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人资料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712174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8.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砂名人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紫砂名人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紫砂名人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紫砂名人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紫砂名人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紫砂名人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砂名人资料(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紫砂名家紫砂名家 一一 名家小传名家小传供春供春供春供春, ,本姓龚本姓龚, ,亦作龚春。是紫砂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作者。明正德、亦作龚春。是紫砂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作者。明正德、嘉靖间人。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早年曾在金沙寺工一卖读书。供春嘉靖间人。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早年曾在金沙寺工一卖读书。供春侍奉主人之余,从寺僧那里学会了制壶技艺,并有所发展。所制茗壶,古朴风侍奉主人之余,从寺僧那里学会了制壶技艺,并有所发展。所制茗壶,古朴风雅,造型各异。供春在紫砂壶史上从一般饮茶器具推进为精致的工艺品雅,造型各异。供春在紫砂壶史上从一般饮茶器具推进为精致的工艺品, ,做出做出了很大贡献

2、。了很大贡献。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现藏中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历史博物馆的“ “树瘿壶树瘿壶“ “,传说为吴大澄所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传说为吴大澄所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 “供供春春“ “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解放后,献给国家收藏。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解放后,献给国家收藏。时大彬时大彬时大彬,号少山,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生卒不详时大彬,号少山,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生卒不详二二 历代紫砂名家名录历代紫砂名家名录 ( ( 一一 ) ) 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明朝

3、时期的主要壶艺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蒋伯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蒋伯 ? ? 、陈用卿、陈信卿、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子畦、陈六如、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子畦、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陈正明、邵

4、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 二二 ) ) 清代主要壶艺家有清代主要壶艺家有 陈鸣远、许晋候、陈隐龙、项圣思、陈汉文、徐飞龙、华风翔、蔡乾元、陈鸣远、许晋候、陈隐龙、项圣思、陈汉文、徐飞龙、华风翔、蔡乾元、惠逸公、锦春、邵元祥、彭君实、蒋志雯、史万全、史继长、邵兰孙、周候祥、惠逸公、锦春、邵元祥、彭君实、蒋志雯、史万全、史继长、邵兰孙、周候祥、杨友兰、杨继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杨怀仁、陈文居、陈文杨友兰、杨继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杨怀仁、陈文居、陈文柏、葛子厚、潘虔荣、于廷、潘大和、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陈殷尚、邵柏、葛子厚、潘虔荣、于廷、潘大和、杨季初、

5、张怀仁、陈滋伟、陈殷尚、邵裕亭、范章恩、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裕亭、范章恩、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邵景南、陈寿福、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邵景南、陈寿福、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邵正来、潘仕成

6、、史维高、魏孟民、王元美、吴芷来、陈用乡、胡耀庭、邵柏邵正来、潘仕成、史维高、魏孟民、王元美、吴芷来、陈用乡、胡耀庭、邵柏原、路衮补、陈文叙、蕉雪子、吴阿昆、周永福、于子良、冯彩霞、黄玉麟、原、路衮补、陈文叙、蕉雪子、吴阿昆、周永福、于子良、冯彩霞、黄玉麟、余生、赵松亭、金士恒、吴阿根、蒋裕泰、陈光明、程寿珍、陈懋生、潘志茂、余生、赵松亭、金士恒、吴阿根、蒋裕泰、陈光明、程寿珍、陈懋生、潘志茂、王东石、王胜长、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陈伯王东石、王胜长、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陈伯亭、陈研卿、卢兰芳、邵维新、俞国良、邵云如、韩泰、江案清、蒋万丰、

7、王亭、陈研卿、卢兰芳、邵维新、俞国良、邵云如、韩泰、江案清、蒋万丰、王玉林、范鼎甫。玉林、范鼎甫。( ( 三三 ) ) 民国时期的壶艺家民国时期的壶艺家 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 ( 四四 ) ) 当代著名壶艺家当代著名壶艺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顺、王福君、王振国、王生娣

