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作文更美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705194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让作文更美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活让作文更美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活让作文更美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让作文更美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让作文更美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让作文更美好谈小学的写作教学 关键词关键词: 生活 作文 美好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写作必须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会用一双慧眼观览外物,用一颗真纯的慧心体 察外物,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借助语言 外壳显情志于外,如此这般,学生定会大呼:生活让作文更美好!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在低谷徘徊,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是小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 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思维向度、文章结构单一,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 借用虚假的故事路数、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由于片面地割裂了生活和写作的联系,课外涉及的知 识面较窄,因而写作语言

2、的表现能力发展迟缓,相应地笔下也无法表现出同生活一样无限丰富多彩、 无限复杂多样的情感。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边热衷于大而无当的章法技巧的训练,一边又拿“考场 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既而单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单向的评价 (通常学生只是注意老师给的分数、等级或者老师所给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 。在这种极端的形势下, 对小学生的写作倾向、作文质量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人们往往把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归结为他们两点一线、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积累、体验等。其 实不然,小学生年龄虽小但阅历却并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

3、发生的许多事情, 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 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 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 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 那么,如何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 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那么,我们说: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 人生阅历! 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

4、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 致用的学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 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 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 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 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1)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

5、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 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 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 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 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作者用诗的形 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 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

6、师可以带学生去爬山、郊游,来感受大自然里 的奥秘,从而引出主题。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 魅力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觉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此外,我们在 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写作向文学创作的高度引导,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作 文而作文的敷衍、应付的层次,引导他们树立为文的高度责任感,彻底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只有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地介入生活,并且要走进生活,自觉地联系活生生的

7、现实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折 射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 二、 “他山之石可攻玉,可把他乡认故乡” 有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写勤奋总是离不开牛顿、居里夫人;一开讲成功在于后天 的努力就是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小时候;一提起身残志坚就忘不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篇一 律,千人一面。作文本上更有大量的学生让焦裕禄、李素丽、黄继光等走上前台;屈原、杜甫、白居 易也从历史中走来,有些材料使用起来也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 背诵,生搬硬套的学习现状这种

8、膏药似的写作套路与现阶段小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十分复杂敏 感的心灵是极为不对称的。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 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 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 察不仅要善于深入外部世界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 的特征,即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必须融入作者自我内

9、心体验及对生活 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 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 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 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文学艺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完整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感悟 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寓于情感之 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

10、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悟的文 章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 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 的真谛,创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大作文所反映出的个性以及闪光点远不及小 作文(或片断描写) ,而后者的总体水平又远不及随笔。这是因为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 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在随想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创 作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

11、心理因素因而得以伸张。 大家在作文中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空话、假话、矫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止;在随想中 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校正,大家更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 人、事、景、物,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与角落。 三、 “创新须有立异志,个性出自自由心” 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创新能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现在开放性、个性化的话题作文, 更让同学们尽情尽兴有话可说,这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整体水平的提高。 那么学生在开放、 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 高扬个性的大旗,在写作内容上就要善于选材,巧于提炼,

12、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 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要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 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的气质一样, 文章的风格也应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我们认为,在创新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申道德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创作原则。 首先,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人性之美、人性之爱,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情感体验。只有这样 的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全身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现真性情,才 能体现出作文应有的个性来。其次,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人生而带 有深刻地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这也是促使个人向上、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够紧密结 合,创作才能凸现为文的个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文论殊途同归的目的。 综上所述,写作必须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会用一双慧眼观览外物,用一颗真纯的慧心体察 外物,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 壳显情志于外,如此这般,学生定会大呼:生活让作文更美好!作 者:韦 娜单 位:赣榆县金山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