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4025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防治自杀中心主任最终选择自杀 李小瑛阿坚的推介阿坚的推介李小瑛退休前是羊城晚报主任记者,后与我在源流杂志共事近两 年。我们都是老战士的后代,又都当过知青,心灵容易相通。小瑛出版了一 个记者笔下的社会与人生,收入自己 20 多年采访作品的精华。我要推荐的这 篇发表于 1997 年 11 月,主人公是我国首个防治自杀机构广州培爱防治自 杀中心主任陈云清。陈云清和我初识于 1973 年,那时我在阳山县文化局搞创作,他已从中大分 配到连山县几年,升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在韶关地区文化系统,29 岁的他相 当出众,大家都热心为他介绍对象,26 岁的我也被文友们视为“候选人”。那

2、 是我第一次参加地区创作会议,期间我向他坦言 1968 年下乡前已有未婚夫,此 后我们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1973-1974 年间,地区成立数个创作组,陈云清带 领我等共 4 人,用 9 个月深入各县搜集素材,创作云山春剧本。1974 年春 节我回广州结婚时,他送我一把深蓝尼龙雨伞,伞面印有毛泽东诗句:“风雨 送春归”。感念于他为人处事真诚,我也积极为他操心,还借创作组去各县的机会, 与别的“候选人”交流过,其中有演员有编剧,都挺出色,与我也成了朋友。 最终,由我负责介绍男方,我的校友负责介绍女方,陈云清和青年女工阿英相 爱了。创作组解散后没多久,得知他准备结婚,我辗转托人送去铁制大果盘, 正

3、中有大红双喜字样。大约 1975 年春节某晚,广州中山纪念堂附近,我与迎面 走来的情侣不期而遇,正是高大健壮的陈云清和娇俏温柔的阿英,幸福明明白 白写在两人脸上。之后多年我们没有什么来往,但 90 年代一次邮局举办读者活 动日现场,他身为电视台一报一刊主编,踌躇满志地向我讲述他的培爱防治自 杀中心,他的专著珍惜生命论中国的自杀问题,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以至我在几年之后,突然听说他悬梁自尽,感到难以置信。陈云清死于 1997 年 9 月 7 日,记得是戴妃出殡那个周末次日。不知不觉他 已离世 10 年,我征得李小瑛同意,把关于他的实录重新发表。他做过那么多挽 救生命的善事,会有很多人怀念他的。他

4、曾在周刊开设专栏,我清楚地记得有 篇题为活着真好。言犹在耳,他却因抑郁症而死。“风雨送春归”送不回 鲜活生命,大红双喜圆盘永远残缺。希望大家读完李小瑛文章后,对关注生命, 干预自杀这个话题,作更深刻的思考。凡事都要讲科学,力戒主观偏颇。 正文(原题正文(原题十年春风化雨救人无数十年春风化雨救人无数 一朝精神崩溃悬梁自尽一朝精神崩溃悬梁自尽广州培广州培 爱防治自杀中心主任陈云清最终选择自杀爱防治自杀中心主任陈云清最终选择自杀)采访手记采访手记:自杀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经济越发达,得抑郁症的人越多,自杀的人 也就越多。但他偏偏是一个研究自杀的人,并且有防治自杀的专著,这就使得 他的自杀有了一定意

5、义上的新闻性。再加上他自杀的那个年代,自杀没有现在 那么多。所以,听到他自杀的消息,震惊之余觉得不论是从医学的角度,还是 社会的角度,都值得探讨。有了采访这新闻的动机就要想办法从何下手,我尽 可能地采访他身边的同事,知道了他如何专心致志地从事防治自杀的工作,挽 救了多少个想走上绝路的人。最能帮助此文成功的是他的妻子,我想不到她会 接受我的采访,我是直接去到她工作的部门,和她说起采访之事。可能是出于 对丈夫的怀念,要为丈夫做点什么,也可能不好意思拒绝我那么诚挚的要求。 她详细地谈了丈夫自杀前后的心理变化,把他的书稿借给我阅读,并把我带到 自杀现场,让我从现场得到又一次的感慨。文章发表后,全国各地

