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题设计技巧以及方法参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4463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快题设计技巧以及方法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快题设计技巧以及方法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快题设计技巧以及方法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题设计技巧以及方法参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快题设计技快题设计技巧以及方法参考巧以及方法参考1大致作图顺序及工作内容:方案阶段这里所指的方案阶段一般涵盖了所有平面图、主立面、空间透视和版面设计这几个内容,这些都是确定一个方案的最主要的图面内容,其他的像剖面图、次立面图、总平面图等都可以由前三个生成。(注意:总平面的场地设计结合入口层平面一并完成,每个阶段的上色等效果表达可以一并完成也可在所有图做完后再作,但是建议上色等效果表达和骨线作图一并完成。)入口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局部三层)草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草图”指能够定位直接指导成图的草图,而非概念性意向草图。对于手快的同学可以将第六步提前至此一并完成。而之所以要将他与成图分为两步

2、是因为整体进度要求主立面和透视/轴测图是相当重要的两环节。主立面图无论透视图选择的是一点、两点还是三点,主立面都是重要的设计源,完成它以后可以说透视图/轴测图就完成 1/3 了。透视图/轴测图轴测图是同济大学历来的要求,除此之外我还未听闻其他院校采取这种考察形式,本人未曾经历过故在此不作细述还望有达人补上。一点透视是最简单省时的做法,由主立面直接拉出纵深空间进退关系即可。但是效果不佳,只适用于主立面进退关系明确的方案。两点透视最为常用,除了直接用上主立面的设计成果外,还可以同步进行次立面的设计,并在此后的次立面绘制中排上用场。建议使用两点透视,因为大家都知道快题的图面效果很重要,设计临场发挥或

3、许不一定有太好的灵感凸现,或是平日积累的原因不足以惊世骇俗,但是图面表达上则是可以尽所能涨分的环节,一定要认真对待给够重视。至于三点透视,空间表达和版面构图效果最佳。完成二层平面图(局部三层)由入口层平面和已经完成的主立面,透视图来把握剖面图由已经完成的各层平面主立面和透视图来把握次立面图由已经完成的主立面、各层平面和透视图来把握总平面图由入口层平面把握设计分析/构造大样,标题、设计说明等文字书写。如 PART1 所述文字工作可以事先准备分析主要指体量分析,手绘的体量分析图洗练的效果很是讨喜。构造大样则是一些简单的主要构造关系的表达,配合有创意的建筑细部也可以在考前事先准备。 注意:各阶段的用

4、时应根据自己的习惯来确定,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时间表每个阶段花多少时间最好。我每次的作图也是各个阶段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所耗用的时间也不同。不过每次都发现在上述 10 个步骤前 5 个应该占大致 55(4 小时快题)65(6 小时快题)的时间,这是一个点,能卡住这个点的话整体质量便得到了保障。当然没人自身情况不一样,不过通用的是不要一味求快,一定要保证前期的设计稳定度,尽量把对方案的思维工作放到前面进行,尽量在后面全力投入表现工作中。2关于图面色彩表达:从每个人的擅长表达方法不同就可得到一种图面色彩表达的目标效果,但很多人都在各种表达类型之间徘徊:是彩铅?马克笔?水彩?色粉笔?还是其他什么?我大致将

5、色彩表达分为三类:1 是全方位的大面积色彩表达,2 是只表达配景,3 是只表达建筑(主要是建筑的重点设计局部细节)本人最推崇的是第 2 种方法,其好处有四:只画配景会对时间节省大有好处,配景的画法也很丰富,选择适当的配景画法足以达到活跃图面的效果,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么做会有偷工减料之嫌。实在需要表达的很有味道的建筑设计细部色彩表达可以作点缀性的描述。只画配景色彩便于图面颜色成系,不会显得杂乱。配景多以绿色系为主,辅以各种褐色系和灰色系的调子调和,既能烘托建筑图也可以表达出充足的层次感而图面效果统一不失丰富。建筑的表达可以更侧重于线条的表达。无论是什么单位,哪所院校,洗练生动的线条表达在快题里都是相当受欢迎的,黎老也在其书中提起“画钢笔线图的精彩之处其实是在表现线条”的说法(原话记不清楚了,意思就是这个)。要想做到好的图面表达,在建筑的表达上丰富的线条刻画决不能被马克笔之类快速表达工具的大面积色彩铺盖所取代。与上述线条表达建筑相反的是成面的表达配景。这样做一来可以统一色块,二来是一种很好的版式设计表达。例如可以把透视图的配景和立面或者平面的配景连成色块,略有明度和色相的不均匀退晕变化,这样配景就可以在版面设计上作为一条视线吸引元素起到串联全图的整体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