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888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基于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摘要】 “3+1”校企实训合作模式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实行教育主体的企业化、开放式教育,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更好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主性参与企业科技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我校三年的实践,转变教育观念,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阵地,构建开放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的重要举措。【关键词】 “3+1” ;科技创新;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更

2、突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国家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 it 企业对人才质量的根本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普通本科生的职业教育不仅从校内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创新,更需要加强企业实训环节的培养,实现校内校外的联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本文就是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3+1”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一、 “3+1”实训模式内涵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特色人才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办学的首要目标。按照“注重基础、加强技能、突出特色”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

3、设计,积极探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密切与企业合作,引进社会资源,于 2010 年在本科生中实施了“3+1”培养模式。“3+1”模式就是把本科生 4 年学制划分为三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企业实训。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的 4 年课程压缩到前三年,学生基本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短、课程密,学生学习压力大,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生空闲时间多、空虚无聊的处境,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1 就是最后一年的实践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克服计算机专业学校教育

4、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学院近几年实地考察了江浙沪多家it 培训机构和 it 公司,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前往基地免费参观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在 it 企业参观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专业兴趣点。同时,部分 it 公司在学校设立了专业俱乐部,委派专业技术好、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参与一些项目的运行与管理。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应试教育制约创新兴趣由于高考人才选拔体系的历史原因,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而传统应试教育一贯比较强调灌输作用,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成绩第一

5、位原则,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少年时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入普通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思维程序化、简单化,遇到问题首先翻书本或者用百度查找答案,不愿意主动去实践、主动去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2.教学模式束缚科技创新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教育内容相对落后与社会技术需求的时代化。普通本科类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相当部分老师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编印的,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和新意,而课时有限的实验课又往往受制于实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流于形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能够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培育出

6、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3.大学校园缺乏创新氛围从每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情况来看,部分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发展趋势比较良好,但在普通类本科院校中发展缓慢。这其中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此外,因为科技创新主要还在二级学院开展,但是因为学校不能给指导老师配套相关工作量,又或者有些学院的专业老师自身就没有太多的好项目,这些也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热情。往往表现出来,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奋斗在实验室,但是受制于项目自身的含金量,同时又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举步艰难。4.大学生自身条件约束大学生参加科技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是

7、一时的热情,项目申报时,大家都很踊跃,能积极参加。但是由于科研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同学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事研究,许多同学很难定下心来,在 1-2 年内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加上缺乏有力的支持,成功也不是短期内就能体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对待科研的心态和热情都逐步的变得消极。三、 “3+1”模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1.“3+1”模式优化教学管理学院近几年通过实行“3+1”模式,进一步了解到 it 企业对计算机学生的专业需求,通过反馈教学,从大一就开始重新调整了专业课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训基地的反

8、馈信息,许多教师也都更换了教材,做到了与企业同步,与 it 前沿知识接轨;学院也加强了实验室管理,对于 java、c 语言等基础课程,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也在学校机房和实验室培育出较好的科研氛围。2.“3+1”模式整合教师资源研究表明:通过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经历而发现的;他人告诉而获得的;采取有意义的途径将发现得来的和接受来的知识内化,自己建构知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信息源泉主要来自于教师。“3+1”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学院通过和实训基地共建,要求有横向课题的教授、博士必须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同时这些专家可以将手上的

9、科研项目给实训学生完成,弥补学校实验室条件不够的困难。此外,由于基地的培训教师大多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 it 经理人,他们经历过许多企业的真实项目,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校内外师资的有效融合,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3.“3+1”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3+1”模式实际上就是培训基地或者 it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训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 “3+1”的构建,也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新平台。爱因斯坦指出:要走向理论的建立,当然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摸索,而这种尝试是要受支配于对事实的知识的填密考察

10、的。所以,计算机专业的“3+1”模式实质就是学校与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由于学校内计算机类科研项目大多是偏理论型的,又或者博士和教授所带课题相对比较前沿,学生就很难直接参与。而学生通过直接在实训基地参与培训教师的科研项目,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矛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结语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普通类本科院校中,缺乏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缺乏指导教师的全心投入、缺乏优质的科研课题、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 “3+1”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改善和优

11、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探索,有效的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专业人才, “3+1”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注释:arthur a carin, joel e bass.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ninth editionm.new jersey: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1:7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66-567.作者简介:吴玉峰(1977) ,男,江苏扬中人,大学本科,讲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