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75385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兼论对康德先验论的历史评价兼论对康德先验论的历史评价丁 冬 红 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巨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对于认识论 的主要贡献到底是什么?这是康德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尽管对于 康德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从总的倾向看,肯定的多是他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却很少谈 及他的先验唯心论有什么积极意义,这就难免导致一种形而上学的、僵化的理解。似乎要 说明象康德这样一个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的贡献,也只能根据他思想中有多少唯 物主义成分而定。然而马克思曾经说过:“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

2、展了能动的方 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1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谈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时,是 同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缺点对照着谈的,它们的缺点就是只从客体和直观去理解事物,而 没有从人的活动上, “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康德 的先验唯心主义怎样从主观方面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一面;而且我认为,康德对认识主体能 动性的论述,为后人研究人类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才是他在认识论史上最重 要的贡献。康德的认识论是以知性的先验范畴体系为核心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性范 畴。本文拟以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因果学说为线索,试图从这一角度、这一侧面, 去体现康德先验论的主

3、要特点和精神实质,并进而谈谈康德研究认识主体、探讨人类主观 能动性的成就。 康德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受着休谟的直接影响。在休谟以前,人们对于因果性的存在 都是当作既成事实接受的,不管是作为天赋观念还是作为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总之认为它 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休谟却重新提出了问题。他根据极端经验论的原则,认为凡是不能还 原为印象的观念,都是虚假的。这样,因果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感官印象,也就失去了它 的可靠性。休谟认为,我们在经验中只能感觉到前件与后件相继出现的事实,却感觉不到 前件与后件相联接的必然性,所以我们名之为因果观念的只不过是一种期待、信念,即主 观的心理习惯。休谟对因果必然性原则的抨击,动摇了

4、以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整个基础, 因为他的怀疑论不仅把矛头指向理性对宗教神学的证明,同时也指向了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必然性,实际上他怀疑的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这一点确实给康德以极大 的震动,如他自己所说:“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 。他不能否认休谟的论证,即从经验中 人们感觉不到普遍必然性;但是他又不能承认理性的无能为力,不愿放弃对具有普遍必然 性的科学知识的追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决心开辟另外的途径,他要先考察一下人 的理性认识能力有多大,然后把科学知识放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上。在考察的过程中,康德 建立起自己的先验论体系。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认为知识有一个一个起源,前者认为确实的真理

5、 只能来自思想本身,后者认为一切知识都发源于感官知觉或经验。康德认为,知识有两个两个 来源,其形式来源于思想,其内容来源于经验。而知识具有的普遍必然性正是由独立于经 验、又使经验成为可能的思想形式决定的,所以叫先验论。由此看来,康德的先验论同休 谟的怀疑论既有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休谟和康德都承认因果律的存在,这是因为他们都不否认自然科学的有效性,而且都 想为它提供理论上的解释。不过对于因果律的本质,他们却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休谟 无法从认识论上对因果律加以科学的说明,只好把它归结为习惯性联想的主观心理活动, 他说:我们在因果之间进行推断的基础, “就是发生于习惯性的结合的推移过程。 ”3

6、这里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第 50 页。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第 50 页。2不但明显地表现了休谟同主观唯心主义的合拍,而且所谓习惯心理的说法,实际上是把因 果性看成对外部刺激的本能反射,也使得理性思维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于是人类不得不处 于盲目依赖本能的消极被动境地。休谟还说:“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 中的一种东西。 ”4他承认因果律的存在,是需要它继续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但是他却 否认因果律的客观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怀疑论的证据。康德把因果性作为先天的、主动 的思维范畴,由它去整理经验材料,得

7、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因此从本质上讲,因果 性不是感性直观能够把握的,它是知性阶段的认识工具,而且,是先于经验就存在于人的 头脑中的。虽然康德没有认识到因果性的客观来源,最终同样走上了主观唯心主义道路, 但是显然,把因果性解释为认识的先验结构,比把它说成是心理习惯要深刻得多。有些文 章提到休谟和康德的因果理论,只强调它们的一致性,以为无非都是信仰主义的货色,既 看不到前后的变化发展,也看不到其中有什么积极的东西,这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休谟 虽然没有在认识理论上做出新的建树,但是他破坏了旧的基地,提出了新的问题。康德在 这一基础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他对于因果性的解释涉及了抽象的思维形式,知识的

8、普遍 必然性以及认识结构中主观方面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康德断言,人的理性认识能力 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是完全能够把握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也就是说,在认识的领域里, 康德对于人的理性有着充分的信心,毫不怀疑它的认识能力。他试图通过对认识主体能动 性的挖掘,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依据。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康德的因果学说。在谈康德因果学说的特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因果范畴在整个范畴体系中的地位。 康德把范畴分成四类,其中尤以第三类关系范畴为重。著名哲学史家韦伯(Alfred Weber)对于这几类范畴之间的关系评述说:“在量、质、关系、样式四组基本的范畴中, 关系统领和包含着其他一切,它是

9、最高的范畴,因为无论每一种判断,都可以表现一种关 系。 ”5确实,在康德的范畴体系中,最重要、也是康德着墨最多的,是关系范畴。对这一 类范畴的论述既表现了他在认识论上达到的深度,当然也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先验唯心论。 康德说:“时间之三种形相为延续、继续及同时存在。故时间中所有现象之一切关系,亦 当有三种规律,且此等规律自应先于一切经验而使经验可能者。 ”6他的意思是说,相应于 时间的持续、相继、并存状态,必然先天存在着实体、因果、交互三条基本原理,这三条 原理先验地规定着时间中一切现象的关系,使经验成为可能。在关系三范畴中,因果范畴 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实体范畴和交互范畴分别在与因果范畴的联系中

