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502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文评价的反思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所 郑宇郑宇教材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什么样的教育对教育主体来说是有意义的”这一命题的思考,关系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价值取向的确定,必然要与国家制度本身的性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未来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相联系。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是教材不法推辞的责任。2009 年,一些杂志、网络对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诸多课文进行了批评,试图运用在西方社会也算不上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来替代中华民

2、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一、用一、用“契约契约”替代替代“情情”看电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用儿童诗的形式表现了一家人看电视的感人场面:球迷爸爸爱看足球,却把球赛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奶奶放弃自己爱看的京剧,换成体育频道,和“我们”一起看球;看见妈妈疲劳的样子, “我们”都有意调换频道,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这首短小的诗歌,将父亲的孝顺、奶奶的慈爱、 “我”从长辈那里学到的关爱,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馨的家庭氛围。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关爱自己的亲人,又从中受到谦让的美德教育,这本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不曾想在今天也成为了一个需要

3、讨论的话题。礼义恭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内容。孔子说“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也。 ”是呀,一个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人,会不尊重 ,这样的事情是很少见的。反过来,一个平时就不懂得谦让,连自己的亲人都会关爱的人,难道还能寄希望今后对他人做出更大的牺牲吗?就是这样一篇表现亲情的课文,却遭到了点评人一系列的质问。他说,看电视相互谦让,这是小牺牲。 “如果需要你做出更大的利益牺牲呢?如果,有一个人永远必须牺牲,而一个人永远可以得利呢?这个家还能这样其乐融融吗?”在此,我们先不得不打断一下点评人的话,请问:课文中谁在“永远牺牲” ,2谁又在“永远得利”?一个武断

4、的质问,使人不得不怀疑点评人是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课文。因为在这个家庭里,爱就像一根接力棒,是在不断传递的,那么谁又在“永远牺牲” ,谁又在“永远得利”呢?从一开始,点评人就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接着,他说:“即便两个人都很崇高伟大,愿意牺牲,同样可能无法就某一具体事件达成妥协。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援引镜花缘中“君子国”的故事来进行佐证。在这个“君子国”中,买卖交易,买方嫌卖方便宜,卖方嫌买方出价高,于是闹得不可开交。点评人用这个例子无非想说明: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过犹不及,纯粹道德化的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乌托邦。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 镜花缘是篇小说,表达

5、的是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未尝不可。但如果用这个故事来隐射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显然是搞错了。中国并不是一个泛道德的社会,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秩序,在中国社会的五对基本关系(父子、君臣、夫妻、老少和朋友)中有四对体现了等级、秩序关系,这种等级和秩序正是法制的基础。其次,点评人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他肯定是认为家人之间的这种相互谦让是出于某种社会行为标准的压力,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真要哀叹这样的家人活得是多么累,尤其是那个六七岁的孩子,他真是少年老成,从小就知道牺牲自己的爱好来遵从所谓的“道德规范” 。虽然笔者并不否认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谦让含有道德的成分。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我们为什

6、么就不能抛弃“功利的道德判断” ,单纯地就从自发的“爱”的角度来理解这家人的行为呢?从家的属性来看,家是血缘和亲情的有机体。教材从最简单的生活小事入手,无非是想让初入学儿童接受最基本的“爱的教育” ,却无端被扣上“崇高”“伟大”等道德灌输的大帽子,然后点评人又来质疑道德的力量,说什么“道德的约束,看上去挺崇高” “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矛盾。 ”由此看来,点评人无非是以课文为由头,凭空假设出一个命题,然后又来批驳这个命题。他真正的想法终于在这个时候说出来了:家庭是“唯一自然的社会形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在传统宗法家族解体后,我们用什么维系一个较大的家庭呢?我愿意将每个家庭成员,都看作一个理性经济

7、人,各自的利益诉求,最终可以形成一定的规则,或云契约。卢梭说,子女对父亲的依赖只是为了生存,一旦这一需求不复存在,子女对父亲的3服从和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这双重责任就都解除了,他们从此成为独立的个体。如果他们还要继续生活在一起,就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出于自愿的了。家庭从而就成了一种约定。凭笔者粗浅的学识,隐约了解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是一个有影响的社会政治理论,但不知道,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家庭生活中, “将每个家庭成员,都看作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观念,即使是在西方,有多少人也持这样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点评人的上述看法,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认识,东西方文化都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

8、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这些差异既是互相对立的原因,也是互相补充的条件,但决不存在要用谁来替代谁的问题。不考虑具体的社会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拿出西方的某某理论,以为就可以重新构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家庭伦理的新体系,无疑是痴人说梦,贻笑大方。所谓“契约”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难以协商调和的产物。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人是不可信的,惟有白纸黑字的契约可信。这一理论的构建与西方“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无关系,却与东方“人性善”的思想本源截然相反的。中国的家庭伦理理念,在先秦时代以前就有了丰富和完善的思想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但是重视家庭之间的“亲情”始终是不变的主题, “家和万

