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680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有对教材文本“说三道四”的,基本都是众口一词,赞赏有加无论是对其思想内容与组材,还是艺术手法和语言。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奴化阅读,非常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并不那么完美,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对祖国山川颂 ,笔者就是用这种眼光来审视、组织教学的。祖国山川颂是黄药眠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隶属于苏教版必修三“祖国颂”这一板块。粗读这篇散文,人们往往会感到它语言优美,意蕴邈远;但细细一读,就不难发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情感指向、材料组织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针

2、对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确立了“三读三思”的教学思路。一读一思:初读全文,找出表现情感指向的抒情段落,思考文本在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初步阅读,学生主要找出了以下抒情段落: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反复吟哦,悠然神往。 (8)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神奇!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9)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森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

3、泊。 (10)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了断续的笛声 (35)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崖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36)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37)对以上六段文字,学生普遍认为:第 8 段,话题为“中国古典诗歌” ,歌颂的应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妙;第 9、10 两段,话题为“祖国的语言” ,歌颂的应是“祖国的语言”的神

4、奇;3537段文字为全文结语,其情感指向为“思念故乡” 。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结构。35 段第一句起承转作用:“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为承上, “但在我的脑子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是转下;作者用“但”字一转,叙写的重点和情感便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上文所描述山川的文字一下子就变成了“家乡门前小溪”的衬笔,使对祖国山川的歌颂一下子就转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反观题目,文本所要赞颂的显然应是“祖国山川” ,作者所要抒发的显然应是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这六个文段,显然都偏离了文本的话题祖国山川,游离了题目的情感颂祖国山川,造成了主旨表达的模糊混乱。二读二思:研读写景文字,标出不属于“祖国山川”

5、的景物,思考文本在组材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研读,学生标出的景物主要集中在六个段落: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14)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满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鲜红的双颊(17)这是多么淳朴的劳动者的美啊!(18)秋天,到处是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19)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20)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春水面上的睡

6、莲更娇艳?(21)这六个段落,写的分别是春、夏、秋、冬的景色。对 21 自然段,学生讨论较为热烈。这段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其象征景物为“雪莲” 。学生认为雪莲不能作为祖国冬天的象征物:一是雪莲生长的旺季实为春夏,只是生长在高寒冰雪地带;二是雪莲为新疆、青藏等高原物产,其生长具有特殊的地理性。既然雪莲不能作为冬天的象征物,冬天也就成了四季的缺席者;冬天缺席,而第 11自然段“冬天,它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也就失去了照应。对 17、18 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认识较为一致:17 段为叙事和描写,是画龙;18 段为抒情与议论,为点睛。透过点睛句“这是多么纯朴的劳动者的美啊!”学生不难看出作者描写“夏天

7、清晨”景色从客观上起到了衬托、歌颂“淳朴的劳动者的美”的作用。如此一来,文字也就偏离了歌颂“祖国山川”的情感指向。对第14 段,学生则感到莫名其妙。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古墓荒冢” 、“残砖断瓦” , “古墓荒冢” 、 “残砖断瓦”展现的是荒凉萧索的景象。这一景象,既不能用来揭示“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的道理,又不能用来烘衬“赞美祖国山川”的主题。?在组材方面,还有两个段落学生讨论得更为激烈: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

8、,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4)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象。 (5)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两个段落,前者为描写,后者为抒情;前者所描绘的虽然是“祖国山川” ,但后者的抒情中心却转向了“祖国的大地”抒情中心变化了,其情感指向自然也就转移了。以上段落,其所选用的材料显然都有悖于歌颂祖国山川这一情感主旨。三读三思:自选若干文段,精读细酌,思考文本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精读细酌,学生

9、认为文本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问题多多。例如: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2)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树枝上已经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新一代的昆虫,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13)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 (26)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

10、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 (27)选文为文本第 2、13、26 和 27 自然段。第 2 自然段为两重关系的复句,第一重为递进(不仅) ,第二重为假设(就是也) 。这个句子,就结构关系而言,后面两个“我”用字多余,应该删除;就内容层次而言, “一草一木” “一花一石”后应为顿号。对 13 自然段,学生认为“瞧”字用的有问题,因为“虫鸣声”只能用听来表述,不能用“瞧”来搭配。对第 27 段,学生争论的焦点在“它”字上, “它”指什么?就第 26 段文字来看, “它”只能指“扬子江边的大堤”或“江涛拍岸的声音” ;然而无论指谁,“它”在文中都难以讲得通。还有, “它在成长,在变幻” 。 “变幻”以下有四个用“一时”来表述的文句,这四个文句显然都是描写“它”的“变幻”的,或者说都是对“变幻”的解读;学生认为 “变幻”后用冒号较为妥当。还有同学提出:四个用“一时”来表述的句子,从“是”和“又是”及其表述的内容来看,这四个用“一时”来表述的句子并不是平等关系,第二个“一时”句子后用分号似乎更为合适。写以上文字,我并不是存心挑剔祖国山川颂在主题表达、材料组织、语言标点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借此告诫我们老师要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文本,使批判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迷信,走出盲从,使阅读成为思想的阅读,使学生成为阅读的思想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