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7773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种植模式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培育标志产业(17)(总第 143 期)2004 年 4 月 23 日创新种植模式 培育标志产业以大棚菜为主攻方向建设“龙头产业特色县“按语:长子县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充分挖掘农民自身智慧,发展大棚菜生产,收到了好的效果。在最近召开的推广长子生贵式大棚种植模式促增收现场会上,长子县作了经验介绍,现将长子县经验介绍编辑刊登,望农口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共同提高。一、立足优势,科学定位调产方向 近年来,农民增收难成为各级领导的心病。长子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 8 万亩大青椒日益受到重茬和病虫害危袭的关键时刻,如何引导农民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是摆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首要课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要的问题是怎么调、向哪里调?不能光空喊在嘴上,必须指给老百姓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调产方向选准了,就犹如顺水推舟,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对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多次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聘请专家论证指导,谋求发展出路。发展自己独具特色、富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寻求最佳着力点。就长子而言,农业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地处北纬 36 度一 37 度之间,是全国最佳设施农业产业带,发展棚化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加之中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地平水浅,交通便利,又有“中国青椒之乡“的品牌和闯荡多年的营销队伍以及小有规模的日光大棚,具备了设施

3、蔬菜产业优化升级的条件。二是畜禽生产基础较好。养殖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笼养鸡已升为畜禽类老大,养鸡已成为市场最稳定、技术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一项产业,去年新增养殖量 100 万只;总量达到 300 万只以上,古德曼、李更生等规模加工企业年加工鸡蛋达 500 万斤。发挥优势兵力,大打攻坚战,扭住一二个产业把它做强做大,是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我们的精力、财力、市场不允许面面俱到,均衡发展,小而全、样样有,猪、鸡、牛、羊、兔、驴、鸭全面发展,只能是全面滞后。走出一条专业化、大规模、区域化、大市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构建一个重点突出、优势独特、竞争力强的特色经济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市场

4、。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长子县把新一轮调产的目标锁定在“2+1“调产模式上,即以“2+1“模式推动长子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2“就是发展壮大两大主导产业,用 5年时间,发展 10 万亩大棚和 1000 万只鸡,形成大棚菜、笼养鸡两大标志性特色产业;“l“就是围绕两大产业培植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实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两大产业是互联产业,1000 万只鸡的鸡粪可作为 10 万亩绿色大棚莱的优质有机肥。现在长子的菜价高、品质好正是基于此。“2+l“结构又是互动结构,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可以有力支撑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反过来,龙头加工企业

5、的发展,又会带动产业规模的升级。由于“2+l“模式符合长子农业发展的实际,突出了自身特色和优势,加以山东寿光的经验和长子县发展大棚蔬菜的成功实践,通过充分宣传发动,全县上下很快形成了合力,发展设施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二、创新模式,搭建新的调产平台在日光大棚发展过程中,长子县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建棚费用高。建一个一亩地的日光大棚,需要投资 15-2 万元,十万个大棚就是 15-20 个亿,要尽快做强做大大棚产业,所需资金很难保证。二是调地难度大。尤其是 30 年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政策,使一些村土地规划步履维艰,不调难发展,一调村就乱。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降低成本,规模发展,成为

6、摆在长子县面前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县领导带队组织科技力量赴山东寿光考察,积极寻求发展设施农业的新途径。回来后,科技能人李生贵,在第二代钢管结构大棚的基础上,创造了丝管结构简易移动大棚。李生贵丝管结构移动大棚归纳起来有六大优点:一是价格最低。盖一亩仅需 2500 元左右,包括钢管、钢丝、棚膜、遮阳罩等全套设备。今年钢材涨价,增加 200 元;二是省工省时。盖一亩棚只需 2-3 个工时就可完成;三是抗灾力强。达到了“三抗三防“,即抗风、抗霜、抗雹灾,防晒、防虫、防病害,特别是采用内撑外压结构,可经受8 级大风;四是灵活方便。可大可小,可东可西,随地建棚,省得调地;五是可移动。扛起大棚随地

7、搬,那块需要那块建,便于机械化作业;六是效益明显。早春提前上市一个月,晚秋延迟下市一月多,大棚菜产量高,又正好占领了市场空档,价格格外好。去年,尽管前期受“非典“影响,大棚户第一茬种白菜多数烂掉,但第二茬青椒、西红柿效益很好,第三茬晚秋西葫芦收益更好,一亩棚的收入平均达到 5000 元以上,好的达到了8000 元。今年,长子县引进最好的品种青椒王、约克君,按去年的情况每亩在 5000-8000 元,第二茬西葫芦又是 5000 元以上,两季收入一万元不成问题。移动大棚的诸多优点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为此,长子县定下目标:五年建成十万亩大棚基地县,仅此一项可增收 10 个亿,全县

