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3514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戴勇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既是高职改革的方向,也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进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 28所院校之一,近年来,尤其是在正式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的一年多时间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机电类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服务于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无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以打工实习为

2、突破,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是高职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也是学院示范院校建设中所承担的重点教改任务之一。以就业为导向,在“大二“实行半年一期的、有酬的顶岗实习(我们称之为“打工实习“)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通过有酬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使企业视顶岗实习的学生为“雇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创造了真正的职业环境,促进了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推进“打工实习“,重点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打工实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这是一种探索以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的育人环节。因此,学生在“打工实习“期间要拿工资并负一定的责任,校企要共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推行这样的顶岗实习,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必须获得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以他方需求为中心组织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要求,校企共同设计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在教学进程上,根据岗位要求,将部分专业课程提前,部分课程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教学,保证学生能够顶岗;在教学内容上,密切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在教学模式上

4、,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环境,校企共同实施教学。为将企业的压力减到最低并使企业乐意接收学生实习,我们尽可能分散安排实习学生(平均每个企业安排 6 人);同一届学生,采用 A,B 两个进程,保证企业的顶岗实习岗位常年有学生在岗。同时,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在无锡市政府的重视和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在校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已经形成了系列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规范和清晰的工作流程(形成了 20 多个管理文件)。目前,五个重点专业已全部完成了“打工实习“试点,已进人第二期项目(另有三个专业加入试点行列)。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找到

5、校企合作的“双赢点“,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试点,92%的学生和家长赞同并积极参与“打工实习“;顶岗实习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月均收入 6601100 元之间;60%以上的学生在“打工实习“过程中实现了预就业;94%的企业认同“打工实习“为切人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已向学院预定下一年“打工实习“的学生。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开发课程体系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中,学院设计的专业建设主线,是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来带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

6、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我们根据教改工作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了三大改革项目:一是进行“打工实习“(期间还开设了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二是进行“双证融通“课程整合,将原来的专业实习与职业资格培训进行融通,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三区一室“综合性教室(内设教学区、讨论区和训练区)和教学车间,改

7、变以前专业课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从图纸到图纸,老师说了算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样品研制或产品制作,开发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课程,进而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为了实现课程改革阶段目标,学院细化管理,扎实推进。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开发课程体系,组织了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项目 50 项,对 50 门各级精品课程和 36 种“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教材进行建设。在整个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清晰之后,课程开发中最大的困难是教学情景的开发。为此,在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创建一种合适的、有利于教学的情景成为必须攻克

8、的课题。为解决教学情景开发问题,学院在各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精心开发专业教学项目。近三年来,学院选派了 140 多位教师赴国外培训学习,借鉴了部分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成立了研究所和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积累“真刀真枪“经验;结合已有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项目基础,进行管理创新,组织跨系部教师采用柔性课题制进行项目攻关。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机器人、机械专业的气动机械手、数控专业的机械组件、汽车专业的电控共轨柴油车检测与维修台架等一大批教学项目被开发出来,使教学情景的内涵逐步丰富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9、改革的实践成果,得到了社会与业内人士的认可,目前,学院已有 6 门课程评上了国家精品课程,17 部教材人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江苏名列高职高专院校第一。三、以校企合作为,点.创新离职运行机制机电类专业具有硬件投人大、器材消耗多、双师要求高等特点。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全院 1.1 万名在校生中有 85%在机电类专业学习,如何在机电类专业搞好产学合作?意义十分重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办学之路,校企紧密合作,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体现“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做中教,在做

10、中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学院把校企合作的探索重点放在了“如何使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和“如何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上。通过教育部课题“数控技术专业产学合作研究与实践“等专题研究,我们“解剖麻雀“,从点到面,逐步形成“以他方需求为中心“的产学合作理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实践在前,探索在先,重在创新。首先,在体制上进行突破。学院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产学合作中心“,凡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指定专人任其中的联络员,以方便校企之间的沟通。“产学合作中心“负责接洽及解决合作企业对学校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且负责新合作伙伴的调研、签约和校内具体操作部门的合作项目落实。其次,在

11、运行机制上突破。通过探索,我们从校企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设计上解决了产权制约的瓶颈(使用权与所有权分开),校企共同制定了共建实验(训)室等一系列保证产学合作顺利开展的制度文件。例如:承诺相对垄断的企业品牌宜传和实验(训)室共建要求(同一小行业内只与一家企业合作);承诺有限度使用企业捐赠的仪器、设备(不能用于外租或搞创收);承诺遵守防止技术泄密要求;承诺为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企业全年提供足额的学生;承诺校企共同处理学生实习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在当前的政策形势下,这样的产学合作运行机制,是反映时代特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为了配合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我们根据企业创立品牌时所关注的“质量、市场、技术、人才

12、、文化“五大要素,积极与品牌企业洽谈,梳理服务项目,寻求共点点。我们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有:为满足企业人才市场细分需要,开发了课程模块 924 个;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宣传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合编教材共 193 本(71 本公开出版);为企业提供 43 种职工培训项目;13 个实训室和巧条道路用企业名称命名;优先提供毕业生双选机会等。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与这些行业品牌一起成长,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了解到这些品牌企业。企业反哺高职教育,33 家品牌企业向学院捐赠约 2400 万元仪器设备,设立了 22 项奖学金,271 名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165 家企业成为校外实习基地

13、。通过建立在充分进行社会调查、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急需、具有很好就业前景基础上的机电类主体专业改革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从 2004 年至今,学院连续四年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表彰;2005 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 年,人围全国首批 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2007 年,机械技术学院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表彰(全国 6 所高职院校之一),数控技术专业教研室被评选上全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 6 所高职院校之一)。由学院创建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品牌一中心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政府 2007 年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作者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转载自 中国高等教育2008 年第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