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5533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 1资本积累的来源. 3扩张的极限. 4理论与现实. 7路问:“新民主主义”?. 8过去 30 年,中国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过程中涌现出不少的“模式” ,如三来一补的珠三角模式、基于侨属拓外传统的晋江模式、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等等,但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莫过于温州模式。报道、讨论温州模式的文章多如牛毛,其中最流行的概括是“小商品、大市场” ,但它只描述其外貌,未涉及其机制。倒是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秘书长王巍的描述比较深入:“温州模式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温州商人始终立足于老百姓的需求做生意,不是

2、跟着政府指导、被计划引路。其次,温州商人始终在与政府的政策博弈,有自己的生意经和投资经。最后,温州商人是从实业起步,逐步聚焦到金融。 ”“之所以有温州模式,恰恰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来,温州始终是彻底市场化的区域,是一个参照系。 ” (王巍?我们救温州还是温州救中国?中国企业家网)可见温州模式的核心就是“彻底市场化” 、 “与政府的政策博弈” 。考诸温州的实践,王巍的描述是可信的。温州模式的实质就是靠民间商人的逐利动机配置社会资源,以实现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浙江(尤其是浙南) 、福建地区,过去 30 年走的就是温州道路,其经济发展之迅速、民间财富之巨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许多主流学者希望能将温州模

3、式改良、推广,以解决全国的发展问题。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 温州模式起步于家庭工业。当时,温州的特点是:1、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为浙江之最,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力须寻找出路。这导致历史上温州人除务农外,兼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在这样的条件下,集体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巩固,而家庭经济和自发经济则一直在顽强发展。2、长期处于对台前线、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 5.95 亿元。导致非农产业吸纳劳力的能力极弱。3、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 104 国道与外界相接。距城市较远,难以接收城市工业辐射。在这样的背景

4、下,自发发展的非农产业自然选择了家庭企业的形态,靠手工生产技术简单的小型产品,并大力推销。1982 年,温州当地个体工商企业就超过 10 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 1/10;30 万经销员奔波于各地。基于低廉的成本,他们契而不舍、不择手段的营销让国营企业头疼不已,称其为“蝗虫大军” 。网友“天涯零零发”尖刻而恰当地指出:“温州经济就是人人想发财的经济” , “温州人知道不自己当老板只能赚小钱,供人剥削,大锅饭没了,不做老板就只能过寒酸的穷日子,温州人不大想过。 ”(见 http:/ 年,南京一位消费者投书经济日报 ,控诉他买的温州鞋穿一天就掉了跟,而所谓真皮也不过是劣质的合成革。有人称温州鞋为“一

5、日鞋” 、 “礼拜鞋” 。1987 年 6 月,杭州武林广场一把大火把数千双温州鞋付之一炬,继而这把火烧到南京、长沙、株洲。 “温州货”成了假货的代名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等一些城市的商家纷纷贴出“本店无温州货”的安民告示。温州整体形象的倒塌迫使温州市委、市政府于 1993 年 10 月,在全市实施以“质量立市”和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为重点的“第二次创业”发展战略。1994 年 10 月,颁布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 。急功近利的另一个必然结果是“外部性” 。温州的低成本一部分建立在肆意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其后果经 30 年的积累令人触摸惊心。据 2001 年丰、枯水期 2 次水质监

6、测结果表明,温州全市内河河网没有发现优于类水的河段,其中劣 V 类水河段占 80%以上。主要污染特征因子为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等(见温州市水文站刘捷等?温州市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浙江水利科技 第 4 期总第 152 期 2OO7 年 7 月) 。论文从三个方面描述了温州河道污染情况:其一废污水直排入河;其二垃圾入河;其三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搭建工棚、畜禽栏舍、茅坑。这些都表现出为了挣钱而不惜破坏环境的特征。牛或文等人分析浙江 11 个地级城市的灰霾记录,临海的温州,年均灰霾天数为 24 天,仅比内陆的杭州少 1 天,与之对比,相邻的台州为 6 天,丽水为 2 天。

7、(见牛或文等?浙江城市区域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 热带气象学报 第 26 卷第 6 期 2010 年 12 月)2010-12-20 日,浙江日报?温州整治污染物排放吹响“水陆空”集结号?这样开篇:“温州的雨怎么会是酸的、温州的水不再清了、温州的蓝天变少了” 。文中报道,温州早在 2003 年就着手创建生态市。然而,由于温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薄弱,许多关键性指标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仍有着很大差距。生态建设工作任务书考核在全省已经连续两年排在末位。文中称:“从今年开始,温州将力争通过三年努力,2011 年创成浙江省环保模范城市,2012 年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各项指标,2014 年创成国家环保模范

8、城市。 ”30 年的污染指望用三、四年治好,谈何容易?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全心全意谋发展的温州财大气粗,为主流学界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2010 年温州市长赵一德称:“据不完全统计,流动的民间资本已经达到 6000 亿,而且每年以 14%的速度快速增长。” (见?2010 年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实录? 东方财富网 http:/ 6000 亿是什么概念?这是当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总额的 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2.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3.82%、全年财政收入的 6.97%。而温州人口不过占全国的 0.605%。就是温州模式的底气所在,有了钱,什么问题摆不平?资本