9、事兴” “天伦之乐”这些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因其既有的价值仍然对现代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显然,用冰冷的“契约”来代替“亲情” ,背离了我们这个民族主流的价值体系,也注定不能为我们所接受。其实,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上,不是只有卢梭才说过狠话。中国的杨朱比卢梭早一千多年就说过更极端的话。他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倾盆倒水的关系,生出来了,父母子女的关系就了结了。可惜,说这些狠话的,在中国行不通,在西方同样行不通。卢梭本人生了三个子女,却让社会福利院收容,这样的父亲,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又有多少人愿意效仿?又怎么能拿来指责“中国式和谐”的不成功?尽管我们不是要刻意地进行比较,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

10、当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非契约关系不可” ,而是通过“礼” “义” “恭” “谦”就能达到和谐和互信,我们的境界已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二、用二、用“商品关系商品关系”替代替代“人际关系人际关系”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将心比心一课讲述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位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房门;一位实习护士连续两次给“妈妈”扎针都没有成功,“妈妈”没有责怪她,而是宽容地鼓励她再试试。终于,第三次,实习护士成功了。课文最后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将课文的主旨表达得清清楚楚。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可以说是“放之

11、四海而皆准”,因为它具有普适的意义。可是,这篇课文被评为最低等级的-5 分,理由如下:年轻人帮老者推开沉重的大门,这并非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举手之劳而已,那位“阿姨”的解释属于“过度阐释” 。而第二部份“母亲”耐心接受着实习护士的扎针,忍受疼痛的折磨,不惜牺牲自己获得良好医疗服务的基本权利,这实在是比较罕见的,鄙人孤陋寡闻,确实没见过。疼痛毕竟不是享受啊!于是,编写者安排的老太太的一段独白,显得生硬而无理。目的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崇高,但读者感受到的,却可能是伪崇高。想想我们曾见过的那么多小学生的刻板的作文吧,捡到一块钱交公之前,会有无数的心理活动,想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想到了楷模的召唤其皆出于

12、此乎。在点评人看来,年轻人帮老者推开沉重的大门,只是举手之劳,那位“阿姨”的解释属于“过度阐释”,教材拿这种“小善”说事,太小题大做了。确实,年轻人帮老者推开沉重的大门,这个举动本身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善举,但是引发这个小小的善举的善念就会因此而卑微吗?古人云:“道不远人。”善其实就存在一次次不起眼的“举手之劳”里,不高深,不隐晦,不冰冷,不艰难。尽管年轻人帮老人推一下门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小善”就不值得去做。而接下来,点评人关于“母亲”的一番评论,则涉及在利义关系问题上,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选择,这其实是贯穿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支配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儒家思想,在利义

13、关系问题上,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 。而西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虽然复杂多样,但以个人为本位,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的价值目标是不变的,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权益的实现。这样的思想在点评人的这段话里,得到了最好的注解。笔者认为,点评人如此理直气壮地认为,他有获得良好医疗服务的基本权利,是因为他觉得“我付钱5了,我就该” 他强调他该得到的医疗服务,而完全没有想到人也应该有一颗包容之心。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将人际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的体现!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人格、人品淹没于金钱之中。这种思想也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

14、宣言中早已经批判了的。点评人没有一颗宽容和理解之心,自然就会将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当作是一种虚假、一种做作。这也 “母亲”的做法真的到了点评人所说的“实在是比较罕见的”地步了吗?非也!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以宽厚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子贡问孔子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孔子说:“其恕乎!”孔子孔子认为,对己要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对人要理解、宽容。早在两千多年前, “恕道” ,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准则。恕道,归根结底还是爱,是一种通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种胸怀和心境。当然, “恕”也是有底线的, 聊斋里有付对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讲的

15、就是一个从道德、心地出发去评价人的意思。三、用三、用“理性经济理性经济”替代替代“爱的回报爱的回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故事,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桌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小彼得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他在爸爸商店里看到的,是社会生活领域里的按劳付酬现象,于是他会学着商人的做法向妈妈要钱,这是他混淆了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不同。小彼得又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当他看到妈妈账单上一个又一个的“0”时,他认清了问题。他知道:

16、妈妈为他付出很多,妈妈的养育之恩远远大于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课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让孩子们在感动中懂得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教材教育学生从孝敬父母开始,这本是最自然、最贴切的角度,体现了人类最质朴最真诚的感情。论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把对父母的孝敬作为一切“爱”的根源和基础,然6后推广到兄弟姐妹,推广到世界上所有的人。设想,如果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一个人还能爱他人,爱国家吗?可是点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赞同小彼得对自己的劳动索取报酬。这属于教育孩子的操作层面。在家庭教育中,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爱劳动,尊重劳动,重视自身利益,不能说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并且,这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启蒙,是对自身正当权益的维护,何罪之有?我们的点评人不厌其烦,一再提到“理性经济人” ,看来他真有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精明的商人的抱负。但是,即使是个商人,他今后必然同时也肩负着儿子、丈夫、父亲的多重身份,他也必须懂得:不是所有的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