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 沅水 浦市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710109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沙 沅水 浦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沙 沅水 浦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沙 沅水 浦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沙 沅水 浦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沙 沅水 浦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沙 沅水 浦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沙 沅水 浦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沙白沙沅水沅水浦市浦市沅水来自云贵,直奔洞庭湖。流经湘西泸溪县时,两 岸峭壁林立,江心小洲似眉,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画廊。 这里,沅水一头承载着千年古镇浦市,一头缠绕着氧吧新 城白沙,有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也有着诗情画意般的现 代新貌。 白沙,画中的城市。白沙,画中的城市。 乘车前往泸溪,下常吉高速,视野顿时开阔,一条湛 蓝的大江映入眼帘,这就是沅水。顺沅水而上,越过刘家 滩望去,便可遥见白沙的身影。俨然一座水上城市,高耸 的建筑与对岸俯卧的悬崖隔江相望,整齐的房屋在青山之 间、绿水之上显得格外洁净。倩影倒映水底,江风扑面而 来,令人心旷神怡。 进入白沙,其街道之整齐、房屋布局之匀称无让人惊

2、 讶。街道甚广,没有一处地方显得拥挤;两旁的樟树亭亭 如盖,守卫着白沙城;路面极洁净,车辆驰过,扬不起一 丝烟尘,只是偶尔间腾起两片树叶。 沅水江边,环绕白沙城,建有十里长堤。大堤之上, 一排整齐的垂柳,柳枝随风飘舞;大堤之下,几行苍翠的 柏树枝叶繁茂,为大堤换上了一层浓浓的绿装。行走于大 堤之上,时而凉风拂面,时而柳絮轻沾衣袖,或见三三两 两的行人悠闲地踱着步子,或见一对深情的恋人依偎在树 荫下的石凳上,或见一位慈祥的母亲推着摇篮车,逗着小 孩,哼着儿歌。这一切似热闹而又不喧哗,似宁静却又不 低沉。 大堤的中央,是一处码头,从这里即可坐船过河,登 上对岸的铁山。因为这座山,当地人也称沅江为“

3、铁山河” 。沿铁山而上几百米,便可俯瞰白沙全景了。白沙被沅水 轻轻的缠绕着,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呈月牙状。前不久,去过花垣,途径一座山,名叫尖山,呈圆锥 形,似倒立的笔尖,一位前辈曾出过一句上联: 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 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人对出满意的下联。一位白沙的 同学,试着对出这样的下联: 沅水如龙环绕白沙半边月 虽然没有上联那样的大气,但却把白沙的特点给巧妙 的描写出来了。 俯瞰白沙,全城尽收眼底,几条主要街道和沅水一起 形成了几道平行的弧线。不管大街小巷,两旁必有树木, 低矮些的房屋在树林里若隐若现。整个县城看不到一处烟 筒,没有一个工厂,给人一种清新、洁净之美感。它是泸 溪经济腾飞

4、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 近年来,泸溪经济社会开始迅猛发展,经济中心和政 治中心逐步分离,白沙被精心打造成泸溪的政治文化中心,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成为了湘西宜居第一城。 站在铁山上,极目远望,沅水上游西岸毗邻着白沙城 有一个村庄,名叫屈望村,村前有一个河滩,名叫屈望滩。沅水,承载着几千年文明。沅水,承载着几千年文明。 关于屈望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 屈原被放逐到江南后,溯沅水而上考察民情。一天,在沅 水中游一片沙滩上见到许多渔民光着脊背补网晒网,于是 叫船夫将船靠岩,向渔民走去,边走边吟:“长大庆息以 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渔民们听了屈原的吟颂, 觉得喊出了自己的心

5、声,情不自禁地迎上前去,招呼他, 并将他留在村里住。屈原和渔民们谈论国家大事,叙述家 常,对渔民们甚为亲切、仁爱。渔民们为屈原忧国忧民的 情怀所感动,舍不得他离去,屈原走后,渔民们更是日日 思念这位楚国大夫。五月,当得知屈原投汩罗自尽后,渔民们不约而同地齐至江边,将饱含泪花的视线投向屈原远 去的方向,久无声息。 为了纪念屈原,渔民们将自己居住的村寨取名为屈望 村,村前的沙滩取名为屈望滩。 这个传说,在泸溪一带流传甚广。沈从文先生经由此 地时也感慨颇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两千年前那个楚 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地来到这个充满 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 来的

6、读书人,或许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了!” 泸溪铺市箱子岩 历史已经远去,人们大都知道屈原来过这里,却很少 知道他为何选择溯沅水而上,或许是这苗蛮、瓦乡一带民 风更纯朴、百姓生活更艰难吧。 沿着屈原的路线上行,沅水到这里,两岸风景甚为奇 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这里深深地交融,从鹰嘴岩、 马嘴岩到赤壁仙舟、箱子岩,从屈望洲、悬棺葬到辛女绝 壁、盘瓠望月。 生活在这一带的多为瓦乡人,盘瓠文化即从这里发源。距白沙几里外的沅水西岸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绝壁 辛女峰,在绝壁的对面的山脚,有一岩洞盘瓠洞。传 说,上古时期南蛮首领高辛帝麾下有一只神犬,名叫盘瓠。 在一次抵御犬戎国入侵的战争中,因犬戎国的吴将军太厉