8、农民人均增收 3000 元。与此同时,还号召农民向“l+2“最佳小康户迈进,即:户种三亩棚,一亩冬棚,二亩春秋移动棚,实现家家有产业,四季有活干,天天有钱赚,户均三万元的奋斗目标,彻底摆脱农民一年三季闲、发财无保障的被动局面。 三、多方联动,全力打造标志产业为使长子县的设施农业尽快发展起来,膨胀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民走向富裕,县委、县政府坚持多方联动,有效运作,积极支持,大力引导,有力推进了大棚蔬菜的快速发展。(一)四轮驱动,营造氛围,形成发展大合唱。一是思想触动。思想通,产业兴。建大棚人们存在“三怕“思想,拟建农户怕担风险,光建棚需投资 15 万元以上,每年生产性投入还需 4000 元,简易

9、棚一个投资 2500 元,生产投资也在 1500 元左右,不少农民看着眼热,不敢下手,怕赔了本,翻不转身;受益农户怕丢饭碗,建起大棚的不少农民以“物以稀为缺“,怕发展多了,卖不上好价钱,不交流,不露富;乡村干部害怕卖难,发动起来卖不了,不挣钱,责任难担帐难交。对此,长子县用典型事例做引导,耐心细致做工作,“货卖堆山“、“一亩菜骑车卖,万亩菜汽车来“,使广大干部群众深深懂得了大规模等于大市场,没有规模便没有市场,大规模大发展、小规模小发展、没规模难发展的道理。与此同时,先后多次组织干部群众赴山东寿光学习取经,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大棚的巨大热情。二是宣传鼓动。为加快简易大棚的推广步伐,长子县抢抓机遇

10、,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先后多次在大李村召开了日光大棚建设现场会、技术推广会、观摩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三是上下联动。为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长子县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具体制定扶持大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小额农贷、土地调整、引进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把有限的精力、财力最大限度地用到了大棚建设上。四是考核牵动。长子县把发展大棚同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奖励、提拔、使用相挂钩,年初定目标,年终交总帐,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扭成一股劲,迅速掀起了建设大棚的新高潮。营造了齐心抓产业,共同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二)部门协作,重点突出,集中力量

11、抓建设。全县上下紧紧扭住发展大棚产业,打造优势农业这个总目标,集中一切人流、物流、信息流,支持其快速发展。农业部门主动出击,提供技术服务,并从太原、北京请来专家传授技术,指导生产;水利部门围绕大棚发展区域规划,打井配套,改善设施条件;农机部门组建了机械化高科技示范基地;种子公司与北京一家蔬菜公司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征地 20 亩,建立新品种示范园,从北京、安徽购回全国最好的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县信用联社主动增加小额农贷,深入农户送贷上门,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大棚建设,保证了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去年全县用于大棚产业的小额农贷达 4000 多万元,占到发放总量的 80以上,今年预计可增加到

12、8000 万元,大棚产业赢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三)选树典型,构建技术服务网络,以点带面促发展。一是建立示范区,重点推广了丹朱镇东上坊村发展大棚的经验。东上坊村,全村 195 户,建棚 207 个,户均一个大棚,单棚收入达到 2 万元以上,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 3000 元。通过组织群众观摩、对照比较、交流经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大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构建服务网络,组建了生贵大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长子大棚蔬菜协会。从物资供应、建棚技术、引种、育苗、生产管理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经验的科技能人开展技术承包,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大棚产业发展。三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促发展。要求有条件的村干部要带头种大棚,丹朱镇坝里村 20 多名党员干部带头新建大棚 28 个,在他们的带动下,今年全村大棚已发展到80 多个。四是重奖科技能人,推动发展新局面。2003 年,长子县对种植大棚效益好的农户进行了表彰,并拿出一万元重奖了在发展大棚产业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能人李生贵,全县大棚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崭新局面。 目前,全县日光大棚已发展到 4000 余座,简易大棚 5000 多个(亩),设施农业面积达 1 万亩,全县农民仅此年增收近亿元,大棚经济有望尽快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责任编辑:徐 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