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70648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郑和下西洋所高举的和平旗帜,郑和下西洋所高举的和平旗帜, 是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庞继先 黄春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曾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15 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中的最早、最生动、最壮观的一页。在 14051433 年的 28 年中,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远航,往来于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的辽阔水域,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沿岸的众多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人类文明交往开始有规模地由陆地向海洋的

2、历史性进发,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史上的精彩篇章!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有益贡献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突出贡献当属对倡导与维护地区安宁和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与追求,在七下西洋的历程中举起和平旗帜成为这种贡献的集中写照。2从本质上讲,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行为,没有帝王之宏志和国家之伟力,如此规模的下西洋是不可想象的和难以成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的层面上和国策的性质上来定位和理解郑和旗帜问题。我们今天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主要从正面的和积极的意义上来说,概括起来郑和旗帜的内涵与意义可以表达为:决策并遵循和平

3、建国方略,创造安全和平发展环境,执行睦邻和平友好政策,迎来和平繁荣盛世,在国际关系史册上写下和平交往范例。什么是郑和的旗帜?郑和的旗帜就是和平的旗帜!郑和的旗帜昭示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与勇敢实践。以下通过对明初历史的多角度考察,以全面认识郑和下西洋所举起的和平旗帜。(一)追求安定 ,选择和平自秦汉以来,除隋、元两朝曾一度兴兵征讨海外,历代王朝对海外国家都奉行“和平共处”的方针。明朝建国之初,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即根据历史经验,告诫省府诸臣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诛;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

4、害夷人,焚其宫室,俘其男女数千人。得3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1对明代诸帝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政治选择,成为必须恪守的祖训。明朝政府在处理与海外国家的关系方面,也以此为既定的国策。对各海外国家,则大力开展和平外交活动,这主要通过郑和使团七下西洋来付诸实现的。永乐七年三月,朱棣命郑和再下西洋, “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道,恪守联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2宣德五年六月,明宣宗朱瞻基“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曰:其各敬顺天道,

5、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3由明太祖制定,而由明成祖和明宣宗继承下来的中国发展与稳定海外国家间关系的总方针,实际上又成为郑和下西洋的终极目标,即要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 ,努力建立起一种国际和平安全环境,使中国免受外患的威胁,并发展与亚非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友好关系,以巩固国内的政治安定局面,促进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其实,这样做不仅符合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也是一1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2 郑和家谱敕海外诸番条3 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七4种明智的选择。有明一代,基本上执行了这一国策,凡将命海表者,自成为受到海外诸国欢迎的和平使者,而郑和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6、二)借助国势,推动和平明初4,农、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是时5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6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朝有过“文景之治” ,成为封建社会初期的盛世;唐朝曾出现“贞观之治” ,成为封建社会中期的盛世;到了明朝“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7, “仓廪充积,天下太平”8,又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盛世。 “衣食足而知礼义” ,当时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时士大夫崇向礼义,百姓乐利而重犯法,家给人足,外户不阖。 ”9“人间道不拾遗,有见遗钞于途,拈起视,恐污践,更置阶圯高,直不取也。 ”10

7、在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中,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虽然,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还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以致出现了建文时4 明初,通常指洪武、永乐、洪熙和宣德四帝先后在位的 70 年时间。5 指洪武、永乐年间,引者注6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赋役7 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序8 明仁宗实录卷五下9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革新10 祝允明:野记5期的“靖难之役” ,但这对国家大局并无严重影响。总体来看,从洪武至宣德年间,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比较安定向好,阶级矛盾趋于缓和,因此在对外方针上,封建统治者既不必发动对外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又用不着靠掠夺别国来增补财富。相反地,国内升平日久,封

8、建皇权进一步强化,又使封建统治者能以凭借着政治经济的强大实力,在发展对外邦交和改善周边环境方面去作巨大的努力。与洪、永、熙、宣之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明初对海外各国采取了以和平外交手段广为联络,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和平局势的方针。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颁诏于安南,即明确宣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 ”由此定下中国建立与发展对外关系的总方针,就是要“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11 (三)积极交往, 构建和平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国时,永乐朝已进入鼎盛时代,政治经济实力更为强大,加以南北均无后顾之忧,

9、此时转至远航活动的第二阶段的时机便完全成11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6熟了。郑和下西洋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后期,包括了郑和第四次到第七次的西洋之行。在郑和撰写的娄东浏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与天妃之神灵应记中, “记诸番往回之岁月” ,概述历次下西洋经过,前三次均以古里为限,不出东南亚和南亚的范围;从第四次出使开始,每次均往忽鲁谟斯以远西域诸国。在郑和撰文之时,第七次“往诸番国,开读赏赐” ,尚未离国。但这次航海目标仍在“诸番国远者” , “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12由此看来,郑和下西洋前三次与后四次可划为两个阶段,与郑和本人对下西洋历史所作的总结,也是相符合的。郑和后期航海的

10、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远地方,向未知世界前进,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不通中国的海外远国,重译而来, “宾服”于中国。正如明史所说:“永乐十年,天子以西洋近国航海贡琛,稽颡阙下,而远者犹未宾服,乃命郑和赍玺书往诸国。 ”13“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郑)和、 (王)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14在郑和下西洋的后期,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12 明史卷三百四宦官郑和传13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忽鲁谟斯传14 明史卷三百四宦官郑和传7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郑

