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089956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材【读书篇目】“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作者】钟启泉【中心理念 主要观点】教材研究本身所蕴涵的意义与价值。教材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媒介,是教学三要素之一,也对“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维。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教材对儿童施加间接影响,儿童在教师影响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建构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技能。1、理解和尊重儿童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2、教师如何处置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3、侧重教材功能侧面的动态界定有助于拓宽优化教材的思路4、基于儿童差异的优化教材策略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2、,教师沦为教书匠和教科书的奴隶,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优化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个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精读语段摘录】要探讨优化教材,首先要探讨的是进行教材研究本身所蕴涵的意义与价值。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之一,也是“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维。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教材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学生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建构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技能。在任何教学模型中,教材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所以进行教材研究,是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感

3、悟与点评】我们知道,教材不等于课程。但是,在注重知识体系的学科课程长期影响下,教材代表课程的观念已经非常深刻地为众多教学人士所接受。当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更应是教材实施的主体和课程开发者。实际上,我们教师对教材的删减、增补、改编、重组以及通过种种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等,就是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地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新课程的实施给教材内容加工构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使我们可以更具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教材内容的心理化一、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学习教材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

4、思维发展,才能使学生深入认识到知识“内部实质” 。学习材料的心理化:一方面要求我们对教材处理要删去那些与学生原有经验相距甚远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另一方面,学习材料要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开放。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迎接牛年的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生活安排,结合钟而操作,发现了解应用

5、24时计时法。在计算一日内经过时间环节,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例题,老师说明天要去南京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请你们帮助老师设计:常州到南京要选择哪种车?乘坐何班次?根据常州南京的列车时刻表,算一算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算一算到达南京的时间。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教学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使教材的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二、教材内容的问题化二、教材内容的问题

6、化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和探究,从而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让数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骨髓。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把教材内容有机地分拆成几个思考性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再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现在你知道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了吗?”根据实验结果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拓展性问题

7、, “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就变成了正方形,那么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水到渠成,学生很快领悟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是学习的枢纽,将问题序列展开,给学生提示了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并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地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促进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三、教材内容的操作化三、教材内容的操作化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怎样把书本呈现的“死”知识活起来,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中引进“操作”层面的学习

8、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 , “用中学” ,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1、在操作中理解概念。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部分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直观入手,知道学生“割”出面、棱、顶点来。先在白萝卜(或甘薯)上平削去一块,讨论得到什么(面)?垂直于这个面平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讨论两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什么(棱)?在垂直于这两个面平削去一块讨论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叫什么(顶点)?直到割出一个长方体。在“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面、棱、顶点的特征,便直观形象地理解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意义。2、在操作中归纳定律、公式。如“三角

9、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教师准备几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硬纸板,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的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再通过延伸对拼、移的图形进行测量、计算、验证。这样不仅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获得公式推导方法,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3、在操作中训练学生思维。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动手,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促进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教学“圆周长”时教师可以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材料,除了提供给硬纸圆(便于滚动) ,纸上画的圆、绳、尺子等,还可以提供纸片圆(便于折叠)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实践、去操

10、作。有的学生用绳测法,有的用滚动法,还有的用折叠法都能测出圆的周长,这些实验都很简单,但从学生不同测量方法的选择中,学会了实验操作的方法。当教师提出黑板上画的圆无法用上面方法测量时,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并汇总成表格,观察表格中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找出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图形、亲身感知概括,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四、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四、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不能“见树而不见林” ,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著名心理家布鲁纳提出, “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 ”因此我们教某部分知识的时候要

11、注意“瞻前顾后” 、 “左顾右盼” 。要用系统的观点展示知识学习的过程。1、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一般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联系和区别,我给出了下列图式。速 度 时 间=路 程速度(和)时 间=路程(和)速度(差)时 间=路程(差)2、 “先行组织者” ,即在教学后面的新知识时,为了与前面的知识相衔接,给予必要的铺垫。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有必要再进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类应用题的复习训练,使学生由倍数应用题顺利地迁移到分数应用题。3、 “组合相关知识”和“构建知识系统框架”在学完一单元或一册书后,帮助学生将教材中的一鳞半爪的零散知识串连起来,整体把握也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教材内部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们可以引导学习进行归类整理如下:长方形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三角形面积计算正方形面积计算 梯形面积计算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知识,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整理成一个体系。总而言之,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重新“编码” 。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