8、、王秀芝、毛国强、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顺、王福君、王振国、王生娣、王秀芝、毛国强、叶惠毓、许燕春、刘惠大、刘风英、刘建平、吕尧臣、朱复、任淦庭、朱可心、叶惠毓、许燕春、刘惠大、刘风英、刘建平、吕尧臣、朱复、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华、沈汉生、李昌鸿、李碧芳、李美金、李正华、李慧芳、束风汪寅仙、沈遽华、沈汉生、李昌鸿、李碧芳、李美金、李正华、李慧芳、束风英、吴云根、吴亚亦、吴群祥、吴鸣、陈珍庆、陈福渊、陈钢、陈国良、陈进英、吴云根、吴亚亦、吴群祥、吴鸣、陈珍庆、陈福渊、陈钢、陈国良、陈进海、陆巧英、陆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张红华、张锁坤、张守智、海、陆巧英、陆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

9、新和、张红华、张锁坤、张守智、房玉兰、范永良、范若君、范其华、范早大、周桂珍、周尊严、周定芳、季益房玉兰、范永良、范若君、范其华、范早大、周桂珍、周尊严、周定芳、季益顺、施福生、施小马、施秀春、赵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顺、施福生、施小马、施秀春、赵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凌锡苟、夏俊伟、顾绍培、顾惠君、徐汉棠、徐达明、徐建高建芳、高振宇、凌锡苟、夏俊伟、顾绍培、顾惠君、徐汉棠、徐达明、徐建国、徐维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亚麟、谢曼伦、蒋蓉、蒋国、徐维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亚麟、谢曼伦、蒋蓉、蒋小彦、储立文、潭泉海、潘持

10、平、潘春芳、鲍志强、鲍仲梅。小彦、储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鲍志强、鲍仲梅。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候等。可以说是名

11、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龙旦龙旦”、“印花印花”、 “菊花菊花”、 “圆珠圆珠”、 “莲房莲房”、 “提梁提梁”、 “僧帽僧帽”、 “汉方汉方”、 “梅花梅花”、 “竹节竹节”等造型层出等造型层出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例。陈用卿则第一

12、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公元1621-1644年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

13、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雍正元年(公元公元1733年年)即有人仿制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篆书篆书“阿曼陀室阿曼陀室”录入:admin 来源:天道香 浏览次数:447 次

14、字体大 、中 、小 紫紫砂砂壶壶的的款款识识种种类类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是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晚期才出现了款识。紫砂茗壶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变化都非常大。古人用款有印章款和刻款,刻款有认真的,亦有随意的,分辨不是很困难。但印章款有时就很难辨认,有些古人印章材料多为木印、敲打在壶体上,便不十分明显,有时可能还会缺少笔划和出现轻重不匀的现象。印章材料不同,导致铃印在泥坯上的印款也多有不同。石质印章,运刀如笔,镌刻自然,不管何种风格,钤印都比较清晰。传统木章,多为楷体,铃印出的效果常有虚实相间,高低不平。同样的图章,敲打在不同

15、泥料的坯体上,烧成后,有时大小会略有差别。款识种类款识种类紫砂壶的款识,早期多刻制作作者的名字,如近几年考古所发现的几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款为“大彬”、 “时大彬制”等。康熙因宫廷的需求,制作出一批紫砂壶,壶体装饰珐琅彩的紫砂壶,底款为“康熙时制”。晚清及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经营宜兴陶器的专业公司、商店等,纷纷注册商标,如“金鼎商标”等。在生产的产品上,有“注册商标”也有制作者的名字。紫砂壶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壶上的款识,概括起来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纪念款、图案款、商标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外销款等。有的作品上,多种款并用。民国豫丰壶底款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

16、7065mm 台湾收藏家藏品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紫砂壶的款识与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识,但款识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就像绘画领域内的“画外功夫”一样,我们把它称为“壶外功夫”,是壶艺的组成部分。观紫砂壶款识的发展历程,它既与紫砂陶的演变紧密相连,又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同步发展。大体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从传世的历代紫砂名壶看,见诸于实物的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的“时壶”。 “供春壶”是没有款识的,钤有“供春”二字的壶,皆历代紫砂艺人所仿制。明代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目前皆无实物资证。李茂林史载以原书号记自己的作品。明代流行刀刻款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