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09286 上传时间:2017-02-2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 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 卷轴文化 从简帛向卷轴的过渡 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 东汉时期 , 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 , 丝毫无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 。 于是 , 一部分士大夫杂采儒 、 名 、 道 、 法思想 , 撰论著书 , 主张重法治 , 覈名实 , 举贤才 , 饬吏治 , 企图消除危机 , 重新稳定东汉统治 。 他们的思想部分地突破了儒家的限制 , 对于魏晋哲学思想的发展 , 客观上起着一定的影响 。 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 汉代因今古文经之争而形成的经学兴盛局面 , 由于郑学的兴盛而开始发生变化 。 郑玄先是入太学学今文经 , 后又从马融学古

2、文经 。 因而他既通古文经 , 又通今文经( 包括谶纬 ) , 且在外游学十余年 , 归乡讲学 , 弟子众至数百千人 。 他以古文经说为主 , 兼采今文学说 , 破除家法传统 , 遍注群经 , 汇集汉代经学的大成 , 从而基本上结束了今文 、 古文之争 。 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 由于郑学盛而汉学衰 , 其后王肃出而郑学亦衰 , 经学进入了一个中衰时期 。 黄巾起义以后 , 东汉王朝瓦解 , 儒家思想因之受到打击 , 于是名家 、 法家 、 道家思想开始更广泛的传播 。 曹魏建立以后 , 否定了儒家名教的绝对地位 ,魏晋玄学思潮开始出现 。 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 曹魏正始年间 , 何晏 、 王弼等人

3、研究 老 、 庄 学说 , 用道家思想解释 周易 , 开魏晋玄学之先端 。 他们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 , 就一些哲学问题反复辩论 , 形成了 “ 清谈 ” 的玄学发展方式 。 其后 , 以阮籍 、 稽康为代表的反名教的玄学家的出现 , 又把玄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 到西晋时 , 向秀作 庄子注 , 发明奇趣 , 振起玄风 , 郭象又述而广之 , 儒墨之迹见鄙 , 道家之言遂盛 。 其间吴人杨泉著 物理论 , 西晋名士裴颜作 崇有论 , 对玄学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 。 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 西晋以后 , 经学进入一个分立时代 , 出现南学 ( 南朝的经学 ) 和北学 ( 北朝的经学 )之分 。 南学受玄

4、学 、 佛教的影响 , 陆续编出比注更详细的 “ 义疏 ” 。 还就 礼记 中庸 发挥天命心性学说 , 成为宋明理学的渊源 。 北学以章句训诂为主 , 墨守东汉旧说 。 此为魏晋六朝经学发展之大要 。 教发展源流 入与渐兴 汉朝佛教典籍 律与结合 三国佛教典籍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富与不绝 南北朝佛教典籍 写与完备 隋朝佛教典籍 峰与衰落 唐朝佛教典籍 教发展源流 朝代 概 况 特 点 汉代 佛教自西汉之际传入中国 , 东汉末期西域的佛教学者来到中土者渐多 ,译事与法事渐兴 。 佛教仅仅只是道术的附庸 , 影响不广 。 东汉末年的战事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玄学与佛理的彼此渗透便于佛教的宣

5、扬 。 三国 佛教的主要活动仍是译经 , 始有佛教戒律的传入和僧人的受羯磨法 。 开始按戒律规定受戒僧度 。 译经虽然流传不广 , 但已开始与中国传统学说相结合 。 西晋 竺法护等人在敦煌等地译经 , 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 。 该时期的佛教活动仍是以译经为主 。 译经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传的主要佛典 ,为大乘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 。在西晋官府藏书中亦已有佛典的收藏 。 东晋 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面 。 十六国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 , 大多数都提倡佛教 。 北方前后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南方名僧的不断南移 , 而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 。 南北朝 南北

6、朝的统治者基本上都信奉佛教 。 佛教典籍和佛教学者数量之多亦大大超过前代 。 北朝开凿石窟甚多 。 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同封建统治阶级的关系更加密切;出现了不同的佛教学派 。 隋唐 出现了空前的鼎盛局面 。 寺院经济 、 佛教宗派 、 佛教典籍的丰富 ,寺院藏书的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 唐代 发展成诸多等宗派 , 成为有中国特点的佛教 。 武宗以后逐渐衰落了 。 佛教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也达到了高峰 。 入与渐兴 汉朝佛教典籍 佛教自西汉之际传入中国 , 汉明帝时曾遣使西域寻求佛经 , 从大月氏抄回 四十二章经 。 东汉末期桓 、 灵二帝时 , 西域的佛教学者来到中土者渐多 ,

7、 由此译事渐兴 , 法事渐兴 。 入与渐兴 汉朝佛教典籍 来自安息的安世高译出了 安般守意经 、 阴持人门 、 大十二门经 、 小十二门经 和 百六十品经 等佛典 , 介绍了印度小乘 “ 说一切有部 ” 的经典和禅定的理论 。 自月氏来的支娄加谶则译出了 般若道行经 、 般舟三昧经 、 首楞严三昧经 等佛经 , 介绍了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 即大乘空宗 ) 。 入与渐兴 汉朝佛教典籍 此时的佛教仅是道术的附庸 , 影响不广 。 东汉末年农民战争的失败 , 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和稍后的民族征服战争 , 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玄学与佛理的彼此渗透 , 也便于佛教的宣扬 。 律与

