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62711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研_享受过程的美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研读研_ _享受过程的美丽享受过程的美丽读研,我始终看作一种过程,既不因自己拥有读研的机会而激情倾倒,也不为自己暂时无高薪收人而懊恼。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看作是一种思想之学,理想之学,实践之学,德行之学。思想之学记得读专科时,我并不像别的同学那样读死书。毕竟,人各有志。那时,我旁涉政治、历史、文学、哲学专科毕业时,我一样走上了不令人满意之路。但是,我理想不变,志向不变,依然故我。除了满屋子的书之外,我一无所有,结果我站在这些书上,比别人又走得更远一点,站得更高一些。当我无法说清自己时,我的老师对我说:“你的学习不带功利性,很单纯,很宁静”考研是曲折的,但我选择了,我宁愿去承受。我报考复旦,那

2、是无数萃萃学子向往的地方,竞争程度可以想见。在复习中,我对同学开玩笑说:选择复旦,意味着选择冒险。虽然最终与复旦擦肩而过,但我不后悔。因为在复旦的日子,如太阳一样,每一天都是新的。考研让我充实,在行去匆匆的人流中,我宁静地过好每一天。复杂的人生经历,让我更加坚强、坚定。我终于感觉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境。一句话,保持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境界。读研,虽然没有考研时那么大的压力,但并不比考研承受的痛苦少。读研,是独立的过程,也是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知识的增长之外,更多的恐怕是思想的升腾,灵魂的升华,能力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很苦。思想之苦、精神之苦是最大的苦。一是读研的方法难以寻觅

3、;二是未来的方向难以料定;三是世界变化太快,目不暇接,稍不留心就落后了, “与时俱进” 、凤凰涅桨,需要阵痛,需要“裂变”呀。读研,我很快乐。在考研之前,复旦一位恩师指点我:“考研不同于读研,考研是考试,是考书” ,而现在,读研我可以旁涉更多的领域,听更多新鲜的讲座,可以思考更多的问题,可以解析更深层的原因,可以对一些问题追根溯源,比如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法的经济学分析。正如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王德华研究员借用前辈的话:“如果不读原著,只会转用别人的资料,犹如从别人水桶中舀水一样,一旦别人之桶空,则不知别人桶中之水从何而来,只能望桶兴叹,

4、继而环顾四周,看看是否有盛着水的水桶等人来舀。如一生中只知舀别人桶内的现成水喝,而不忌清水混水,只要是水就行,其后果实不堪设想。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思想者对话。借用一句流行的话:读研,痛并快乐着。在读研过程中,我不特别去记忆那些现成的观点。我正确分析自己和外部条件,比如兴趣、知识结构、求实态度、批判精神,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读研的过程,是培养思维的过程,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我想借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向东先生的分析: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冯先生

5、认为: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由此观之,读研时,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更显重要。一方面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取长比短。两者都要辩证看待。一句话,培养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擅长采访写作的,搞媒体业务,擅长理性思维的,搞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的学术性研究不要把自己框死。灵活地学,思辨地学,也许会好一些。特别是借鉴一些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观点方法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读一读哈贝马斯、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学者的专著,读一读哈耶克自由宪章原理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 公共选择理论 、罗尔斯正义论等,培育一种视角,一种理念。学习他们的思想,辩证吸收他f的思想,从

6、而提升自己。-一理想之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如大学一样,也依然故我。不过,读研使自己成熟,成为走向社会的缓冲期。而读研毕业,不外乎两条路:一是彻底地把自己推向社会的前沿,走实践之路,采访写作之路;二是继续考博获得学历之路。无论哪条路,都比大学那条路更难走。第一条路是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博大精深,听别人说难也,难于上青天。第二条路,读尸 051 一 G 日八 DUATS 中国研究生颧砚皿舞崖圈渔皿屁国.博,自己必须在某一领域有创见。因此,摆在面前的两条路,如汹涌澎湃的两条河, “飞也要飞过去” ,自己恐怕再也无法“逃避”了。对理想的分析,永远无法替代过程的经历。读研之时,我自己便努力塑造一种精神,培

