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5290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纲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摘要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 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但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在培 养创新人才方面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体 系的构建比较,简述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等 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方法、途径和机制的新思路。 关键字:关键字: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 量。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建立创新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一 、创新型人

2、才的内涵及特征 1.1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作者比较认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的观点,他认 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 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1.2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能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 面,知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石;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 有助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 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才可 能萌发强烈的创新动机;而突出的实践能力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型人 才还应具有很鲜明

3、的个性和良好的创新品质;此外,创新型人才还要具有丰富的 想象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严谨的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造性能力等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着重从教育观念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科技队 伍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发、挖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笔者将其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包括了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模式、 校园环境四个要素。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模式的执行要素,它一般由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校园环境包括了创新型人才 成长的软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和硬环境(教师队伍、校园规划、实验设施)。二 、借鉴国外经验

4、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把推动自己国家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整个国家综合 国立的主要战略。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于是成为了世界各国一流大学高等教育 的突出特点。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不管是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是效果 来看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1 教育理念对创新型人才体系构建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人才的培养创造力 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美国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力培养,它 强调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而不是突出对知识的记忆。尽管美国地方 分权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它确实为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课程的多 样性留有一定的空

5、间。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创造力 的运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创造性的,甚至是怪异的想法,美国教师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这也是最值得中国教育借鉴和研究的。创新型国家教育从 小学到大学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的想象力,实践动手的能 力,鼓励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意学生 个性和创新的培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1.2探究性学习培养模式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探究性学习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除了“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6、等传统的模式之外,还有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一年级讨论(seminar)、高峰体验课程(capstoneexperience)、探究性课程等。1.3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1.4 重视的跨学科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国大学都力求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如美、英、法等国大学,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跨学科专业。具体来说,有的大学是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领袖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为此学校除了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图书馆、 博物馆外,还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有的学

7、校则一方面强调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规定所有本科生都要学习一年的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克服大学专业过分专业化的倾向,以保证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三、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 1)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学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渐渐演变成“ 以教师为中心” , 教师成了“ 主讲者” , 而学生成了接受灌 输的被动群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因材施教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个性 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落后课程体系和教学需求

8、不完全适应,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而忽视了人才 培养过程的完整性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 3) 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沿袭专才教育模式,并在改造旧大学、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大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各行各业培养急需的各种 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专才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以致用” ,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4) 教育资源紧缺制

9、约着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自1999 年普通高校扩招使得在校学生人数剧增,教育经费投 入不足,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首先是普通高校师资配 备数量不足,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 结构也极不合理,教师教学工作量偏大,教师要承受满负 荷的教学压力,没有时间进行创新研究、教学改革。其次, 满足基本教学的实验设备的添置无法按照学生比例增加, 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形成的管理定势使得添置一定数量的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 仪器设备更加困难,因而学生的实 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四 对我国大学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的几点建议 ( 1) 建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思想建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思想;

10、办学思想是高校的灵魂,是为高校发展指引方向的明灯。先进的办学思想,应 该是富于时代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以培养创新型人 才为重要任务,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的。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办 学理念,更新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构建多样化 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勤于发问、勤于思考成为惯性,逐步激发起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高校在确立治校思想时,应优先考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本校 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着力于培养创新型、特色性人才。 ( 2) 拓宽专业口径,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

11、内容; 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基础。在课程体 系设置方面,要注重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实现文理科相互渗透,扩大 选修课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空间。 在学校内部要加快调整、优化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基础学 科,努力培植新兴学科,推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走复合型 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优化教学内容方面, 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 并将在很大 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过程的多元化、主体化、社会化, 提高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与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要要求高校改革现有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 重视实践环节, 加强对学生实践

12、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 型人才。 ( 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校要下大力气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 保证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有 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 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和 完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 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 能力。高校要搭建学生科研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水

13、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应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激励竞争机制,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 养。 ( 4)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教师队伍; 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只有教 师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提高创 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 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兴趣的多样 化,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

14、生独 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5) 建立多种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离不开考试,但现行的考试制度更多的是从“功 利”出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知、情、 意、行的发展,已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 造力。为止,笔者提出在笔试的基础上引入口试和写心得 报告的考试方法。通过实践,认为口试和写心得报告有如 下优点: 能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建立有效的网络考试平台和 符合大纲要求的网络试卷库,增强考试的客观性和实时 性。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创 新教学评价模式,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 价

15、方式多样化合评价指标科学化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 一个系统动态的教学评价模式。 与创新教育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人才标准不适应, 基于这样实践和 理论上的原因, 课程评价多元化必然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单一的评价, 最终成 为课程评价的主流。因此,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从评价功能、内容和方式等方面 进行改革,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 使之成为课程改革中的最大亮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 中心最大的弊病。因此,为了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体系的创建,必须明确认清 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 新型教学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