真意切,读到它意境全出。经过反复 诵读之后,学生已对课文的整体意境氛围有了一个感受,这个时候,教师抓住 时机,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曲词的美妙,体会其蕴藉。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教 师

5、相机以导,以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诵读为突破口,再辅佐其它的教学活动, 如曲词改写、名句赏析、意境分析等,以期达到涵咏在心,感受意境的教学目 标。两个课时下来,80%的学生对课文了然在胸,名言警句能信口而出,并能第 2 页说明其内在的意蕴。我在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的基础上,课外还指导学生自编 自演了折子戏莺莺送张生 ,唱词全都是由长亭送别中改编的,学生把课 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了课外,从诵读中学会了领悟,从诵读中学会了创新,比 起那种课堂上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学生不动口的沉闷死板的教学方法要好许多。两年多以来,我在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学中,坚持使用情境诵读教学法,使 学生“眼到” 、 “口到” 、 “心到

6、”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诵读以诵读以“入情入情”叶圣陶先生曾提出,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把作者的情感在 读 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我们只有在反复的 诵读活动中,才能感受课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才能酣畅地领会课文的感 情韵味。 比如,在教学滕王阁序 、 蜀道难等抒情类文章时,我主要的指导方 法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借文章的关键语句领悟其中的情感,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文中以富丽的词藻,称道洪都, 记叙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心情。这篇文章词藻丰

7、富、典故铺陈、意蕴深远、 大气礴磅,是一代宏文。如不反复诵读就想象不到山川秋景的壮丽,就感受不 到文章的气势,就体味不到作者的感情。怎么教学生读好这篇文章呢?给学生 一杯水,首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在背课时,自己反复诵读,直到熟背为止。 通过背诵,使我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滕王阁序之所以名垂千年, 不仅因为它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它的情采。文章写得神采飞逸,是因为作者心 中的情感与风云之气并驱,因而辞采卓傲、意蕴悠远。它赞美山川大地物华天 宝,人杰地灵;更借盛筵抒发襟怀,期待赏识以展雄才。文章情采横溢,真正 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 ,情感的线索贯穿于全文。我让学 生捕捉文章中

8、隐含这条线索的诗句,按照读句子(语句的畅通)读音步 (骈文的特点)读语势(情感的走势)读音律(情绪的高低)读 意韵(情意的表达)几个步骤,高声地朗诵,细心地揣摩,用心地品味,直至 熟读成诵。 又如,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从关 键句、关键词入手。读“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感知作者命运坎坷,读“关山 难越,萍水相逢” ,感知作者身世飘零;“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中的 “不见、何年” ,倾诉自己请缨无路、济世无门,言辞恳切,情意绵绵;从“老 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读出了作者不甘沉沦的 高远志向。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有

9、怀投笔。 ”的“三尺、微、一 介”反复诉说自己的卑微、渺小,其语调悲凉,令人泣下;而“无路请缨,有 怀投笔”则把自己身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困境表达极致。随着琅琅书声,一个 穷困而不潦倒、落泊却能向上的有志书生形象立出纸面,走进同学们的心中。 从口读到心悟,唤醒学生的心觉,使作者的境遇和学生的心灵发生了共呜,产 生了感动,达到了美读的要求。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接受了文章情感的熏 陶,又提高了语文的表达能力,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三、诵读以三、诵读以“入理入理”第 3 页鲁迅先生曾以教孩子学说话为例,谈到古文的教学问题。他说, “古人读书,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诵读,记住,分析,

10、比较,终于弄懂 了每个字的意义” 。接着又说,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是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 讲解,只要你诵读、记住,自己去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 懂” 。这里引用这段话,我并不是否认教师点拨、语法教科书、字典的作用, 而是从先生的教诲中看到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熟读”才能 “精思” ,只有熟读成诵才能品味、领悟文章的主旨,才能作理性的迁移。 在新编的高一教材中,先后编排了有关描述秦与六国的兴亡、破灭等内容 的文章,如过秦论 、 阿房宫赋 、 六国论 。这三篇文章分别出自西汉的贾 谊、晚唐的杜牧、北宋的苏洵之手,写作的历史背景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 教学阿房宫赋 、

11、六国论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气,筛选 文章的主要信息。等到学生基本能背诵时,再指导学生把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阅读,品评文章的艺术魅力。由于有了熟读成诵的基础,学生对文章的 内容已很熟悉,在探讨、质疑、评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大部 分学生引用文章的关键语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指出:过秦论先叙 史后结论,开篇就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蓄势,奠定全文的气势, 结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灭亡与前文并吞天下的气势形成了强烈反差, “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水到渠成,其一气呵成、恢宏磅礴的文势令人 拍案叫绝;而六国论则先立论后说理,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

12、观点 引起读者注意,进而从“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方面论证,最后以 劝喻北宋平统治者“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中吸取教训作结,其忧国如焚之情令 人扼腕。在探讨文章的表现手法时,学生以三篇文章为例,研讨了同一题材不 同的历史背景、不同作者做的文章,其风格、文气、文势各有千秋的问题,有 的学生还就文章的切入角度、主题立意、风格流派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 法。通过熟读课文品味理解精思研讨理性迁移的路子,学生能把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课堂之外,获益匪浅。课后我还指导学生以“我看秦 与六国之兴亡”为话题写文章,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结合实际对课文涉及的内 容作理性的分析,学生们很有兴趣,大多数学生能把

13、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自己的 文章中去,写出了观点尚为鲜明、内容较为充实、说理颇有深度的文章。 在这样以诵读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熟读精思,出之于口,明于 己心,背其语句,品其意味,揣其要术,得其精华,久而久之,智力就会不断 地得到开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取得“点石 成金”的功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值。 诵读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重视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把课堂的大 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读书,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背诵来提高“自能读书” (叶圣陶语)的能力,确实是文言文教学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表 面上看似乎忽略了文言词汇、句法等知识,教师的作用不够明显,实际并非如 此。因为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种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逐渐消化、融会贯 通、发展智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熟读成诵,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材料,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且将领悟的文言词汇、句法等知识内化为终 身受用的语文技能。这正是新教材“以能力训练为主,注意文化熏陶;培养自 学能力,顺应时代潮流”之要义所在。因而,我相信,文言文阅读教学只要坚 持“从熟读成诵之法” ,就一定能“达点石成金之目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