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07561 上传时间:2017-02-18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姓名:羊笑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过伟敏;毛白滔2004010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江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签名: 盏鎏塞: 日期:如妒年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2、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垒啦年摘 要本文提出了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设计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这设计方法产生的原由及概念,论述了江南中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设计采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文章研究了江南中小城市水边聚落主要的模式语言,并从中挖掘水边聚落在形态、特征、组织、格局等多个方面的地域特色,归纳出现代滨水景观在概念、功能、尺度及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发生的变异。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中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具体形态设计的五大要素,赋予要素以新的形态特征

3、,并表达出模式语言下原有的精神意义,以达到延续设计的目的。最后从水体分析、基本原则、美学关系及组织模式等方面对五种要素精心组合,统一规划,完成滨水景观整体设计的全过程。关键词: 滨水景观 水边聚落 模式语言 延续设计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o a in of on of It of as as to to or to It of in to in in It in of at it of to in of 绪 论近年来,由于建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改造的迫切需要,滨水景观设计日显其重要性。许多城市的码头、港口随着城市的重新规划改造,在废弃或闲置中,等待着被改造成为具有城市历史记忆的滨水景区;

4、一些流经城市、被赋予母亲河声誉的河流,其两岸的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段,将成为商业和市民休闲的聚集地,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腾飞;随着人性化设计呼声的日益强烈,要求城市的设计应加入满足人们亲水、回归自然需要的滨水景观元素。随着各地滨水区的迅猛发展,在一些滨水城市建设中已涌现出许多成功的作品,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滨水区焕发生机,成为整个城市的点睛之笔。然而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有些现象值得引起警觉。1求大现象 由于攀比心理的作祟,许多城市好大喜功地将滨水区盲目地做大,追求尺度与体量上的标志性,产生一系列超大尺度的沿河道路、滨水广场、绿地草坪、沿河高层建筑等仞厨蹭。2崇洋现象 随着欧陆风在全国的兴

5、起,许多滨水区也充斥了洋作品的身影。但这些洋作品全然不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图绪1问题,与整个城市的风格格格不入。对西方设计的照搬套用,使原有城市的记忆渐渐丧失(冕图绪一2),3复古现象 当许多水乡古镇的历史传统遗产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被拆毁时,有些城市又以旅游、开发为目的,新建许多仿古的滨水景观作品。这些“假古董”绪有承载应有的文化、历史信息,甚至有违功能、精神的需要,变成一种“反文化”现象。4抄袭现象 不少滨水景观设计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追求形式,对成功作品盲目模仿、搬用,使城市与城市、作品与作品间似曾相识,缺乏个性,缺乏地域特色,失去应有的人文特征和识别性,忽视了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一研究背景

6、随着滨水区建设的兴起及设计误区的出现,许多滨水景观的著作也相继面世,指种论著大致以三类理论介绍为主:一类是介绍西方先进的滨水景观理论、规划开发策略以及成功作品,如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第二类是介绍传统古镇水乡格局、建筑、装饰艺术等,如城镇空间解析;第三类是从工程、生态等角度介绍滨水区的建设工艺与生态保护,如滨水景观设计。随着中国第一个景观网站土人景观网的开通,俞孔坚这个名字也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俞孔坚教授提出的“景观二重含义理论”01,以及城市景观之路等著作,让现代设计师了解了当代景观设计的先进理论,对景观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挖掘有推动作用。正如世界建筑设计大师黑川纪章所说,二十

7、一世纪是“生命原理时代,不是基于均质性和普遍性,而是以多样性和共生为基础,是重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同时,重视艺术文化的时代,或者说是理性和感性共生的时代”01,因此共生的设计思想应融入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之中。二课题创新论述针对滨水区的研究,笔者考虑到现代化大型城市功能、交通、格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由于南北地理条件造成的人文风俗上的差异等等因素,将课题研究的范围圈定在对江南中小城市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上。这里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中小城市是指城市的功能、规模、人口数量、现代化程度都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滨水景观主要指小型水景、滨河、滨湖、滨江的景观研究,不含滨海的部分。诚然,二十一世纪是个共生的

8、时代,笔者希望在对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中也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与特征,在汲取中国传统空间的优良品质,挖掘前人理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达到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共生。中国传统空间的优秀品质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方法的结合,既不是传统造型与符号的照搬模仿,也不是西方现代手法的照单全收,而是运用西方构图原理以及现代形式美法则,来表现城市传统空间中的精神本质,从而提高现代城市的可识别性、地域性。这一设计思想从景观的二重含义(即表层的视觉美含义和深层的场所认同感)来看,也是合理的,因为空间精神的表现与营造才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同时,这将有利于解决现实作品中出现的上述四种有悖人性化的弊病,真正体现“人与

9、自然、城市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1。”出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滨水景观设计的主要论点,演绎出本课题所论述的江南中小城市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延续设计。笔者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思想中得到启示,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应从考察了解它的历史与文化开始。而传统的水边聚落正是滨水景观产生的原型,它承载着整个城市水边生活的全部历史信息。故而对水边聚落的生活模式、组织格局、形态特征等历史信息的直接读取,是现代滨水景观共生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继而再以现代手法与技术营造出具有传统空间的场所感、并融入新的时代特征与功能要求的滨水景观,这样的延续设计才最终完成共生设计的全过程。这种延续设计方法

10、是运用“山水城市”理论,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的与现2绪 论代的设计思想进行融合的一种新的尝试,是跳出景观表层视觉设计的框框,从景观的深层意义场所性入手,通过对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提炼、重组与变形,以现代设计的语汇,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与整合,重塑人们记忆中的城市水岸,达到新的神形合一,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滨水景观。三论文框架第章首先逐节介绍风水说中水的理论、山水城市理论与景观的场所性理论,以此作为论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以第四节一节的篇幅详细阐述本文创新点水边聚落模式语言的延续设计的设计方法产生的原由及概念,并论述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采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第

11、二章第一部分介绍江南中小城市水边聚落主要的模式语言,所归纳总结出的模式语言涵盖形态、特征、组织、格局等多个方面。本章的第二部分归纳了现代滨水景观在概念、功能、尺度及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发生的变异,以稳妥把握延续设计的方向。第三章从江南中小城市滨水景观具体形态设计的五火要素入手,以延续设计的方法,赋予要素以新的形态特征,表达出模式语言下原有的精神意义。第四章以整体设计的方法将五种要素精心组合,统一规划,完成从水体分析,到设计定位、美学关系、组织模式及尺度分析的设计全过程,避免由于各要素的罗列堆砌造成的风格杂乱问题。参考文献:【1】俞孔坚著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002,(1):】黑川纪章未来城市滨水

12、地区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3】黑川纪章未来城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水边聚落模式语言延续设计的相关理论第一节风水说中有关水的论述风水说,是中国古代祖先对满意栖息地景观的归纳与总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有科学性与生态经验价值的。而其中对水与聚落关系的论述,从更深层次上解析了中国传统居住模式中水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及其在理想景观模式形成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这有助于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根据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偏好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中人性化的含量,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一“择水而居”的理论众多考古资料表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而这种认知中对水的作用就有很明确的阐述。仰韶文化时期对聚落的选址带有很明显的“亲水”倾向,其对水的思考主要表现为:(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