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18380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论叶桂杂病辨治思想更新日期:2009-12-21 点击: 李瀚 肖南华 关键词:叶桂;杂病;辨治法则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乃一代名医。叶氏诊治外感热病医道高超,辨治杂病亦颇多建树,现择其要者分叙如下。 1 理虚大法,培中填下说 叶氏辨证虚损,以上损、中损、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提纲挈领,分别论治。论治虚损,大法以存精气为主,充分体现他的“存体”思想。 “存体”则以甘药培中、血肉之品填下,遂成“培中填下”说。治中损贵在“安谷” ,理下损重在“精生” ,且常常“安谷”与“精生”并举。 1.1 甘温之剂以培中 (1)理论依据:久病虚损,无论上损及下,或下损及

2、上,均以中损为要。因“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 。 (2)病证分类:中损有伤阴伤阳之别。伤阳者,往往有“劳力”病史,以内伤发热、便泄、脉空大等为主证;伤阴者,常有久病耗液或热病伤阴的病史,有口燥、纳减、便秘、舌红、脉数诸证。 (3)治疗原则:中损病证,以甘药理虚为法。甘药能“培生生初阳” , “凡元气有伤,当予甘药” 。伤阳者,治以甘温;伤阴者,投以甘寒。 (4)用药特点:“理阳气,当推建中” ,与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异功散等甘温之剂加减化裁;“顾阴液,需投复脉” ,药选柔润滋养之品。 1.2 血肉之品以填下 (1)理论依据:“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通过培养下焦,即可

3、“栽培生气” 。 (2)病证分类:分阳损、阴亏之证。 (3)治疗原则:慎投无情草木,以“声气必不相应” ,独用“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 。 (4)用药特点:避免用刚烈的肉桂、附子及苦寒的知母、黄柏。主张益精滋肾用鳖甲胶、龟板胶、阿胶、淡菜、海参等;温通任督用鹿茸、鹿角胶、羊肾等;培元益胃用人乳、霞天胶等;固本纳肾用河车、坎等;壮骨填髓用牛骨髓、羊骨髓等;滋阴潜阳用龟板、鳖甲、牡蛎等;温养扶羸用羊肉等。 2 中风病机,阳化内风说 叶氏“阳化内风说”是指“肝阳化风” 、 “身中阳气之动变”而导致的“内风动越” 。阳化内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总不离肝。因肝为风木之脏,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

4、刚,主动主升。 2.1 理论依据 “阳化内风”常见的病因病机有四:(1)精血衰耗,水不涵木,厥阳化火,内风大震;(2)阴阳并损,肝失濡养,阳浮风动;(3)阳明脉虚,土衰木横, “气愈伤,阳愈动” ,阳气动变,内风掀扰;(4)嗔怒动阳,木火化风。 2.2 病证分类 (1)精衰风动:眩晕、耳鸣、头胀、腰酸、膝软、烦热、肢麻、失眠,甚则神愦、瘛等; (2)阳浮风动:中风之后现偏枯、肢麻、言謇、神呆、遗溺、足痿等; (3)气虚风动:肢体缓纵不收、眩晕、肢麻、萎躄、音喑、口眼歪斜等; (4)怒伤风动:眩晕、头胀、烦躁、狂怒、猝厥、呃逆、跌仆等。2.3 治疗原则 “甘味熄风” ,有甘寒、甘温、甘酸、甘辛、

5、甘咸、甘濡之分。 2.4 用药特点 善用甘味,甘以益精培元、柔肝熄风。精衰风动,药用生地、玄参、阿胶、牡蛎、白芍、枸杞、首乌、天麻等;阳浮风动,药用熟地、牛膝、山茱萸、枸杞、苁蓉、天冬、远志、巴戟、天麻等;气虚风动,药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天麻、甘草等;怒伤风动,药用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丹皮、桑叶等。神昏则用至宝丹芳香开窍。 3 论治奇经,虚实通补说 叶氏发展奇经辨证,不但重奇经虚证,而且着眼奇经实证和虚中夹实证,独创“虚实通补”之说。 3.1 理论依据 “奇经八脉,皆丽于下” , “下元亏损,必累八脉” ;“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之久虚,脉不固摄” 。总以阳明脉虚、奇经不固

6、所致。奇经实证,大都由奇经气血痹阻(“奇经之结实”)造成。 3.2 病证分类 奇经虚证:如久年不孕,月经不调是“肝肾冲任皆损” ;“寒热遇劳而发”是“阳维脉衰,不司维续、护卫、包举” ;溲下“腐浊”是“病伤已在任督” ;失眠是“阳跷脉空”等。奇经实证:如男子病疝,女子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恶露、淋漓等。3.3 治疗原则 凡奇经实证,用苦辛芳香之品以缓通脉络、疏达宣痹,着眼于“通” ;奇经虚证,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着眼于“补” ;奇经虚中夹实证,则以“通补兼施”为法。 3.4 用药特点 通,多选用交加散、回生丹等;补,忌肉桂、附子、地黄、五味,而以血肉有情之品为主。 “任脉为病,用龟板以

7、静摄” ,“督脉为病,用鹿角以温煦”等;虚中夹实证,主张既取血肉之“补” ,又投芳香之“通” ,以“包举形骸” 、 “和养脉络” 。 “若徒固补,不以通调,恐滋肿胀” 。 4 脾胃分治,调补胃阴说 叶氏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二者脏腑有别, “脏宜藏,腑宜通” 。治脾可崇东垣甘温生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遂创“脾胃分治,调补胃阴”之说。 4.1 理论依据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 “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 。 4.2 病证分类 诸多原因导致“九窍不和”而现“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烘热、便不通爽”等。 4.3 治疗原则 忌辛开苦降,苦寒下夺;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 , “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 4.4 用药特点 方取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化裁。药选沙参、麦冬、扁豆、玉竹、甘草等。 5 气结在经,血伤入络说 叶氏认识到一些非表里脏腑所能辨治的病证, “邪非在表,散之不解” ;“邪非着里,攻之不驱” ;“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 。故自创“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