6、的媒体从四 面八方打电话来要求帮忙联系采访,我遵守诺言,没有把联系方法告知任何人。因为自杀是一种病,为此特地采访了心理医生,让医生对此分析一下该如 何面对心理疾病。随着现代人心病的不断增加,每一个人都该正视自己的心理 问题,不要等问题成为症结,到那时可能已经迟了。面对死神,他是智者也是弱者面对死神,他是智者也是弱者在我面前,摆放着一本厚厚的专著草稿:珍惜生命论中国的自杀问 题。这本洋洋 10 万言研究自杀的著作,列举了大量中国古代、和当 前形形色色的自杀事件,分析了自杀的类型、性质以及对它应该采取的态度。 本书作者是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机构10 年前成立的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中 心的组织者和负责人

7、陈云清。然而,1997 年 9 月 7 日,53 岁的陈云清却在没有 遗言、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在家悬梁自尽。他走得突然,走得出人意料之外,走得令人议论纷纷被他挽救过的人, 和他一起做过救人工作的人,他的朋友、他的亲人禁不住悲叹:像发生了 一场地震、像大地沉入冰川,这是为什么?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个有你一份深深 爱意的世界?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者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者出身于广东罗定山区的陈云清 60 年代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自小, 他就爱好文学,编织着做一个作家的梦。他钻研写作技巧,请教各地写作高手, 还辅导文学青年写作。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受过他辅导写作的文学青年,对 他怀着深深的谢意。在他的遗物

8、中,有大量整理齐全的书信。陈云清对这些书信视为宝贝,不 管发生什么波折,这些书信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即使从收藏价值考虑,这些多 年前与肖殷、秦牧、曲波、王西彦、李准、冯德英、玛拉沁夫、叶永烈、叶辛、 陈国凯等文化名人的书信,也极其珍贵。 这些珍藏的书信,记录着陈云清对文学的追求、痴情、执著。80 年代初,陈云清从连山宣传部调到广东某电视台工作,也算春风得意, 没多久就被提为副处级干部,并有副高级职称。可以说,他的一生“风调雨顺” ,如意事多。在该电视台主办的周报工作期间,陈云清在报上开辟了“红蓝绿 信箱”,回答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亲自担任主持人。现在,“心声热线”节 目布满各省市,而陈云清可以说

9、是与读者交心最早的“节目主持人”。在所有来信中,涉及到自杀问题的占了相当部分。许多读者倾诉自己的不 幸,表达想自杀的念头。其中一名年轻人给陈云清最大的触动,这个高大英俊 的男青年叫陈清,因偶然的车祸落下脚跛的毛病。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的他觉得 自己从幸福的顶端跌入了痛苦的深渊,特别是刚开始对残疾的不习惯,他觉得 活着已没有意义。当他知道广州有个“红蓝绿信箱”,他试着给陈云清去信诉 说活着的苦恼。几次来往后,或许是姓名的一字之差,或许是面对朝气蓬勃的 生命濒于毁灭的可能,陈云清下决心一定要把男青年拉出死亡陷阱。他意识到 成立一个防治自杀中心的必要性,为想死的人解开心结。他物色了单位里热心 公益、助人

10、为乐的几位同志,成立了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中心。防自杀成绩斐然防自杀成绩斐然1988 年 1 月 3 日,广州银河公墓向秀丽墓前,培爱防治自杀中心 13 名成 员在烈士墓前宣誓成立。在肃穆、静谧的墓园内,面对冰冷的墓碑,大家发誓 要珍惜宝贵的生命,用一切办法劝阻想结束生命的人。在这 13 名立志阻止死亡 的人中,就有曾经萌发轻生念头的小伙子陈清。这个陈清,后来在陈云清的鼓 励下恢复了勇气,生活之路越走越开阔。现在,他是生意场上的成功者。不但 事业成功,而且结婚生子,幸福美满。当他知道陈云清的死讯时,他哭了,他 哽咽着反复说:“我早说要去看他,怎么就不早点去呢?那时他对我说一定要 成功做人,现在我

11、成功了,他却不在了。”第一个来到培爱中心求救的不幸者,是一个 19 岁清清秀秀的医科女大学生, 她向陈云清哭诉两次不幸的恋爱经过。第一次,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向她坦承 已有心上人,遭受到爱的拒绝后她想以死殉情。后来不甘心,故意找“白马王 子”的朋友做代替,以发泄苦闷,结果这次却碰上了玩弄女性的“情场老手”, 她重新想到了死陈云清以及中心其他成员轮番向她做思想工作,开解她的 情结,告诉她生活中除了恋爱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女青年终于抚平了创伤, 重新带着笑容看待生活。广州某化工厂一个不到 30 岁的男青年,患了严重神经衰弱症,长期失眠, 莫名地狂躁,便想永远地休息他想死。第一次自杀,他喝下了半瓶敌

