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累和贫穷都可使人变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55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累和贫穷都可使人变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太累和贫穷都可使人变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累和贫穷都可使人变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累和贫穷都可使人变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载) 长期太累或太穷会变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 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 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 29 岁时就 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 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 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 。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 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 9 月 3

2、日发布,尚未出版就 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 7 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 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 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 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 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 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

3、症者一些时 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 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 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 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 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 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 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

4、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 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 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 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 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 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 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 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

5、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 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 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 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 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 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 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 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 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 的微博。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 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