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4237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摘要】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自然式的传统经济发展;二是强力式的现代经济发展;三是可持续式的当代经济发展。这三个阶段分别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三种不同关系:在自然式的发展中,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在强力式的发展过程中,人相对于自然而言处于优秀地位,人对于自然处于征服的状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具有平等的伦理地位,共同发展,人与自然恢复了和谐的状态。【关键词】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方式自从有人类以来,发展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都一直是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人所处的境况不同,所拥有的

2、力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发展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人类不断改变自身与周围生存境况的过程。最开始的发展方式可以称为一种自然式的发展,这种自然式的发展至少具有四重意思。首先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最初的人类面临自然时受限于生产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存,并且在很多时候还受到其它生物或自然界的威胁。人们依赖于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生存资料。正是因为自然力量相对于那时的人类来说是如此的巨大,所以人类的活动都必须以自然为法则,他们依赖于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要顺乎自然才有可能得到好的结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合乎时宜。 “所谓合乎时宜,就是人处于自然之中

3、,人的作为要与自然的历史和谐,与自然的显现共舞一切都要顺乎自然。 ”其次,自然式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完全被动,而是一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的过程。 “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这个过程是由实践来完成,“实践不仅是自我生成,而且也是人自我确证的唯一途径,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唯一证明。 ”的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通过实践一方面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存在与追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存在与追求,就能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行为。再次,自然式的发展也是人类不断师法自然的过程。解释和阐

4、释易经的易传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易传中的系辞就认为, “易象中所包含的对立统一思想,来源于它所模拟的自然本身,来源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它明确地提出了观物取象说,其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系辞中的表述很清楚地表明了一个问题,即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也即是师法自然的方面。这种现象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了更深刻地表述,马克思在其中明确地指出,人类从动物那里学会了歌唱与建筑。但是与此同时却能从其中超脱出来,按自己的尺度来进一步的发展。 “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把外在的尺度运

5、用到对象上去” ,也即是说,人类即师法于自然,同时又不囿于自然,而是在师法自然的同时得到自由的发展。最后,自然式发展呈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的状况,这在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中国,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就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思想。受其影响, “虽然儒家关心人胜过关心自然和生物,但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也把人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主张与万物和谐相处。 ”而道家的思想也同样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观点。如老子就认为, “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展。 ”人类须师法自然,即所谓“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加强与发展,一种不同于自然式的发展方式出现,即强力式的发展方式。这种强力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从以前人处于从属位置发展到人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强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主义思想;二是现代技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人从思想上确立了人在与自然交往与相处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地位。中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时代都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但人们常指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潮流。虽然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与表现形态,但是,“尽管这些人文主义思潮的流派不同、观点各异,但却表达了一种共同的

7、精神气质与理想,即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性王国乌托邦。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最大的要点在于,人面对自然的态度。在自然式的发展过程中,人处于从属的地位,人们服从于自然,并从自然中学习。但是在人文主义思想中,人从思想上转变了人与自然之间固有的地位关系,从以往的依靠自然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转向了对自身的发现。人们更多地强调人自身的欢乐,并为欢乐而进行奋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更多地肯定自身奋斗的目的与价值,同时不断

8、地运用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来创造更好的、更多的人世中的欢乐,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现出人本身的价值来。自然在人们的眼中并不是如以往一样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对象,也不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而是一个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与理性可以加以理解、利用和战胜的对象。征服、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的价值的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所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人充分地发挥出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发掘出了人自身的潜力,从而使现代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技术主要是指“那些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现代技术被真

9、正发展起来,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扮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技术的产生来看,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活动中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人的理性,依靠人的力量来控制与改造自然,造福人生。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人的主体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第一次得到真正的确立,也使人建立起了依靠自身的力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人的主观能动性被真正发挥出来了。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能力的提高,使人在面对自然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地位。自然不再是老师,也不是威胁,人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自然已经失去了自由存在的可能,成为人类获得财富和改善生活的基础。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自然是一个无穷

10、无尽的财富所有者,人们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大量的占有,而不担心其带来的任何后果。随着人类占有自然资源越来越多,人类拥有更多的私欲和能力开发新的技术以求获得更多的财富。当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占有,越来越多的财富获得的同时,自然终于无法完成自身的循环,呈现出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并且越发严重,终于开始影响到人自身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中,当人类的力量还不是十分巨大时,自然可以承受人类对财富的获得和贪欲的满足。并且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人要发展,这种力量与技术也是必须的,强力式的发展方式对人类的发展的确功不可没。但当这种发展方式在现代技术力量变得异常强大时,曾经十分强大的自然在人的面前开始变得虚

11、弱。伴随而来的是生态危机出现,并开始逐渐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与生存。强力式对待自然的发展方式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人类更好地生活甚至是生存,这已经与人类从自然中获得财富以生活的更加美好的初衷相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人们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即持续发展观开始出现。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对春天出现的反常景象的描述,标志着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由于面对共同的威胁,联合国于 1992 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大会。召开这样全球规模的大会本身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因为人类的活动,本来应该成为人类财富来源的自然已经

12、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人类幸福生活的原因,人类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发展的危机,主要是生态危机已经到了让全球人都不得不认真面对的地步。也正是因为此,改变以往的强力式的发展方式,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历史的必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上。可持续性至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人类本身的发展初衷;二是环境的良性发展;三是未来发展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可持续性发展强调人类本身的发展初衷。人类从自然中获得资源,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获得更好的处境,得到幸福的生活。因此,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可以无限获取的对象,而是有

13、一定的限度,如果过度索取,自然将不仅不会给人的发展带来益处,而且会因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的发展与生存,这就违背了人类发展的初衷。而要实现人类的初衷,就必然要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强力式发展中人类无所不能的思想。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视。人生存于自然之中,自然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人的生存也必须依据自然才有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因此从本质上讲,维持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人生活和生存的基础。同样,使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也是人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持住人们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14、。重新找到人与自然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可预见性和可控性是也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预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努力防止阻碍人的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现象出现,对于已经有所破坏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关系存在的现象,要及时加以修复。即便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可控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保证这种关系处于健康的位置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对世界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不仅是出于自身的目的,更肩负着自然与社会的责任,同时对于整个自然环境以及其它生物的发展都具有相应的义务,只有可控性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承担起应该担负的义务。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生态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只关乎生态本身的问题,而是综合了

15、现阶段人类各种最新知识的一个系统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综合了以前人类发展方式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内容,并力图使其合理化,最终使人类的发展方式与人类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它有效地融合了自然式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但在和谐中赋予其发展的内核;对于强力式发展中的技术力量,它认识得更为深刻,把技术用来服务于人与自然以及社会所形成的复杂系统,而不再纯粹是对自然的占有与获取。除此之外,生态化还赋予人与自然一种全新的定位,即人不再单纯是世界的主人,人与其它物种在整个世界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相互依存,处于平等的地位。与此同时,人却比其它生物更负有整个自然发展的义务,人的价值体现于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整个世界发展之中。参考文献:1李印章.自然的沉沦与拯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2-5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3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3.4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9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96.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