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52104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前期反贪腐机制建设探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明朝前期反贪机制建立问题探析明朝前期反贪机制建立问题探析摘 要:明朝前期,统治者为了筑牢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基业,充分吸取元代因贪腐之风盛行而最终导致亡国的经验教训,决心重点惩治官吏贪腐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因其个人生活经历,对官吏贪腐丝毫不能容忍,出台了一系列重典治贪的政策。从明初,至永乐、仁宣时期,明朝廷通过颁布法律、建立监察制度、选拔和考核官吏、实行有效的财物管理制度等措施,构建出了一套严格完善的反贪机制,在内容和功能上都超越了以往的王朝,为明朝前期肃贪倡廉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色彩,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明朝的反贪机制还是呈现出了许多富有

2、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其中的一些内容,甚至今天看来仍值得思考和借鉴。关键词:明朝前期;反贪;治理;机制明朝建立初,统治者充分吸取元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在治国理政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推陈出新和严格规范的统治政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在肃清吏治,整治贪腐等问题上表现出了充分的重视,重典惩吏,反腐肃贪是明朝早期政治的突出特点,而朱元璋也成为了历代皇帝中在惩治官员贪腐问题上,要求得最为严厉的一位帝王。这都得益于他在位期间所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反贪腐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纯洁了明朝前期官吏队伍,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的官场环境,有力地维护和巩固了明朝前期的统治地位。一、明朝前期反贪腐机制建立的背景分

3、析元朝末年,官场贿赂成风,凡及第做官者多贿赂朝廷当权政要,否则就是下至州县簿书小吏也难以考中。据史料记载,元末“内外诸官皆安于苟且,不- 2 -修职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官贪吏污,.不知廉耻之为何物。 ”1卷 69由于吏治败坏,官员贪污腐化盛行,朝廷统治日益腐朽,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展开了元末农民起义斗争。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趁机参加并领导了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元朝统治,而建立了大明王朝。在中国帝制社会里,农民起义队伍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不乏一些流氓无赖阶层,这些人把参加起义队伍作为政治赌注,并寄希望于新政权建立后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位,从

4、而过上花天酒地的、享乐安逸的生活。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曾多次劝谏大臣们:“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倶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1卷 38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许多原来的开国功臣滋生了居功自傲、贪图富贵的享乐风潮,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明朝初年,就出现了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地方豪强肆无忌惮,代表性的一个事件便是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贪污秋粮案。朱元璋刚一坐上江山,就面临着头等令他着急和恼火的官员贪腐问题,然而朱元璋深刻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他曾这样说过:“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 ”1卷 25由此可见,朱

5、元璋对元朝法律的纵容以及轻刑治吏导致元朝灭亡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刚刚建国的大明王朝来说,必须要拿出铁一般的纪律和法令来肃清和整顿吏治,以筑牢明王朝统治的根基。与此同时,作为布衣出生的朱元璋,他深知统治阶级腐朽给民间所造成的疾苦,以及朝廷存在贪官污吏之危害性。受其出生地位的影响,他对民间劳动人民非常同情,对贪官污吏更是恨之入骨,为此,称帝后,他决心严厉惩治官员的贪腐问题。朱元璋认为,一个王朝的兴衰取决于民心向背,而与民心向背有直接关系的又是官吏的廉贪。朱元璋常对臣下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2p844这也充分体现出朱元璋早就对贪

6、官污吏的危害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综上两方面,明朝初期,随着经济与政治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相对已经具备了稳定的发展环境,统治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去制定一些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朱元璋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之要求,决心从各方面加强反贪- 3 -机制的建立。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环境,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实现政通人和,必须要有一套严厉并相对完善的反贪腐机制作为保障。可以说也正是在上述因素的促进下,才诞生了明朝前期盛极一时的反贪腐机制。二、明朝前期反贪腐机制建立的具体形式在任何社会,要制止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仅依靠决策者反贪斗争的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便捷灵活的反贪机制。明朝建

7、立后,随着全国的统一和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各项制度的建设被日益提上日程,作为对反贪特别重视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建立一套完备的反贪机制可谓是当务之急,而一套完备的反贪机制需要制定和推行方方面面的政策和和措施,明朝前期反贪机制的建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重视加强立法(一)重视加强立法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就令时任左丞相的李善长为议律官,目的是“定律以绳顽” ,初步制定了律令 ,后来通过加以修改,终于在洪武七年制成大明律颁行天下。 大明律中包含了大量惩治贪官污吏的条文,规定“凡官吏受财,计脏科断” ,如受有事人财物而曲法科断者, “一贯以下杖七十” ,至“八十贯绞” 。

8、2P853由于大明律对官员犯罪作了具体惩治的法律条文,这对防止官吏贪腐起到了一定的警戒和威慑作用,而朱元璋又认为如果能以活生生的案列作为参考,势必能发挥惩前毖后之功效,因此,朱元璋又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 。 大诰并不是法律条文和量刑标准,而是一种法外之法,把“法外用刑”合法化。3p228大诰中明确规定了处罚贪官的各种酷刑,许多是大明律中所未载的。对待贪污罪的处理,大诰要比大明律严酷的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剥皮实草”这一酷刑,听来让人不寒而栗。 大诰除了公布贪官污吏的罪行及处罚外,还涉及了以下一系列防范官吏贪污的措施。1、严明官吏职守,防范其伺机贪污。这项措施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防止

