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825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120例临床观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 哮喘 120 例临床观察1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4 年 7 月-9 月收治的12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嗜酸性粒细胞、IgE、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结果: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后,患者减轻症状,降低血浆中嗜酸性粒细胞、IgE、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发病次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关键词:穴位敷贴;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支气管哮喘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使易感染

2、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本病属中医“哮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哮病反复发作,致肺、脾、肾气虚;瘀血与支气管哮喘有关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唐容川血证论中指出哮证与气血相关,提出“概人身之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医林改错云:“久病入络为血瘀”,哮喘为久病顽疾,与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演变1 基金项目: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 课题编号:13032过程相符。在有学者认为痰凝血瘀伏藏于肺为哮喘之“夙根”,久病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因此中医认为“哮病”多与气虚血瘀有关。目前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西医多采用免疫疗法

3、,此方法费用高且疗效不确定,而中医的穴位敷贴及口服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等方面均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中医学“冬病夏治”的原理,我院于 2014 年三伏天采用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哮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 例患者为 2014 年 7 月-2014 年 9 月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60 例。120 例患者中男 44 例,女 76 例;年龄最小 10 岁,最大 75 岁,平均( 40.2616.57) 岁;病程最短 2 年,最长 40 年

4、,平均( 14.7811.63) 年。1.2 诊断与排除标准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哮证属于气虚血瘀型诊断标准制订。纳入标准: 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辩证标准;理化检查符合 X 线无明显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高,IgE 增高,血粘度增高;一周前未使用与本研究有关的中西药物;年龄 1865 岁。排除标准:左心衰、COPD、上气道阻塞、变态反应性肺侵润等疾病以及急性感染。1.3 方法治疗组:穴位贴敷联合益气活血方,对照组:穴位贴敷联合安慰剂。贴敷方:在清代张氏医通基础上加减方,白芥子、元胡、细辛、苏子、肉桂、麻黄。上药共

5、研细末,以姜汁调成膏状敷于天突、大椎、双侧定喘、肺俞、膈俞、肾俞,每次 10 个穴位,一般贴敷 2-4 个小时,于三伏天初、中、末伏当日贴敷。益气活血方:黄芪 20g,党参 10g,补骨脂 15g,陈皮10g,五味子 15g,百部 10g,桔梗 10g,杏仁 10g,茯苓20g,炒薏苡仁 15g,丹参 20g,胡桃肉 20g,生地 20g,桃仁 10g,地龙 10g,川芎 10g-北京康仁堂有限公司中药免煎颗粒)。服法: 患者于初伏第一天开始服用,每次 180ml,每日早晚各 1 次,连服 30 天为 1 个疗程。1.4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检测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血清中 IgE、

6、血流变中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结束检测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血清中 IgE、血流变中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根据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的疗效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情况,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1.5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对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以 P0.05)。3 讨论支气管哮喘属中医的哮病的范畴,祖国医学典籍对本病早有记载。祖国医学认为,哮喘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虚弱,复因外邪、情志疲血触发内伏之宿痰,导致痰气相搏,气道痉挛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故哮喘病病位在肺,发病

7、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哮喘常年反复发作,寒痰阻肺,胸阳不振,累及脾而致运化失职,累及肾而致肾阳不足,故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多从肺脾肾的亏虚论治。稳定期尤重脾肾二脏,补肾为治本之举,用药时要宣降同施,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益气活血方方解:黄芪、党参、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益气,杏仁、桔梗、百部、陈皮利肺止咳,桃仁、地龙、川芎、丹参活血化瘀,补骨脂、五味子、生地、胡桃肉补肾益气,全方共奏益气活血之功。穴位贴是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科沿袭清代张璐之白芥子涂法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药物组成为白芥子、元胡、细辛、苏子、肉桂、麻黄。本方具有温阳化饮,活血通络、化痰平喘的作用,方中白芥

8、子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辛散温通而利气,可降气开痞,定喘止咳,既能祛壅于肺络之寒饮,豁痰通络,去其宿根,又有治肺虚咳喘之功。元胡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苏子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肉桂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在穴位的选择上,天突穴属任脉之穴近气管,有很好的清利咽喉

9、,祛痰宣平喘的作用,是治疗咳嗽、哮喘的要穴。大椎穴归督脉,位于颈部居上属阳,故能散寒解表,振奋一身之阳气。定喘穴经络奇穴,宣肺定喘,为治疗哮喘的经验要穴。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调节肺气,宣肺平喘,疏卫解表,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愉穴。 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的作用。因本病膈有胶固之痰,取膈俞穴能利胸膈。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肾之背俞穴,是肾气转输、输注之处,故在平喘基础上加之以补肾纳气,培本固元。 腧穴是脏气输注之所, 敷贴之药通过人体皮肤络脉经脉脏腑, 层层传导, 沟通上下表里, 联络脏腑, 畅通气血, 振奋胸阳, 以宣肺祛邪, 降逆豁痰, 活血通络,温阳补虚, 结合口服益气活血之方达到邪去正复之效。本临床研究可以看出,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1.6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气虚血瘀型支气管哮喘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优于穴位敷贴单独治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益气活血方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