9、积累的来源 那这 6000 亿流动的民间资本是怎样积累起来的?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张仁寿,于 1990 年出版温州模式研究一书。他这样描述温州的道路:“温州是走的是一条内源性古典式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先在国内发展区际贸易,再开拓国际市场;先开拓产品市场,再发展要素市场,然后到全国各地和境外投资。 ”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典型道路。 “小商品、大市场”使温州资本家(其起步阶段只不过是个体户、小业主)可以从全省、全国范围内汲取利润,随着资本的积累,其牟利的视野扩大到全球。温州的实践证明,走完这个全过程用了大约 30 年,其速度远高于早期的热那亚、荷兰、英格兰。温州经验与热那亚、荷兰、英格兰经验一致,

10、都建立在外部利润源的基础上,四川是温州外部利润源的明显例子:“在四川,几乎没有温州人没有涉猎的行业,也没有温州人没有踏过的县城。 ”“目前,在四川的温州人有 12 万之多(其中,6 万多人在成都) ,他们经商的足迹踏遍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广元、乐山、凉山等地。大到水电站的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中到服装、鞋类、家用电器、小五金等产品的生产和印刷包装业的经营,小到纽扣、拉链、眼镜、打火机、剃须刀的销售等,温州人的生意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四川省温州商会 1997 年 11 月 11 日成立时,会员企业仅有 700 多家。如今,这个还不满 10 岁的民间商会组织已发展成为拥有 14 家

11、地市级温州商会、12 个直属行业分会、1 万家会员企业的特大型商会组织。在成都,他们的直属行业分会已细分至印刷、机电、鞋革等 12 个行业。在四川,除广安、甘孜、阿坝等几个市州外,全省大部分市州均建立了温州商会组织。这种纵横发展之势,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放眼巴山蜀水,四川省温州商会的会员之多、网络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均为四川之最,是外地人在四川形成的最大的“商业部落” 。而在温州当地媒体看来,四川省温州商会又是温州人在外成立的规模最大、区域最广、会员最多的温州商会。 ” (王雪娟等 ?温州商帮:12 万大军“西征”四川? 成都日报 2007-4-17)所以张仁寿称其为“古典式市场经济的发展

12、道路” ,这也是主流经济学家偏爱温州模式的根源。这样的模式,建立在扩张机制上,而扩张机制带来两个特征:其一,在其扩张所及的范围内,表现为利润的净流出;其二,一旦扩张因故停止,整个系统就无以为继。利润净流出的地区必不甘于“奉献” 。势必效仿温州商人,以截留本地利润,甚至与之争夺其他利润源。在对利润源的争夺战中,诞生了“敢为人先”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之类商场格言。资本积累就在这一过程中高效率展开。就其后者,资本高效积累的对应物就是消费能力的相对下降。而资本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消费资金。于是这一过程表现为对利润的渴求呈指数增长,而社会祭献利润的能力却相对下降, “古典式市场经济”中不存

13、在遏制这一失衡的机制,于是“古典式市场经济”每天都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有打火机“教父”之称的周大虎就证实,温州产业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基本年利润约在 3%至 5%之间(见沈锡权?债务危机暴露温州模式过度投机等三大软肋? 经济参考报 2011 年 10月 13 日) 。温州的民间资本以实业起家,周大虎证实基本年利润已降到 3%至 5%之间,表明实业空间已被膨胀的资本填满,资本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实业起家的温州商人对股市有天然的警觉,极不情愿进入股市。然而日益扩张的逐利资金终究需要找到出路,于是温州资本家走上了“炒”的道路,炒绿豆、炒蒜、炒

14、姜、炒糖、炒古董、炒银、炒工业原材料、炒煤、炒稀土、炒楼-。其间众生相足可写一部传世小说。温州天浩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鸿认为,在温州游资中,70%-80%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 (?高利贷成慢性毒药 七成温州游资涌向房地产? 中国证券报 2011 年 09 月 28 日)炒绿豆、炒蒜、炒姜、炒糖促发通胀,引起公愤,况且这些物资炒到天价上无法持续;炒工业原材料、炒煤、炒稀土、炒楼危及国家核心利益,结果招致政策打压。究其根源, “炒”主要造成逐利资金的再分配,无法提供真实的利润。炒出来的泡沫终将破灭,随着一个个泡沫破灭,温州资本家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只能求助于高利贷。结果在“人人想发财”的温州,激起了

15、高利贷的狂潮。扩张的极限 2010 年 6 月,温州人贷款余额 5050.21 亿元,比年初新增 656.4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25.8%。一位温州银行业管理人士纳闷,按理说,如此信贷规模足以满足需求,但企业把钱贷过去之后,并未见到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设施更新等(见陈周锡 ?温州满城皆放高利贷 买房造房疯狂? 经济观察报 2010 年 12 月 18 日) 。有媒体披露,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已有 3 万亿银行资金并未实际流向用款企业,而是转入了高利贷市场。央行随即辟谣,称“该报道失实” ,同时又“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警惕近期网络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风险。 ” (高晨?银监会否认 3万亿贷款流入高利贷市场? 京华时报 2011-8-11)上述温州银行业管理人士的困惑证实,高速扩张的信贷规模并未流入实业生产,在资本过剩、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制约实业生产的不是信贷规模,而是有效需求。在“炒”风炽盛大环境中,资本家对信贷的需求已不是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挽救越来越紧的资金链了。对此,媒体报道了大量的证据,限于篇幅,仅举两例:“温州的服装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在做多元化投资。有实力的自己开发房地产,小的企业就炒楼。 ”浙江阔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