7、育一种理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提出 3 条原则。原则之一: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不等同于或包含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原则之二:新闻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学科不能与传播或媒体混淆;原则之三: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这三条原则意即新闻教育应培育一种理念一一新闻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而决不只是技能、技巧的教育。应该是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深处的探寻,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境界。新闻的功夫在“技巧”之外,新闻应该是舆论之公器,正义之先声,客观之镜鉴,公正之平台。就像律师、医生和牧师有特殊责任一样

8、,新闻工作者也和他们一样有职业义务。新闻工作者应认同这一些目标和职业理想:告知公众社会和政府中发生的事件、取得的进步和未来的趋势;对待公众要公正、尊重、富有同情心;培养民主的秩序,民主的社会。实践之学读研,我也不放弃实践的机会,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增进自己的宣传、组织、协调能力。比如在研究生会,我明显地感觉到工作不同于大学学生会的工作。研究生会更需要有思想深度,哪怕组织一个文艺晚会,仅仅娱乐、说教等恐怕是不够的,当然专业的实践,深人媒体学习,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参加实践,也就不明了现实的需要、现实的艰难。实践,可以查漏补缺,可以提升理论。只有参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思想认识才会有新的飞跃。实

9、践,不可或缺。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现在存在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陋习、恶习。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人抛弃了实践。没有实践,读研的过程便是不结果的花,不生根的芽。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如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写道:“马克思已被一种远比哲学更强烈的兴趣吸引住了。自从他写了评书报检查令的文章,他就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现在他在莱茵报上继续进行这种斗争,而不到轶文集上去纺他那哲学的线” 。马克思并没有离开哲学去进行现实斗争,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用政治的纺车

10、去纺他哲学的线,办莱茵报使马克思开始从哲学的云端走向现实。马克思的新闻实践,给我很大启示。同时, 北青报总编辑张延平从办报实践看报业最需要三种人才:第一种人才既能跑动又有学问;第二种人才既会排版又会管人;第三种人才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实践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比照着去奋力前行。读研,我们不能沉在“故纸堆” ,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学习,要看清方向。社会的遴选是最好的标尺。比如20 世纪 80 年代,中专学历都很吃香,90 年代大学生更是“抢手货” ,被誉为“时代骄子” 。那时恐怕没有几位大学生读研,而 20 世纪 90 年代末,连研究生都难以觅一份好工作。其实,学历如一个“敲门砖” ,它仅仅

11、是个人进阶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要条件。高学历,有找好工作的可能性,但并非“万金油” 。社会正在走向成熟。在历经转型向成熟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社会发展中,真才实学,实在太重要了。不然,读研、读博,都可能被淘汰。那样便只有唉叹:与社会发展相比,为什么老是慢半于白。德行之学正如康德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研究生群体,犹如社会一样,既有杰出的青年才俊,也有不问世间为何物的“怪异之人” ,也有道德败坏者存在。总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浪淘沙,激流方可勇进。读研,我们同样需要培养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宽容、坦

12、荡的胸怀“君子之学也,以善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修身之道,我们应当“三省吾身” 。读研,享受一种过程的美丽。如英国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所深刻阐释:“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这种教育使人准备去胜任任何职务,去精通任何一门学科。这种教育告诉他如何去适应别人,如何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如何在别人面前表述自己的思想,如何影响别人,如何与别人达成谅解,如何宽容别人。他能够在任何社会安身他知道何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何时保持沉默,他能够与人交谈,也能够倾听别人意见”这种大学教育当然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因此,珍惜研究生生活,把研究生生活读出一种味道来。在希望与挑战之间,我们需要清醒地选择。因为,过程是在苦涩之中诞生的美丽。在读研的过程与结果之间,我们需要理性地前行,因为,目的是在苦涩的过程中孕育的美丽。f 作才芳广西丈学丈化与借播学陀奇闻系研宏生少e 日 l、A。 。s 丁 GRAo 口恤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