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阅读:文学鉴赏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8061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阅读:文学鉴赏(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阅读:文学鉴赏审美阅读:文学鉴赏审美阅读:文学鉴赏(一)文学的趣味单词独句,无所谓趣味。“你好!“用在礼仪社交场合,已经成为一句刻板平常的礼貌用语,一句客套话,它已沦为一种形式的语言,内容虚化,意义公共化。但是,假如一个人对你恨恨地说:“你好!“那他就有特殊的内涵。你得去联系他说此话的背景,他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去揣测他的深意。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获得了趣味。文学就是通过语境,赋予程式化语言以丰富趣味的文体。文学鉴赏就是解除人与世界的疏离与阻隔,使世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来,与读者相关,让读者发现没发现的,从中获得趣味。人的趣味投射在事物上,再创造了事物。“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这蜡烛已经不是只有照明的实用功能的蜡烛,而是获得了审美功能的蜡烛。读这样的诗句,人就获得了审美的趣味,从而再创造了自己。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文学的趣味一文中说:“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的趣味表现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在朱先生的表述之中,“辨别“评判“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鉴“,“玩索“欣赏“就是我们所说的“赏“。趣味似乎是与既定的标准为敌的。如果趣味有标准的话,也似乎是多标准的,甚至是反标准和新标准

3、的。在趣味那里,理解原文的意思显得相对地不重要,它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断地向原有的记录挑战,破记录是它优秀的运动能力的证明。趣味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标准,它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权利。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人脑就变成了一台电脑,控制键操纵在别人的手里。趣味讲究第一印象,讲究感受。好比一道菜,美食家一般不会过问有没有放盐、辣椒、花椒、味精,而只是一味沉浸在感受的享乐之中。这感受,就不是 A 咸 B 麻 C 辣 D 烫所能穷尽的。或者根本就不涉及味道,而纯粹是心情。 项链中玛蒂尔德与其丈夫面对一锅汤,一个无味,一个大叫真香,即为心情之不同也。尝菜不在尝,而在考究作菜的工序,用了什么锅,烧的什么柴;读文不在

4、读,而将其肢解为作文的工序,文章的主题结构,即失去了对趣味的追求,是舍本逐末,捡起芝麻丢西瓜。把一篇文章敲进电脑,电脑不会鉴赏,因为电脑不了解人类语言,不会参与人的语言活动。只有人脑才能见仁见智,见出趣味,不能见出趣味的,就是价值盲。钱钟书说:“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文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的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钱先生对这种文盲的讥刺,用在某些教材编者、

5、教参作者、练习题设计者以及众多的照本宣科的语文先生们身上,一点也不过分。比如以前的教材编者,放着那么多优秀的文学遗产,他偏偏不选,以为是某某党派、某某阶级、某某敌人戴过,虽是珍珠,怕有细菌和异味。或者虽然选了,却对其中真正的美感视而不见,以其出身、衣冠、地位、思想倾向取文论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在编者看来,其一,朱先生反过美帝,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其二,朱先生曾被毛泽东誉为爱国知识分子,是钦定了的历史人物;其三,本文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 1927 年,可以应证或声讨被钦定的历史罪人的罪过,所以可以用此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趣味似乎也是拒绝过度分析的,因为分析过度,则对趣味的

6、整体性造成了破坏。以前我们分析文章,是“剖尸模式“,即把一个美艳绝伦的少女,做尸体解剖,看她花花绿绿的五脏六腑,而不是看她的花容月貌、楚楚动人的笑脸、叫人心醉的声音,总之,不是看她生命流动的美韵。剖尸容易,尸体是死的,可任由我们摆弄。这时候,一个丑八怪都可以来剖尸。但要让一个活生生的少女焕发她所有美艳的光辉,非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情人的激发不可。目前,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缺乏雄性激素,内分泌失调,变成了钱钟书所说的太监,面对一篇美文,无能为力,只好怒起歹念,先把它杀死作冷处理。然后让学生看美人毛孔里的细菌。对此钱钟书也有讽刺:“世界上还有比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识字更多的人么?然而有几位文字学专家,到看文

7、学作品时,往往不免乌烟瘴气眼前一片灰色。有一位语言学家说:文学批评全是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利佛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但是趣味就是清除理性,只余感性吗?钱氏指出这种现象,仍属于文盲一类:“他会怒喊,会狂呼,甚至于一言不发,昏厥过去-这就是领略到了无言之美的境界。他没有分析-谁耐烦呢?他没有判断-那太头巾气了。灵感呀,纯粹呀,真理呀,人生呀,种种名词,尽他滥用。滥用大名词,好像不惜小钱,都表示作风豪爽。印象倒也不少,有一大串陈腐到发臭的比喻,他做篇文章论雪莱,你在他的文章里找不出多少雪莱;你只看到一大段描写燃烧的火焰,又一大节

8、摹状呼啸的西风,更一大段刻画飞行自在的云雀,据说这三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雪莱。何故风不至于吹熄了火,火不至于拷熟了云雀,只能算是奇迹吧。“钱说,与其说这是创造印象式,不如说是捏造模象式。钱所说的这种批评鉴赏现象,是理性缺乏,感性泛滥,缺乏价值判断与价值根据。借此对照目前的语文界,应该是既无理性,又无感性。理是有的,某某主义,某某语录,某某文件,某某政策,某某术语但这不是理性,因为这些东西,并不为说话者真正理解。既无理性,感性自然难以调动,即使对一篇文章,颇有些触动,因为狄德罗所说的内在感官的缺乏,没有定型的美感范式,这种感性,既不深刻,也不明确,更不会强烈。好比一碗水倒下来,因缺乏相应的容器,