8、结合 三国佛教典籍 该时期佛教的主要活动仍是翻译佛经 , 所不同的是三国开始已有佛教戒律的传入和僧人的受羯磨法 。 曹魏建都洛阳以后 , 天竺 、 安息 、 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 、 昙谛 、 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 , 从事佛经的翻译 。 佛法虽流行 , 但僧众只是剪除头发 , 也没有禀受归戒 , 所有的斋供礼仪均取法于传统的祠祀 。 律与结合 三国佛教典籍 魏废帝嘉平年间 , 天竺律学沙门昙柯迦罗游化洛阳 , 主张一切行为应遵佛制 , 于是洛阳僧众共请译出戒律 。 昙柯迦罗遂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 僧祗戒心 一卷 , 并邀请当地的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来传戒 。 从此 , 中国开始按戒律规定受戒

9、僧度 , 昙柯迦罗亦成为后世律宗的始祖 。 律与结合 三国佛教典籍 孙吴佛经的翻译 , 始于武昌而盛于建业 。 译人前后有维祗难 、 竺将炎 、 支谦 、 康僧会 、 支疆梁娄等 5 人 。 其中以支谦和康僧会最为著名 。 支谦和康僧会二人祖籍均属西域 , 而又都生于汉地 。 三国佛经著名译人与译作 译 人 支 谦 康僧会 译 作 维摩诘经、慧印三昧经、阿弥陀经、大明度无极经、瑞应本起经等 29部佛经,其所译。 六度集经 和 吴品经 等佛典 , 还对 安般守意 、 法镜 、 道树 三经作了注解 。 内 容 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律,而以大乘经律为主。 特 点 支谦在译经里,不仅文辞典雅,而且还经常引

10、用老子中的成语来表达佛教思想。 既译经又作注解。 二人祖籍均属西域,生于汉地,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他们的译经虽然流传不广,但已开始与中国传统学说相结合。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西晋时期 , 著名的佛教学者竺法护 、 安法钦 、 疆梁娄至等人在敦煌 、 洛阳 、 天水 、长安 、 篙山 、 陈留 、 淮阳 、 相州 、 广州等地翻译佛经 , 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 。 佛教比三国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但是 , 西晋的佛教活动仍然是以译经为主 。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西晋佛典的翻译以 竺法护 最为突出 。 竺法护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侨民 , 他通晓西域各国 36 种语言文字 , 从幼随师西游

11、, 将搜集到的大量佛经原本带回长安 。 公元 266308, 先后译出 150余部经论 , 现存的有 光赞般若波罗密经 40卷 、 正法华经 10卷 、 渐备一切智德经 5卷 、 普曜经 8卷等 86部 。 其译本有 般若 经类 、 华严 经类 、 宝积 经类 、 大集 经类 、 涅槃 法华 经类 、 大乘经集类 、大乘律类 、 本生经类 , 种类繁多 , 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传的主要佛典 , 为大乘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 。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在西晋官府藏书中 , 亦已有佛典的收藏 。 姚名达先生曾说: “ 考四部之兴 , 世人仅知晋秘书监荀勖因魏秘书郎郑默 中经 , 更著新薄

12、 , 分为四部 , 总括群书 。 而不知其收更有 佛经 也 。 广弘明集 引 古今书最 载 晋中经簿 四部书 1885部 , 20935卷 。其中 16卷 佛经书簿 少 2卷 , 不详所载多少 。 其第三句语意不明 , 似此薄共 16卷 ” 。 “ 荀勗之 晋中经簿 收佛经 , 足见佛经之在晋初 , 不特已有目录 , 抑且深入秘阁矣 ” 。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佛教进入东晋以后 , 中国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面 。 北方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 , 大多数都提倡佛教 。 后赵 、 前后秦 、 北凉佛教均很盛行 , 尤其是前后秦的佛教 , 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北方佛教的代表人

13、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 。 南方一向和清淡玄理交流的佛教 , 也随着当时名僧的不断南移 , 而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 。南方佛教的代表人物有道安的弟子慧远 。 上述三人都是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的传播者 , 而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则是该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北方佛教以二秦最盛 。 前秦佛教较盛 。 道安 则是前秦佛教的中心人物 。 东晋兴宁三年 , 为避兵乱 , 道安和弟子慧远等 500余人到襄阳 , 从事佛典的传授与整理达 15年之久 。 后被苻坚送往长安 , 住在长安城内五重寺 , 领众僧数千人 , 宣讲佛法 , 组织佛典的翻译 。 道安晚年在长安主持

14、译经 10部 180卷 , 共 100多万字 。 他还于东晋孝武宁康二年 ( 374) 编撰了 综理众缉目录 , 将当时的佛教典籍分为 经论录 、 失译经录 、 凉土失译经录 、 关中失译经录 、 古异经录 、 疑经录 、 注经及杂志录 7类 , 成为我国佛经目录的奠基人 。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北方佛教以二秦最盛 。 后秦的佛教 , 比前秦尤盛 。 译经的讲习超越前代 。 鸠摩罗什先后译出的重要大乘经 、 论有 阿弥陀经 、 大品般若 、 小品般若 、 大智度论 、 中论 、 十二门论 、 百论 、 维摩经 、 法华经 等 , 对于我国后来的三论宗 、 天台宗 、华严宗 、 禅宗有着重大的影响 。 起与分裂 晋朝佛教典籍 南方东晋地区的佛教 , 形成了以庐山东林寺和建康道场寺为主的两大中心 。 佛驮跋陀罗在东林寺和道场寺先后翻译了 修行方便禅经 、 摩诃僧祗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