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400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论“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政策(刘常山)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 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的一段话。这段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话蕴含着积极防御的思想。中国革命是处于敌强我 弱条件下的革命,依靠积极防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克强的奇迹。 积极防御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宝贵精神财富,韬光养晦正是一个体现积极防韬光养晦正是一个体现积极防 御御思想的重要策略。 韬光养晦意指隐藏起才能,收敛起锋芒。通常是在敌强我弱,硬拼 硬打对我方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

2、条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从现象上看,收敛从现象上看,收敛 锋芒,采取守势,甚至采取某些退却、让步措施。但实质上,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这是锋芒,采取守势,甚至采取某些退却、让步措施。但实质上,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这是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 ,一旦,一旦 条件成熟,就可以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条件成熟,就可以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 病的灵丹妙药,韬光养晦这个策略同样也有其运用的条件。其一,要成功地实施韬光养晦 的政

3、策,需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利而诱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以麻痹其警惕,消磨其 意志,涣散其凝聚力。其二,为了完成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的转变,需要在退却防御 阶段完成实力的积蓄,做好反攻的准备。因而重要的是要做好台下的工作。其三,孙子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韬光养晦 策略正是这样一个“诡道” ,具有战略上的隐蔽性,因而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使敌方对 我方的表面情况深信不疑。 如果上面条件中任何一点被割裂,都不能成功地实施韬光养 晦策略。比如,如果不是敌强我弱而是我强敌弱,一般没有实施韬光养晦策略的必要。此 时韬光养晦往往意味着丧失消灭敌人的

4、机会,因而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人,倒是应该提防 敌人对我方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 韬光养晦不是对于任何敌人都是适用的,关键是 看敌方是否具有可以被利用的弱点。比如越王勾践实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政策,是因 为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越国君臣的能量。 如果夫差不是一个骄横狂妄的君主,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懂得“宜将剩勇追穷寇” “将革命 进行到底”的重要性,越王勾践的韬光养晦策略就无法实现。三国时,心怀大志的刘备一 度流落曹营,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也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在自己的府第里浇水种 菜,制造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假象。但是曹操比吴王夫差头脑要清醒得多,依

5、然看出但是曹操比吴王夫差头脑要清醒得多,依然看出“天天 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 ,使刘备感到长期韬光养晦必然被人识破,从而及早决策改弦更张。,使刘备感到长期韬光养晦必然被人识破,从而及早决策改弦更张。 总之,如果敌方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我方的本质和潜在的发展趋势,对我持有高度的警惕 意识,并且不断把破坏我方的计谋付之于行,则韬光养晦很难奏效。而且,兵无常势水无 常形,我方施以韬光养晦策略,敌方则可以将计就计,实施反韬光养晦政策,此时我方再 死搬韬光养晦政策,就会遭受失败。 韬光养晦意味着放弃眼前的一些局部利益,在现象 上作出一些让步和退却,为了使这种现象上的让步与退却不转化成为实

6、质上的让步与退却, 必须珍惜依靠让步与退却换来的有限时间与空间,完成进攻与反击的准备。如果忘记了这 一点,或者没有利用好难得的时机完成战略上的准备,韬光养晦就会变成真正的退却和投 降而归于失败。 1918 年 3 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 其订立了布列斯特和约。当时德帝国主义的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前线的俄国旧 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为了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避免在德帝 国主义的打击下夭折,列宁主张暂时退却,接受德帝国主义提出的割地、赔款等条件,立 即签订和约。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时间去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权,调整经 济,建立

7、红军;使无产阶级保持了对农民的领导,集聚了力量,得以在 1918 年至 1920 年 击溃白军和英、美、法、日、波等国的武装干涉。而随着德国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的失败,布列斯特条约成为废纸一张。这是一个成功地运用韬光养晦策略的成功范例。 表面上苏维埃政府承受了屈辱,但斗争不是简单地以一时一事、一城一地而论的。苏维埃赢得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时间,并且真正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时间,强大自己。如果 不是这样,布列斯特和约将真正成为一个屈辱的开端。 我国历史上的汉代之初,军事力 量上一度无法抗衡匈奴。为了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汉武帝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一方 面,厉兵秣马,加紧军事上的准备;另一

8、方面,继续对匈奴采取了防御的策略,推行“和 亲”政策,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避免和匈奴的正面交锋。结果是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 量,同时麻醉了匈奴,为日后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如果不是在推行 “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快经济和军事建设, “和亲”政策将只能成为汉家屈辱的象征。 韬 光养晦策略的成功有赖于战略上的隐蔽性。实行这个策略必须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敌 方迷惑于我方的假象而不能自拔。大张旗鼓,大喊大叫,内外不分,就会被人识破机关。 可以想象,如果越王勾践大肆张扬“卧薪尝胆”的消息,天长日久,吴王夫差未必不会察 觉其真实意图。70 年代初期,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党夺权,作为非正义的势力

9、,林彪集 团最终必然失败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从策略角度考察,急不可待,锋芒毕露,加剧了其暴 露的进程。林彪一度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曾经欺骗了很多人。但是他们在庐山会议 上大造什么“天才论” ,上演了设立国家主席的闹剧,让毛主席看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 地球自转之势” ,从而对其形成警觉。如果他们继续收敛自己的锋芒,他们发动反革命政变 的阴谋可能会更隐蔽,危害会更大,解决起来可能会更加复杂一些。 实施韬光养晦策略, 还要善于从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一般来说,韬光养晦策略较适用于战术,适用于韬光养晦策略较适用于战术,适用于 局部,通过局部韬光养晦促进全局战略的实现。就战略全局来说,很难长期地