7、 害,高辛帝屡屡战败,于是传令:斩敌吴将军者,赏黄金 千两,并许之以女儿辛女为妻。盘瓠在战斗中,力取吴将 军首级,立了大功。可是由于盘瓠出身卑微,高辛帝便开 始赖婚。个性刚烈的辛女,却深深地爱上了智勇双全的盘 瓠,于是不顾父王的反对,与盘瓠私奔于沅水中游的绝壁 上。 这对恩爱的夫妻,在沅水中游的这个世外桃源里,男 耕女织,过着幸福的生活,生下了四个儿子。有一年,沅水中忽然来了只恶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盘瓠与恶龙 博斗三日,将恶龙杀死,自己也力竭而亡。痛失夫君的辛 女,在山头日夜守望,泪干气绝,化作了江边高耸入云的 辛女岩,流下的眼泪成了辛女岩脚下的辛女溪。 盘瓠和辛女虽已先后离去,但他们教给

8、人们的耕织、 建筑等技术和方法都保存了下来,他们的后人们也世代栖 居于沅水流域。盘瓠和辛女怎么也不会知道,他们曾经隐 居的世外桃源之地,在几千年后的明清时期却迎来了长期 的繁荣。 明清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蛮之地也逐 渐得到开发,汉蛮文化在沅水流域交融。沅水成为上通滇 黔川边,下达江浙闽广诸省的交通要道。岸边出现诸多港 口集镇。西南的药材、朱砂、木材等货物由旱路运往沅水 港口,再顺沅水而下送往长江流域,而淮盐、布匹、花纱 等洋广杂货则溯沅水而上,在港口集镇销售或转载。沅水 不仅是重要的商道,也是朝廷控制西南边境的军事要道, 军事信息的传递和军需物资的运输无不经由这里。一时间, 沅水之

9、上扬帆远航的船只络绎不绝,商人、官兵、文人从 这里过往频繁。民国时期,沈从文先生曾多次顺沅水而上, 由浦市登岸,走旱路回凤凰的。 据传,沈从文早年在沅水上往来几次,陪同沈从文的 是一位彪悍的青年,很爱打架,在沅水上很多地方都试过 身手。后来这个青年在浦市登了岸,和一个女人结婚,守 着一个商铺过日子。而那个女子,沈从文第一眼看到就被 那份美丽所震惊,在写边城时,正是把她作为翠翠的 原型写进了自己不朽的小说里的。 浦市,已沉寂了多年。浦市,已沉寂了多年。 浦市曾经极盛一世。泸溪人可以不熟悉白沙,但不可 能不熟悉浦市;外人只要读过沈从文的文章,也大概知道 浦市的肥人和肥猪、边炮和戏子,知道它曾是湘西

10、四大古 镇之首。浦市位于沅水中游西岸,在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是沅 水流域的重要港口,商贸文化极其繁荣,拥有十三省会馆、 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窖子 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有店铺三千铺、 茶馆八百家之排场,有“小南京”之雅号。 浦市的繁荣不仅源于它便捷的水上交通,也得力于它 发达的路陆交通。从沅水下游驶来的商船多在浦市卸货, 或由小点的船只顺沅水而上运往辰溪、叙浦、洪江乃至滇 黔边境,或由骡马、挑夫行走驿道运往凤凰、乾州、川黔 边境等地。水陆运输相辅相成,使当年的浦市成为极度繁 华的区域商贸中心。 由浦市往凤凰至川黔边境有一条古驿道,建于明洪武 和万历年间,是

11、当时朝廷与苗民冲突和苗汉融合的产物。 儿时,就曾生活在这古驿道边,打柴、放牛常行走其上, 却不知道这条宽广的石板路通往大山深处的什么地方,只 知道它一头连着“街上”浦市。听爷爷说民国时期, 这条路上过往行人很多,村头的小桥边曾经是百日赶场的 地方,建有客栈,而今,只剩下三五户人家守着一颗古树 过日子。 浦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因其商业发达,汉族、 苗族、土家、瓦乡乃至川滇黔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 交融,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这种文化交融形成了浦市的代表性建筑封火山墙 合围的窖子屋。这种窖子屋有几进几出等不同格局,高大 气魄,布局对称,雕刻精美,古朴典雅。浦市保存着一种 被称为“东方戏曲

12、活化石”的辰河高腔目连戏。目连戏也 称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唢呐伴和,情调相当悲 壮。 浦市的端午赛龙舟多在箱子岩下的江面上举行,十几 年前,都还风行。到了赛龙舟那天,镇里的、乡下的男女 老少齐集箱子岩边的远水两岸,大声呐喊助兴,龙船像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湖面上来去如飞,有的人甚至从后 山爬到悬崖顶上去,把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 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这 种场面,儿时的我都曾经目睹过。 近几十年来,公路越来越发达,水运被陆运所取代, 浦市已经逐步走向消沉,来往船只甚少,挑夫几乎绝迹。 七十年代,古建筑被拆掉了一大半,残存的几座窖子屋孤 零零的夹杂在现代建筑群里。走进浦市,一种苍凉、萧条、 幽伤之感不时会袭上心头。 同为昔日的湘西四大古镇之一,永顺的王村、花垣的 茶洞、龙山的里耶到了新时期均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 昔日的芳容。而浦市却被岁月的洪流洗尽了其身上的铅华, 昔日的繁荣已随滔滔江水逝向远方,只有那古驿道上的几 块碑刻和几处骡马饮水槽还时常勾起人们对其兴盛时代的 浮想。 沅水依旧日夜奔流不息,冲击着河岸的崖壁。见证这 一切历史变换的只有那江边高高耸立的辛女峰和江中长长 斜躺着的屈望滩了(高云华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