12、敌畏, 被发现后送医院抢救过来了;第二次,他吃下了大量安眠药,又被救过来了; 第三次,他想触电而死,被电流打掉了两个手指头,仍死不了寻死,似乎 成了他的一种信念。后来他找到培爱,诉说了精神上的痛苦。陈云清给他讲了 许多残疾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指出他的生理优势、体能潜力;劝他住院治疗, 并给他的单位领导写信,要求配合做他的工作。住院期间,中心多次派人看望他。出院后,中心依然定期做他的工作。这位男青年对陈云清说,有你们的帮 助,即使再难,人生的路我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多年来,中心用家访、通电话、写信、约见等办法,驱除着上门求救人士 心灵上的死亡阴影。这一切,倾注了陈云清大量心血。中心没有经费,陈云清

13、 带头拿出并不充裕的工资,买信封、买邮票、买资料,甚至送给身无分文的求 助人士。10 年时间,数百个欲枯萎的生命在中心默默春雨滋润下,重萌绿意。 这些“临死复生”的人,或家庭幸福,或事业有成;在他们心中,以陈云清为 首的防治自杀中心,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创作防自杀专著创作防自杀专著在长期的防自杀开解工作中,陈云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埋藏在心 中的创作欲望重新燃烧。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自杀学”。在他看来,自有 人类以来,就存在着自杀现象。今天,自杀已被列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社会 越文明,自杀现象越严重。例如在日本,每年自杀人数是交通意外死亡人数的 三倍。而在中国,随着文明程度上升,自杀现象也

14、在增加。且轻生者年龄呈下 降趋势。把研究自杀当作一门学问,已到了逼在眉睫的地步。陈云清认为,研究自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自杀。总结社会上出现自杀现 象的原因,分析自杀现象的不同特点,端正对自杀事故应持的态度,可以减少 自杀的发生,实乃功德无量的事情。为此,陈云清研究了大量自杀现象,从中 国古代到当代的自杀事例,从世界名人到无名氏的自杀事例,他一一作详细剖 析。于是,一代名相吕不韦、节烈之士文天祥、文采风流柳如是到陈布雷 的女儿、张大千之子、吴晗的一家、容国团悲歌均成了陈云清专著中的章 节。他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从不停手。几年下来,他的“论自杀”系列在桌 上叠起了高高的小山。他似乎对自杀看得很透彻

15、,他深谙自杀的前因后果。这样一个致力于防止 自杀的人,难道还有可能走上自杀之路吗?创下半个月自杀两次的记录创下半个月自杀两次的记录不知是对死知道得太多,从而对死产生了麻木的感觉;还是对笔下那一个 个虽死犹生的灵魂充满了感情;难道,他们生命最后一刻的壮丽、凄美,鼓励 着陈云清对死的蔑视?总之,他去意坚决。9 月 7 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这天,妻子、女儿都出外各忙各的。 陈云清在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情况下在家悬梁自尽。当买菜归来的妻子看到已 经断气的陈云清,她当场昏了过去。醒来之后痛哭之际,她后悔自己没能制止 丈夫的自杀行为。因为早在此次事件半个月之前,他已上吊过一次。那次因为 绳索太细,扯不

16、过陈云清强壮的身躯,刚刚吊上去即嘣地一声掉地,可在陈云 清脖子上,已留下一道红痕。那几天,他得穿高领衫上班。试过“死亡游戏”滋味的陈云清依然对死一片“钟情”,他不声不吭地等 待第二次机会。他的妻子当时急坏了,请来陈云清两个兄长,几个人轮番做他 的思想工作,劝他千万别想不开。他的妻子阿英说:“我们不求富贵,能温饱 就行,况且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为什么要死?扔下我们,你不是太狠心了吗? ”陈云清的两个哥哥,也大道理小道理地说了一箩箩。但道理知道得比他们都 多的陈云清,能听得进家人的大小道理吗?他的家人轮流守着他,以防再出现 什么差错。但他们犯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致命的错误,因爱面子而没有及时向 单位汇报陈云清自杀事件,这才有了陈云清第二次自杀的可能。大家都得上班,陪了几天后,道理也讲完了,家人看他神色自若,以为没 事了,便放松了警惕。试想一个一心要死的人,你又有什么办法守得住他呢? 于是在妻子出外的片刻功夫,陈云清终于完成了他的“理想”。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爱米尔杜尔凯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