10、隐藏自己的局部,通过局部韬光养晦促进全局战略的实现。就战略全局来说,很难长期地隐藏自己的 战略企图战略企图。比如,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以养病为名隐身项城,静待时机。面对武昌革命军的 起义,清廷无奈,只得起用袁世凯,同时又因对其怀有戒心而未给其足够大的权力,袁遂 继续称病推辞。这虽然从现象上看是韬光养晦,但事实上无论清廷还是帝国主义势力,都 看得出这是在讨价还价。袁的战略企图根本无法隐藏。清廷后来授之于大权,实在是大势 所趋,无可奈何。从发展观点来说,实施任何策略,都必须因时而化,因势而化。韬光养 晦也必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实施。中国古人讲“奇正相变”的道理,正是如此。如果敌方 已经发现了我方的意图,

11、如果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我方的准备工 作已经就绪,如果出现了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变化,那么,韬光养晦策略就要作灵活的 调整。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方式是极为有害的。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从过程,没有先前的深藏不露,根本就不会有这个锋芒毕露的,一个是从过程,没有先前的深藏不露,根本就不会有这个锋芒毕露的 机会。第二个是掐住深藏不露的含义,不露并不等于不做。机会。第二个是掐住深藏不露的含义,不露并不等于不做。或者干脆再狠一点,耍耍无赖, 就说只要有一种想法,或者做法,被其隐藏,你就可以说他深藏不露。至少,在这一点上, 是深藏不露的。 第一,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深藏不露更容易占据

12、优势地位第一,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深藏不露更容易占据优势地位。 深藏不露不是有个藏字么。一 个简单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前提是你知道“张良计” ,才有了“过墙梯” 。如果 你不知道张良计,你会有过墙梯么?答案是不会,就像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 不会准备。并举两个例子为好。呵呵,自己想一下吧,我没什么资料。 (如果评委属比较开 放,那你干脆可以说,我昨天不知道对方辩友会做什么,所以我准备的不多。刚才我忽然 想到,如果对方 4 位辩友忽然从下面哪出 4 块砖头来砸我,我肯定倒下之类的。 。 。 。有点恶 搞。不过调节气氛很好。并且前提是个假设,不存在侮辱和台风问题。 ) 换一个角度。要

13、击败你的对手,就先要了解他。这样你知道他的优势在哪里,可以提前防 范,知道他的缺陷在哪里,可以着重攻击。可以想象,因为对方的锋芒毕露,这些优点和 缺点我们可以很快的了解。所以锋芒毕露的人主动给了他的对手一个优势。而深藏不露的 人则主动站在一个优势的位置。试想一下,两人才干相同,但一个深藏不露,令他的对手 无从猜测,而一个锋芒毕露,让他的对手对他一目了然。那么他俩互敌,谁输谁赢?诸葛 亮善诱,他的敌人往往被诱入圈套。但之前的诸葛亮在西蜀锋芒毕露了那么多年,这点早已被人所知。所以司马懿才固守,任凭对方送来胭脂水粉和女人的衣服,就是不出去打。 最终导致一代人杰诸葛亮最终的失败。我知道你有枪,所以我穿

14、好防弹衣和头盔,你不知 道我有枪,你还穿普通的衣服。掏枪对射,谁输谁赢? 第二,从性格上来看,深藏不露者更具优势,更易成功。第二,从性格上来看,深藏不露者更具优势,更易成功。 这条说起来其实有点牵强。是这么推导出来的,深藏不露=不轻易显示自己=不追求虚荣= 隐忍=有耐心 深藏不露的人,肯定不会为自己的虚荣心,而现实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不是深藏不露了。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一定有很好的耐心等待真正的机会,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不去追求那些 华而不实的东西。也不会因一时的气急败坏或者语言相激而冲昏头脑。否则这也不是深藏 不露了。这点不就是隐忍么。有耐心,有自控能力,又懂得隐忍的人更容易成功。这个没 有什么说

15、的。关键是能把这个推导让大家理解,并站稳就行了。毕竟这些性格和成功脱不 开关系。没什么可辨的。对方要说的话,只能找找推导过程的错误,说深藏不露并不能推 导出这些。 。我猜不出来对方会怎样反对这个推导。看临场发挥。应该问题不大。最大的问 题是怎么组织语言,让这个推导能在短时间内被评委接受。别弄的太复杂,让评委听着烦, 也别弄的太潦草,让推导显的单薄。 说两个比较胡搅蛮缠的。 国家机密是深藏不露的。倘若像对方辩友那样,锋芒毕露,将国家机密随意展示,这是违 法的。 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财深藏而不外露,就是为了防贼。倘若对 方辩友一定要拿几块金条,锋芒毕露的摆在我的桌子上,告诉我你多么

16、富有,说实话,我 不禁也要有做贼的冲动。对方辩友这样做简直是诱惑人犯罪嘛。没准哪下没控制好我自己, 我进了监狱,对方辩友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双方都不得好。可见锋芒毕露有多么可怕。 正所谓慧者潜锋芒,深藏不露者易成功。 何为深藏不露,乃是韬光养晦。在两个相同前提 下的人比较,锋芒毕露者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易成果不是一定成果,乃是优势。 1.锋芒毕露者为将才,深藏不露者为帅材 2.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3.(韬光养 晦的优势) 锋芒毕露的人不够谦卑,锋芒毕露的人不够成熟 ,锋芒毕露的人不够稳重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 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 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 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 幸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