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3835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清与血浆的区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浆里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清中没有。血液凝固后 12 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浆是血液除去血细胞后的成分。其组成绝大部分是水,其次是各种血浆蛋白。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但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血清不可以再凝。血浆: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即血浆。 血清: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即血清。 粗略的说,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元。 纤维蛋白原能转换

2、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 血浆一般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使用,而血清可以用来检验血型-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

3、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 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

4、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浆总渗透压 313 毫渗量/升,相当于 7 个大气压(5330 毫米汞柱,1 毫米汞柱=0.133 千帕) ,其中胶体渗透压不超过 1.5 毫渗量/升(25 毫米汞柱) ,其余为晶体渗透压。pH7.357.47。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 1.62.4。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

5、78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正常红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 32,水占 64,其余 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介质。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 500 万/mm3,女性为 420 万/mm3。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 600 万/mm3 以上。从事体育运动而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 1215

6、g/100ml,女性为 1113g/100ml。 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 和 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该分子中的 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 O2,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见呼吸章)。血红蛋白中 Fe2+如氧化成 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 的能力。

7、血红蛋白与 CO 的亲和力比氧的大 210 倍,在空气中 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 CO 结合,因而丧失运输 O2 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 CO(或煤气)中毒。血红蛋白在 CO2 的运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 NaCl 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 NaCl 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

8、中,称为溶血。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 溶液) ,在 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 0.35或更低的 NaCl 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临床以 0.45NaCl 到0.3NaCl 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 0.45/NaCl 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 0.45NaCl 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2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

9、,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 1 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 10mm。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

10、沉加快。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 4109 到 11109/每升血液。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由于白血球的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癌症称为“白血病” 。 尽管巴斯德己证明了免疫能人和动物免患某些疾病,但人们对免疫起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埃利梅奇尼科夫通过研究机体如何抵抗疾病的侵袭,回答了这个问题。 梅奇尼科夫提出人

11、体的血液中存在着特殊的细胞,能够进攻由外界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他把这种细胞称为“吞噬细胞” ,意思是“吃东西的细胞” ,并证明了这些大白细胞能消灭细菌,当人体受到感染后,这些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左图:这张电镜照片显示了一个人体白细胞(蓝色) 、其细胞核(橙色)以及受到进攻和包围的细菌(红色) 。当细菌或颗粒受到包围或吸收后,它就不再对人体造成损害。 除了识别出许多的细菌,罗伯特科赫也识别出一种小一些的白细胞,称为“淋巴细胞” 。他还发现经过免疫的动物大白细胞和那些未经免疫的相比,功能更强。人们逐渐弄清了,是多种类型的细胞协调工作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数种白细胞,它们沿血管壁运动。

12、如果遇到细菌或其他固体颗粒,白细胞就会游过包围细菌,逐渐把它们消灭掉。有时细菌也会破坏白细胞,但在它们引起人们生病之前,大多数的入侵细菌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击溃。 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 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 1882 年意大利医师 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 1030 万) ,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13、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14、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 13 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 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 714 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 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 24 微米,厚0.51.5 微米,平均体积 7 立方微

15、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b 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ba 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 。血小板胞浆中

16、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覆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变形运动有关。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 颗粒和致密颗粒。 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 颗粒中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 4因子、组织蛋白酶 A、组织蛋白酶 D、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 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