9、结果这碗水给浪费掉了。人类的美感范式,应该是一代一代地积累并遗传下来的。缺乏理性感性,这样的人面对一篇再好的美文,也会是一个“文盲“,这就是目前语文界的半身不遂的状态。那么,鉴赏的标准究竟在哪里?在鉴赏过程中,依据什么样的尺度,才能养护好文学的趣味?这就是下文要探讨的问题了。 (二)鉴赏的标准我们强调对文本,特别是对文学文本,要进行个性化阅读,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阅读和鉴赏,就没有一点客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于对于文本中同一个对象,产生了针锋相对的认识时候,第三者也不能加以仲裁呢?一个文本,艺术性本来不高,有些鉴赏力差的读者,偏偏要叫好,这艺术性高下、鉴赏力强弱

10、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判断尺度的问题。没有鉴赏的标准,缺少判断的尺度,鉴赏根本无法进行。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对文本读不进去,要么就胡乱评价,把公鸡当凤凰,拿鸡毛当令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标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原意,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和“信“,都讲精确,不能掺进读者的主观见解。因此,他们对于文本,喜欢像清朝桐城派那样,精析原文的义理,考证材料的真伪。到现在,我们的阅读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原文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感情。在某些先生看来,鉴赏的难点就是“建立理性的思维判断,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章的得失“。虽然在高考考纲里评价与鉴赏放在了一起,但是

11、对学生评价能力的考察,在试题里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也无法得到体现。二是要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有时是政治意义。凡是揭露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总之,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丑恶现象的文章,都具有革命性、人民性、批判性和进步性。不然,就有软弱性、局限性、落后性甚至反动性。“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因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它。如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今天,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是否还那么令人向往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在该先生看来,所谓“积极健康“

12、,就是“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所谓“消极“,就是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不利于我们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一代,也就是成为政治的人。三是技法鉴赏。“文学类技法鉴赏题的典型命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而什么是技法呢?此书将其梳理如下:表达方式:叙述(顺序、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议论、说明。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详略。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1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以上就是目前中学语文鉴赏标准体系的一个基本轮廓。对于第一点,一味强调按照文本原意来阅读,把作者和作品本身当做一个标准,来衡量阅读鉴赏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这是一个妄想。为了得出原意,我们虽然穷索冥搜,参考了作者本人的创作谈,他的朋友、亲人的回忆录,以及作品内容所涉及到的原型材料,仍然无法提取出 100%纯度的原意。有时这样的提取,虽然读者信誓旦旦地认为就是作者的原意,但实际上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作者已经故去,死无对证,我们还可以信口雌黄。要是作者在世,叫作者来做那些阅读试题,与试题设计者的标准答案对照,作者说不定都不能及格。作家莫怀戚有篇散文散步选进教材,有

14、道阅读题问:散步的时候,小孩为什么走在后面?答案是因为这小孩懂礼貌。有人拿这题问作者本人,作者说:散步的时候,当时的情形就是那样的。1990 年有道高考题,仍考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 o 葛朗台选段。这段写葛朗台每月给太太的零用钱从不超过六法郎,但仍忘不了问一句你想要一点什么吗。葛朗台太太拒绝了,“她觉得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接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伟大真是白费!“对这句内容的理解,A“伟大“是对葛朗台太太而言的,表明作者对她品德的赞叹。B“伟大“指葛朗台的自我感觉,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C 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D 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

15、台为人的讽刺。答案是除了B,其他都对。因为出题人认为,“这种伟大真是白费“是作者对葛朗台吝啬行为的评价,不是葛朗台的自我感觉。但我觉得,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看成是对葛朗台的心理描写-一种评价自己行为价值及效果的思维活动的揭示:在常人看来是非常小气的行为,但在葛朗台看来是一种伟大,就跟下一句紧接着写的:“葛朗台自认为对太太慷慨得很“。作者借葛朗台的自以为是,来打葛朗台的耳光,且这个耳光,打得具有何等的大师风度。因为反讽手法,比直接的讽刺高超多了。标准答案能够标准地理解原意吗?我看未必。当然,我承认我的理解也不标准,但我至少不会粗暴地认为选 A 或 C 或 D 是一种错误。我只是揭示了文本含义的一个有

16、限的方面,或许它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而根本不只这四条。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我们教导学生,理解不仅要客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怎么客观呢?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看世界,是唯物的观点,劳动的观点,人民的观点,辨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这些统统也是文学的观点。比如上文提到的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从历史的观点看,是反封建的,但也是反时代的,反社会的;从辨证的观点看,既是积极健康的,又是消极病态的。那么我且问你,当你对隐居思想是这样认识的时候,你究竟是赞同隐居还是反对隐居呢?如果要你作出行为选择,你是选择隐居还是选择斗争?你如果说,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既赞成隐居又反对隐居,既选择隐居又选择斗争,那么可以说,你在玩文字游戏,你是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人。所以我们自认为用客观的认识标准在改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际上等于说了一大堆废话,没有谁会把这种废话放在心上。这里的谬误在于,本属于人生价值范畴的隐居思想,我们用政治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就像用一架称大象的台秤,去称一只蚂蚁,得出的结论是,蚂蚁的重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