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简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103764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简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简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简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简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C r o s s S t r a i tC o n f e r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简析张宇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 0 0 7 0 0孙一奎( 1 5 2 2 1 6 1 9 ) ,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著有赤水玄珠3 0 卷,包络”之藏,但对其部位认定确含混不清;还有人提出内经中“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一句,将之与命门混为一谈,但均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孙一奎对以上诸多

2、说法均不苟同,他的理论虽然是继承了难经中“肾问动气”的思想,但与难经不同的是,他摆脱了 难经以右肾为命门的思路,将命门的位置移至两肾之间,使之与肾间动气所代表的原气相互融合为一体。由于命门的本质是人身之原气,因而是为无形之物,他指出:命门“若谓属水属火,属藏属府,乃是有形质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因而,命门必然无形质可言,是超越藏府层次的生命本源。这一观点虽然此前医家也已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正是由孙一奎所首先正式提出的。此论一出即得到医界的普遍重视,很快便成为对命门部位与形质认识的主流理论,传统的右肾命门说被逐步取代5 3 1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 竺翌! !

3、 :墨型! 竺2 堕竺! 翌堡竺坐! 堕璺2 旦旦竺型篁:! 垫型2 呈坐曼堕里宝翌坚型鱼些其二,关于命门动气的属性,孙氏认为其“非水非火”,而又因其具“生生不息之机”,故又有阳动的性质。孙一奎认为两肾为静物,为阴,而其中间之动气则“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具有阳的性质,如 周易“坎卦中一阳居二阴间之象。但是,“阴阳”并不等同于“水火”,因为“物物具五行,五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何乃指坎中之阳为火,指右肾为少火也。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故谓坎中之阳,亦非火也。”( 医旨绪余右肾水火辩) 由此可知,命门动气乃人身之原气,具有“非水非火”的性

4、质在此基础上,孙一奎有进一步反对金元以来所流行的“命门相火”说,他从 内经中三阴三阳、手足十二经配合入手分析,认为“人身之藏府,一阴一阳,自有定偶”,而“手心主”( 即心包络) 已与三焦相表里同属相火,命门自然与三焦无关,故“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手心主为火之闰位,命f - J f l O 水之同气欤。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亦明矣。”( 医旨绪余命门图说) 而命门为“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其性质“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这实际上实在否认刘完素等医家以命门为“心包络”之藏的说法,以此而将命门的地位抬高到五藏六府之上。其三,命门动气为人之生生不息之根。

5、孙一奎认为命门动气对人身特别重要,尤其是表现在人的呼吸功能之上。他根据 难经八难中论肾间动气是“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的论点深入阐发,认为人之所以生存,乃“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 赤水玄珠肾无痘辨) 由此可见其强调肾间动气至于呼吸的重要作用。孙一奎还进一步从先天、后天的方面论述了原气、宗气郁呼吸的关系。他认为营气、卫气的正常运行与发挥功能,以及人的正常呼吸,都有赖于宗气的推动作用。宗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正常运行,则“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 但这仅是“后天谷气

6、”对呼吸的作用,“谓呼吸资宗气以行,非谓呼吸属宗气也”。若从根本来说,则呼吸的原动力来源于肾间动气,故日“呼吸者,即先天太极之动静,人一身之原气也。有生之初,就有此气,默运于中,流动不息,然后藏府得所司而行焉。”( 医旨绪余原呼吸) 孙一奎在此反复强调肺司呼吸,肾主纳气等功能,无不与肾间动气密切相关,进一步突出了命门原气作为人身之生命本源的地位与作用。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上承金元四家的理论,是明代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对此后赵献可、张景岳的学说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三家命门学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医命门理论的主体框架而孙一奎作为明代命门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 3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