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6013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交流叫快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有一种忙碌叫成长有一种忙碌叫成长 有一种交流叫快乐有一种交流叫快乐参加县课改基地学校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反思义宁镇一小(北) 晏伟荣12 月 18 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第三届课改基地学校技能竞赛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段忙碌而又充实的时间里,作为一位数学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现将活动反思如下:一、活动综述一、活动综述我们数学组共有 7 名教师参赛,其中上、下午所授内容分别为四年级上册的位置和角的度量,授课对象分别为:四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这七节课均采用了“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的教

2、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教学中老师们巧妙地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经过角逐,选手们赛出了自己的风采。此次的课改成果展示,是一次盛大的数学宴会,让参赛选手及其他听课人员饱食了一顿营养大餐。二、具体点评二、具体点评1、陈善美老师语言亲切,动作规范,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2的原则,教学中还渗透了德育教育:遵守社会道德,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做到文明道德

3、伴我行。不过小组合作有些频繁,建议将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者主题图(座位表)还略小了些。2、周卢林老师的课以游戏玩兵乓球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善于用教材,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以找球为线索,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了先学后教,在“探究”中发展。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能风趣点就更成功了。3、王玲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又是唯一一位乡镇教师,她能大胆地展示自我,采用新的课改模式授课,已经很不错。我认为她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改进,授课时语速也过快,语言还不够精炼。4、胡倩老师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

4、学内容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挖掘教材上还有所欠缺。5、匡彧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普通话标准,综合素养高。由于本堂课的内容比较浅显,因此教师整堂课都比较放手: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表达的,教师让学生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体现了多元价值的取向,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如果语速放慢些,在教学中再深挖一下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堂课会更成功。6、孙成发老师在授课时,有意识的营造课堂氛围,拉近了学生的3距离。以孩子们喜欢玩的滑梯导入课题,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教学,最后又以设计合适

5、角度的滑梯结束,做到了引入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不过,我个人认为:认识量角器时应先观察,教师再归纳总结;授课时教师如果能采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会更吸引学生。 三、教后反思与总结三、教后反思与总结 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是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也为后面画角作准备的。但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我首先出示了一个活动角,让一学生将它变大变小。旨在为后面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6、与叉开的大小有关做铺垫。接着复习角的概念,随即出示两个角进行比较,在动画演示重叠法的过程我强调了一条边对齐,角的顶点对齐,其实是为后面量角的方法埋下伏笔。通过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运用时,需要度量,才能比较角的大小,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参与 探究新知我先让学生认识角的单位“1 度”产生过程,接着感受 1角的表象。再利用动画一步一步展示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形象的动4作猜一猜来巩固量角器的名称,还设计了在量角器上读两个相加得 180的角的度数。这样安排是为突破本文难点而设计的。在魔课时我并没有这样详细地展示量角器的制作原理,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

7、边、看刻度,结果很多学生还是不会量角。经过反复推敲:我认为要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还是要从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开始。接着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有前面几个环节做铺垫,我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学生量的1 的度数也很准确。在小组展示时,我引导第一个学生用书上的一段话总结量角的步骤,第二个学生展示时比较放手。最后通过动画及教师示范,让学生学会量角的方法。从再次量角的过程中,体会量角的方法,完成自我探索。第三个层次:应用新知 巩固提高我巧设练习,让学生通过判断、度量、思考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

8、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和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授课时我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热情5鼓励,唤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达到了预期效果。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公开课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如: 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

9、阻碍;对于少数学生而言,正确读出角的度数仍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比较简单,而分清内外刻度却非易事;在出示智力训练营闯关游戏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一次过完,因此部分学生闯完第一关,没有接着往下闯,导致在播放角的应用时拖课半分钟。总之,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深切体会到:好课不仅要精心设计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整个活动过程,虽然累、忙,但不得不说,我又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在磨课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活动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10、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四、关于四、关于“25+15“25+15 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的几条粗浅的建议:1、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分配时需根据综合素质平均分布到各个小组中,保证每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由综合素质最高的同学做组长。小组分好后,6根据学生和平时的表现,分为 ABCD 等几个层次,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学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的积极性。2、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自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

11、位,呼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但实际情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得了的,毕竟以往常年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还是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课堂上有时还是会不自觉的陶醉于自己的“讲”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一方面是老师害怕学生掌握不全面,另一方面是老师还没有从传统的课堂定位中解脱出来。现在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缺少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所以在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3、学生习惯问题平时要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让学生的课

12、堂常规化,不仅在课堂形式上,比如课前的准备、认真学习等其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加大力度培养,只有学生习惯好了,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高效,但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不断地发现,及时地改进。4、 班额大的问题我县班级人数普遍偏多,想要把高效课堂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绝7非一件容易事。因此,创建标准班级学生数,是高效课堂的保障。5、师生关系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高效课堂的基础。要想真正享受高效课堂,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亲近感,尊重学生,用赏识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因为主动回答问题而出错,对我们的课堂来说,能够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这同样是进步,要善于保护好学生脆弱的自尊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