9、一些官吏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从中谋取私利。2、严禁官吏下乡扰民,不许有司呼唤下级、里甲人等亲诣衙门听事。凡敢有违旨下乡,动扰于民的官吏,由朝廷率精壮之士拿赴来京。坚决杜绝上级官员教下一级官员听事,认为听事之名,实乃贪赃之巨祸。- 4 -3、对官吏犯贪赃罪者,要层层追查,彻底挖掘出有关案犯。对官吏中犯赃罪者,务必要查清赃物自何而来,且负责审理的法司部门如果不按旨追究罪犯的责任,将如罪犯一样一遍治罪。4、设重法防范官吏贪赃害民。对收受贿赂判处受害人冤屈的,这样的官吏一经查处,不仅要对其动用刑罚,还要治其死罪;对胆敢私自放掉囚犯的,官吏将处以极刑,并没收其家产,将家眷流放外地;对于借赴京城出公差一名

10、目,向百姓收取车马费等财物的官员,将判处其重罪。5、禁止官民勾结。对待这一行为,惩处的力度更大。凡是那些游手好闲的百姓,一旦与有司等官员勾结,共同欺压百姓,对待这种行为,给百姓的惩罚就是诛其九族,对待有司官员则以凌迟之刑处死。从以上旨在加强立法的几项措施,可以看出明初惩处官吏贪腐的行为,更加注重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立,形成不可随意更改的纲纪国法,发挥其威慑作用,表明其惩治贪腐的决心,以颁布法律的形式惩治官员的贪腐行为,这也是明朝前期反贪机制能够建立和推行的前提和保障。(二)建立监察制度(二)建立监察制度一部法律的制定,只要经过统治者的允许并通过有关人员的悉心构思和编撰,不难问世,但是仅作为有法可

11、依的法律条文,能否在贯彻与执行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察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合理与否。严密的监察制度能使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守法,反之,则会出现吏治腐败、贪污盛行的社会风气。明朝前期,朱元璋汲取元朝吏贪将弱的教训,初步建立了一套包括都察院、六科和提行按察司在内的监察制度,随着后继者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渗透到中央、地方各个领域、运转灵活、成效显著的监察体系,为明朝前期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1 1、都察院、都察院明初,朱元璋仿效元制设立了御史台,御史台就是都察院的前身,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人,从一品,御史中丞一人,正二品,另有侍御史、治书御史、

12、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朱元璋设御史台的目的是整饬吏治,他曾告诫这些监察官员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纲纪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 5 -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4p1足见,自明伊史,御史台就是与中书省、都督府相并列的中央最高一级政府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 年) ,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将御史台也一并撤去。到洪武十五年(1382 年) ,又置都察院。都察院作为全国的最高监察机构,总揽监察事务并作为皇帝的耳目风纪之司。除了对中央机关的官吏实施纠察外,还负责监督京城以外的各级地方政府,主管十三道监察御史

13、等。都御史作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还负责同吏部考核官员,进退官吏,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重大案件,奉旨出巡外省等。而隶属于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虽然官位仅居七品,但其权力极大。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纠察内外百司官吏、监督仓场、内库、茶马、盐课、钞关、屯田,当遇有军事行动则监军纪功、监临科举考试,审理疑难大案等。监察御史把监察的重点放在以上这些事务上,主要是为了杜绝和减少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防止国家财产流向私人腰包。然而要真正做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高高在上是不行的,必须要亲临地方暗地询访,应这一目的的需要,又产生了御史巡按制度。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开始派遣御史出巡,但尚属临时派遣的性质,至永乐帝时, “

14、谴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 。5卷 6这也标志着御史巡按制度的正式确立。御史巡按自永乐年间形成定制后,历经洪熙、宣德和正统几朝的完善,形成了一套非常严密的制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点差、巡察事项、巡按期限、出巡注意事项、回道考察等几方面内容。2 2、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是继都察院外的的又一重要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对分管全国各类政务的六部实行监察。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给事中十二人,品秩定为正七品,分管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两人,并铸给事中印,推年长者掌之。这样一来,六科给事中成为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独立监察机关。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科给事中的权力极大,不仅具有规

15、谏和封驳职能,还拥有监察百官之权,并以监察权为主,监察权中又以纠举弹劾贪官污吏为其一项重要职责。六科给事中实行对口监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对官吏的监察更加全面和到位。六部的日常行政事务,不论巨细,皆须经由本科,或监察、或检验、或鉴署,如有贪赃枉法,即指实参奏,因此大大提高了监察- 6 -的效能,有效地控制了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3 3、按察司制度、按察司制度明初在建立和完善中央监察机构的同时,也加强了地方监察机构的建设。洪武九年(1375 年) ,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其中提刑按察使司便作为地方监察的主体。按察司,设正官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无定员,正四品。明初,按察司职专权重,与都

16、察院内外均权,有“外台”之称。明朝省下还设置了道,属于按察司系统的主要有分巡道和整饬兵道,它们同样行使按察司的职责。可以说,按察司在明朝前期的倡廉肃贪运动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严格官吏铨选和考核(三)严格官吏铨选和考核明朝前期基于反贪腐工作,朝廷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并设置了完善的监察机构,但这些也仅仅是肃贪倡廉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而要真正打造一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的官僚队伍,还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官员的甄选道关口,同时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实行回避制度等有效措施。1 1、官吏铨选制度、官吏铨选制度明初在选举官吏方方面,实行荐举、学校和科举三种方式并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将德行作为官员选拔的首要条件。洪武六年(1373 年) ,朱元璋下诏要求有司荐举贤才时说:“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保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 ”同年他又下令有司察举贤才必须“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5卷 71朱元璋特别强调以儒家思想培养监生的道德品行,并把孔子的言论作为学校守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