10、确定自己的地位。如 果说因果范畴是核心的话,那么实体范畴就是先决条件,交互范畴则是因果关系的进一步 发展。康德把因果范畴作为自己论述的重点,同他为自然科学寻找理论根据的主导思想是 吻合的,因为因果范畴作为现象变化的根本规律,可以为各门自然科学研究具体的现象变 化规律提供依据。人们要意识到变动,就必须断定它的时期,也就是断定在某一特殊的时 间点上所发生的某一事件。但是根据康德,一般的时间是不能被意识到的,所以要断定变 动的时期就必须涉及一事件与它的先行事件的关系。先后事件的必然关系也就是它们在时 间中的确定位置,这种时间中必然联系的规律就是因果性规律。可见,要了解变动,就必 须把它了解为事件在时

11、间中依因果规律必然的相继;换句话说,人们只有以自己头脑中先 验的因果范畴去规范认识对象,才能使对象的变化带有必然性、规律性,这样才能进行科 学研究活动。 确立了因果范畴的地位,同时也就在理论上提出了实体范畴的存在。理由很简单,要3 休谟:人性论 ,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190 页。4 休谟:人性论 ,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190 页。5 韦伯:哲学史英译本,1925 年,第 362 页。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1960 年,第 166 页。3说明变,必得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作为参考系。 “盖因变化之概念,以具有两种相反规定而存 在因而视为常住的之同一主体为前提者。 ”

12、7康德认为,人们只能从变易者与永恒 者的关系中去观察可以变化的东西,所以他才将实体列入关系这一组范畴之中,作为变化 的前提。 “但与其视为实体自身中包含关系,则毋宁视实体为关系之条件。 ” “实体在现象领 域中,乃时间所有一切规定之基体。 ”8这就是说,时间的一切经验表象(包括存在、变易、 并存) ,即对象在时间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关系,都要以实体为条件。这是康德对于实体范畴 的地位所作的明确阐述。不变与变的问题是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对宇宙进行解释的根本分歧 所在。康德在实体与因果的范畴中对不变与变分别予以承认,实体是现象变易的基体,它 是不变的存在,体现了能量守恒原理;因果关系是实体的规定性(属性)

13、发生变化的规律, 体现了自然现象有规律的发展运动。这种解释是近代自然科学对宇宙的物质性、规律性的 认识在哲学中的反映。不变的实体是宇宙可变现象的最终基础,是一切现象因果演变的唯 一根源;而万千变化的现象又是实体的外在表现,离了在因果关系中进行演变的现象,实 体就得不到解释。实体原理与因果原理在说明宇宙时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的联系。 康德对交互范畴的探讨是他对因果范畴论述的深化。人们之所以知觉到事物在时间中 的同时共在,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我们在经验中对两个东西的知觉次序可以颠倒,既 可以从到,也可以从到,这就排除了它们相继存在的可能。但是仅此还不够,因 为交错相继的东西给人们的经验知觉次序也

14、是可以颠倒的,比如乐器上产生的一个声音系 列,以及紧跟着产生的次序颠倒的声音系列。所以还要假定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即我 们知觉次序的可颠倒性是由对象之间相互确定的关系决定的,对象必须互为根据,必须被 设想为处于彼此交相作用的关系之中,这就是交互范畴的运用。正如时间上前后的意识, 只有依据于因果范畴,才具有可能性;同样,空间中并存的意识,只有通过交互范畴的应 用,才有其可能。 “各实体交相包含他方实体中所有种种规定之根据者,此种关系方为共同 相处或交相作用之关系。故空间中实体之同时共在,除根据此等实体交相作用之假定以外, 不能在经验中认知之。 ”9康德认为,如果各个实体彼此完全孤立,相互间毫无

15、作用与影响, 那么所谓同时共在是不可能被知觉的。这里,他实际上涉及了普遍联系的问题,我们只有 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进行认识活动,离开了交互范畴的运用,对于绝对孤立的东西, 我们是不可能认识的。康德还进一步论述了交互范畴与因果范畴的关系,他说,要经验到 两个实体的同时共在, “必须有甲对于乙及乙又对于甲所由以规定其在时间中位置之某某事 物” ;“顾此唯一能规定任何其他事物在时间中之位置者,即为此事物或其所有种种规 定之原因。 ”10他的意思很明白,所谓表现共存关系的实体间互相包含它方的根据,它 们的相互规定,就是互为因果。简而言之,只有互为因果的实体才能经验地表现为同时共 在。单向的因果锁链

16、在这里发展成为多向的、具有更复杂结构的因果体系;康德的交互性 范畴正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运动形态取得的重要成果的反映。恩格斯十分重视有关事 物交互作用的思想,曾给以高度评价,并把这一思想吸收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中去。 他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这是我们从近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第一个遇 到的东西。这一切都是互相转化的,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而在那里就是结果,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 causa finalis究极原因。 ”11 以上的分析表明,因果性是康德最为重视的一个范畴。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对因果性 范畴的阐述中,集中体现了康德认识论的要义。 那么,康德的因果学说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我认为,首先是它的先验性。所谓先验7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1960 年,第 174 页。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1960 年,第 172、173 页。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1960 年,第 188 页。1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