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141-150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17676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三百讲141-150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语三百讲141-150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语三百讲141-150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语三百讲141-150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三百讲141-150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三百讲141-150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41 讲 学习要扎根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孔子并不是在研究自然生态或者植物学,他是习惯拿自然界的状态来作为参考,用来比喻人的一种修行过程。有些人努力了半天,稍有成就就停下来了,无法达到开花,就算开了花也不见得结了果。要判断一颗果树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它有没有结果。孔子这段话里面提到的“苗”、“秀”、“实”并没有特别指谁,他描写的是一种植物或是果树发展的三个阶段。如果以颜渊为参照的话,就是说一个念书人他最后的成果,应该是在社会上发挥他的抱负,为社会提出贡献,这才是你念书

2、最后的正果。第 142 讲 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这边分两段来看,第一段是说后生是值得敬重的,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比我们现在的人更好。我们也希望他们更好,社会才能进步。但是这个更好是需要努力的,不是说年轻人一定更好。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声让别人听到的话,就有点不值得敬畏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到最后始终是年轻人接棒的。但是年轻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要

3、好好努力,既然接下担子,就有责任把祖先的国学思想延续发展下去,必须长期地奋斗努力,同时要设法实践让自己的心得可以配合文字继续发挥出来。第 143 讲 批评与赞扬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犯错之后别人教训我说得是义正词严,每一句话都对,我听得是心惊胆战,拼命点头称是,但是要改正错误才可贵。否

4、则只是认识到错误而不改的话,要比不知道错误更麻烦。 一旦犯错又改过之后,心态就自然比较柔软,这样的人跟别人来往,大家一定会觉得比较愉快。第二种是对于委婉顺耳的话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否则那等于是你喜欢听别人讲好话,戴高帽、拍马屁而已。第 144 讲 立志不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这段话特别强调了一个人的自主性,儒家把善界定在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而孔子以这个作为他的基础。他的志向是让天下人都得到安顿,这时孔子的心,孔子的能力都表现出来了。他的心愿也可以得到实现,等于是我个人的心愿实现跟天下国家的安

5、定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一起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儒家的思想。志向是内心的事,人最可贵的就是我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我这一生就要为这个目的而奋斗。如果人生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意志,那人生就只是过日子而已,那样的生命一点都没有精彩。所以孔子在这里鼓励我们想清楚你要做什么,然后就去做,但是要心甘情愿,不要做了之后再来抱怨、后悔。那这样的志天下是没有人可以改变你,这也显示出来人所特有的人性尊严,人生的价值。第 145 讲 更高的期许子曰:“衣敝缊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

6、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呀。子路这个人看起来就是很有正义感,而且个性非常的爽直。所以子路得到孔子很多次的称赞,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他生平的志向,而孔子希望他能够更好,不要忘记进步。人的生命是不断地发展的,千万不要因为过去有一点成就就停下来了。体育方面有成就,念书方面有成就都是一时的,只有人格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修炼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孔子就是最好的示范。这边他教训子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第 146 讲 真正的修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

7、九 【译】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这句话是借着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作为比喻,原先翠绿的叶子,百花齐放的景象在冬天的时候都不见了,但是松树和柏树还能保持它常青的本色。这就像我们的修炼一样不到最后关头,你很难判断到底谁是有真正的功夫。我们应该知道人活在世界上确实是有各种挑战,在你贫贱的时候,遇到困境时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所以这段话它是充满各种启发的力量,我们只要念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内心里面也会觉得那种画面很令人感动,天寒地冻松树柏树照样是长满了叶子,照样是常青的,这里也就是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理解。第 147

8、讲 君子三达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明智的人没有困惑,行仁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知者不惑”是你爱好学习,每天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的要求了,而成为知者之后就没有迷惑。“仁者不忧”的“不忧”就是没有任何忧虑,如果说你做任何事都凭良心的话,或是真诚由内而发去做的话,你有什么好忧虑呢。“勇者不惧”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羞耻心,因为有羞耻心之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就有数了,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觉得很可耻,这样他就接近了勇敢。在付诸行动前要先分辨清楚,而勇敢是需要能够付诸实践的一种勇气。这三句话是我们所流行的格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除了琅

9、琅上口之外,一定要记得他深刻的含义,否则只是背几个成语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努力加以实践用在自己的身上来改变自己。第 148 讲 交友的阶段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我们一起念书的同学,开始学的是同样的做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毕业后人各有志,分各种行业去发展了,人生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这叫做我们可以一起学习,却无法一起走在人生的正路上,甚至分道扬镳后,有些人会走到岔路去了。其次一起走在人生正路上的

10、,但是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立身处世代表你做人处事的原则,各有各的所好。最后就算我们可以一起立身处世,所坚持的原则是一样的,但是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因为互相商量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彼此要了解得很深,两个人的价值观要接近,有共同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孔子的“益者三友”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知道交朋友有四个阶段,要达到最后的权,也就是一起权衡是非,那是最难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这样的朋友。第 149 讲 庙堂与江湖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第十【译】孔子在乡里之间,温和而恭顺的样子,像是不太会说话的人。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明白流畅,

11、但是很有分寸。本节讲的是孔子在家乡跟在朝廷上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孔子作为老师,他的口才当然是一流的,但是在家乡的时候就会显得温和恭顺些。在家乡有很多长辈,孔子看到他们的时候是很尊重他们的,这时并不需要表现口才。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总希望有人把他当做孩子一样来期许他,同时分享他的荣耀,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在朝廷上不一样了,他说话明白流畅,绝不会有什么特别隐瞒的事情,让别人一听就懂。对照他在家乡里面说话吞吞吐吐,像小孩子一样,他到了公开的场合,有正式的身份,就会表现得恰如其分的。孔子非常强调礼仪,因为人的社会如果没有礼仪、礼节、礼貌的话,这个社会就慢慢瓦解了。儒家强调跟别人相处要考虑三点:内心感

12、受要真诚、对方的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从这三个角度去看孔子的话,就会发现他确实是这样做的。第 150 讲 美食原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第十【译】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肉类也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食物放久变了味道,鱼与肉腐烂的都不吃。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季节不对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对的肉不吃,没有相配的调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较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只有喝酒不规定份量,但是从不喝醉。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姜不随着食物撤走,但不多吃。孔子非常重视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以及疾病,为了避免生病,吃东西就要小心了。从整段话来看,就知道孔子确实重视养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人就因为说话说错了得罪人,要收回来来不及了,那么吃东西吃坏了肚子,也不能说早知道不吃了。所以我们在吃以前可以先观察一下菜的颜色、味道等。像这种养生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的,并不是说只有孔子这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