11、和在后期航海的过程中,除了重访东南亚及南亚诸国之外,通过发现新航路,又新访问了许多阿拉伯及东非沿岸国家,与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使明王朝声威远播,为历代所未有, “联数十国,翕然而归拱,可谓盛焉。 ”15 郑和从第四次下西洋开始,每次都远至阿拉伯及东非遥远之国,以当时对世界地理的知识水平,这似乎囊括了极远的海外国家。这些远方国家纷纷随郑和船队来中国朝贡,以当时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被看作是体现了“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16似乎实现了明初对外交往的终极目标。马欢曾这样记述郑和第二阶段的航海历程:“弱水南滨溜山国,去路茫茫更险艰。欲投西域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舟人矫首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忽

12、鲁谟斯近海傍,大宛米息通行商。曾闻博望(即张骞引者注)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俯仰堪舆无有垠,际天极地皆王臣。圣明一统混华夏,旷古于今孰可伦。 ”17郑和使团的广大成员们,正是这样在发展中国海外交通,以及实现明初对外的总方针上,怀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才能不畏险艰,在郑和下西洋的后期,远15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16 郑和:天妃灵应之记 17 马欢:瀛涯胜览纪行诗8航“际天极地”的海外,在航海事业上写下了壮丽的华章宏篇。郑和在下西洋的后期,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些位于“绝域”的远方国家,出自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进呈

13、珍贵的献礼。诸国王多有亲身携带妻子亲戚与陪臣一同入朝,表达宾服中国的热忱。 “旷古于今” ,历代帝王均未能在海外获得如此的成就,明朝统治者在政治上的抱负和虚荣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因而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也就更加赏识郑和,更加支持郑和使团的航海事业。正如佚名明史稿上所说:永乐大帝“命和及其同官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所至颁天子诏,宣示威德,因给赐其君长及诸大臣,不服,则耀武以慑之。自是蛮邦绝域,前代所不宾者,亦皆奉表献琛,接踵中国;或躬率妻孥,梯航数万里,面谒阙庭。殊方珍异之宝,麒麟、狮、犀、天马、神鹿、白象、火鸡诸奇畜,咸充廷实。天子顾而乐之,益泛海通使不绝。 ”18(四)制服恶

14、行,保 卫和平郑和使团在亚洲沿岸各国“宣德化”时,也遇到了一些自持武力强大,不18 南京图书馆藏清佚名明史稿郑和传9听宣渝,反而企图抢劫郑和船队钱粮财物的“蛮王” 、海盗或武装集团的首领,向郑和舟师发动袭击,挑起武装冲突,造成紧张局势。郑和使团通过在第一次下西洋时发生的“旧港之役” ,在第三次下西洋时发生的“锡兰山之役” ,第四次下西洋时发生的“苏门答刺之役” ,铲除了当时对中国周边沿海国家安全最具威胁性的祸源,终于结束了东南亚和南亚沿海地区动乱不安的局面,保障和巩固了地区和平, “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19。郑和下西洋的前期,从永乐三年起,至永乐九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止。在这一历

15、史时期中,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不出东南亚和南亚,而主要往来于东南亚各国之间。当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之间,东南亚、南亚各国相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解决,如海盗祸患、小国内乱、邻国侵扰以及反明势力的逆动和武装走私的活跃。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不加以解决,郑和使团是不可能超越东南亚和南亚的范围,向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在郑和下西洋的前期,东南亚的局势动乱不安,最突出的问题,是安南奉行侵略扩张政策,严重地危及邻国的安全。安南自宋朝以来,陈氏为王,世代称蕃于中国。明建国之初,洪武二年六月,安南国王陈日煌即遣大臣来朝贡,19郑和等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

16、增编本)上册,第 17 页。10并请封爵。明太祖于是封陈日煌为安南国王,谕以“克恭臣职,以永世封” ;“法尔前人之训,以安遐壤之民。 ”20直到洪武末年,陈氏各王都能恪守祖训,归顺于中国,中国与安南之间倒也相安无事。建文二年,安南国相黎季犛在握有兵权之后,发动军事政变,一举夺取安南国政权,自立为王。黎氏上台后,大杀陈氏宗族,对内“暴征横敛,酷法淫行,百姓愁怨,如蹈水火。 ”对外“攻扰城方,杀人掠畜” , “攻劫占城,欲使臣属。又侵掠思明府” , “此乃中国所疆,夺而齐之,肆无忌惮。 ”21明朝政府对安南的侵略行径极为愤怒,永乐二年八月,朱棣遣使指责安南“越礼肆虐,有加无已。 ”严正警告安南王胡提(黎季犛之子) “所为如此,盖亡者也。 ”22但安南黎氏政权对此置若罔闻,侵略凶焰更加嚣张, “占婆之阿摩罗波月氏(Amaravati)全土尽失,北方膏腴可耕之地,皆入于越23,所保存者广义以南山岳贫瘠之地而已。 ”24在南侵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