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62654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试论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思路新闻日期:2006-08-16 来源、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唐方 中药药性理论基于对芳香气味在药物作用中的认识。将具有芳香气味,性偏温燥,化湿醒脾,以及和中开胃功效的药物冠以“芳香”之名,归属为芳香化湿或芳香醒脾类药物。所谓“醒脾”正如中药学教材所介绍,“开胃”是这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之一。对此我市名老中医王士相教授曾给予精辟地阐释。提出:芳香气正之品助脾醒胃,益气宽中。中宽则上下皆通,气机四达;馨香开胃,则脾积消,饮食可进。因此长期以来,芳香醒脾类药物在临床中不仅被广泛应用,并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样对于芳香

2、气味治疗价值的重视,欧美国家始于年代。法国化学家首先提出,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因富含挥发油及丰富的臭氧、大气维生素与生物能,对心身与健康有替代医学的治疗作用。为此创建了采用体性植物精油( )和其他芳香化合物,通过口鼻呼吸或皮肤感触进入人体的芳香治疗。但目前仍作为非主流医学的保健性疗法。中西传统与民间医学对于芳香药物的认识与应用有其相近之处,但具有明显的深度与广度的差异。西方自药物化学角度对芳香治疗的应用,虽然为中医芳香药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芳香制剂保存与药效提升的研发提供了立题的依据,但芳香药物的临床疗效提示该类方药的药效作用涵盖对中医脾胃气机升降、水谷运化、精微转输、糟粕排泄功能的全方位调

3、整。如何认识芳香药性的药用价值?如何全面阐释芳香药物对中医脾胃的作用机理,揭示中医“醒脾、运脾”理论的科学内涵,是目前芳香药物药理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现就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思路试述如下。目前对芳香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剂型学研究炮制学研究表明,药物的气嗅包括原药材和煎煮后的气味。气嗅的丧失和药味的败坏相同,药效会随之丧失。因为芳香气味主要源于自身所含挥发油,而挥发油具有在常温下即可挥发,随温度的升高,挥发速度加快的特点。为避免传统加工过程中因烘干、再粉碎以及传统丸、散、片剂密闭性差所导致的有效成分损失与破坏,探寻通过开发保护挥发成分的新剂型,提高有效成分含量;研发高效提取工艺,降低服

4、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突出治疗靶点;是目前芳香药物中成药制剂的重点课题。药理学研究目前的药理学研究证实,芳香药物含有挥发油与水溶液两种组分。其“开胃、醒脾、化浊”功效的机理研究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该类研究注重多靶点的综合性考评。旨在通过湿困模型对芳香药性化浊功效的作用机理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证实,机体在湿困状态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胃黏膜活性降低和含量升高。芳香化湿药两种组分能不同程度刺激湿困动物的嗅觉、味觉及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增强胃黏膜组织抗自由基损伤;兴奋肠管蠕动,使胃肠推进运动加快,并且作用相当。而在增加胃液分泌与方面,挥发油获取率比

5、较高的芳香药物如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等其作用似乎更为明显。该类研究证实,中医学“脾虚湿困”的病理表现是综合性的,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并可见吸收与消化功能的失调及黏膜屏障的损伤。芳香化浊药物的挥发油与水溶液两种组分均能使之不同程度改善。揭示了芳香化浊药物临床应用有效性的物质基础。二、对小肠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该系列研究重在阐释“醒脾开胃”功效的科学内涵以及芳香药物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王士相教授认为:凡以纳呆日久,食后胀满,大便干稀不调,而形体无过度消瘦者,无需究其舌苔白腻与否,已属脾失健运。首选芳香之品疏通中州,此为恢复脾胃功能第一大法。江育仁教授则更为具体地提出“脾不在补贵在运”。即脾

6、虚失健者宜以芳香运脾。大量临床报道应用芳香运脾治则及“开胃”功效治疗以纳呆,脘腹胀满,面黄少泽,大便不爽为主证的小儿疳证、老年性消化机能低下等病症,伴随主诉症状的消退,多获得食欲增加,体质改善的满意疗效。体格发育、临床主证、膳食摄入量及营养素水平对比分析显示,运用芳香醒脾方药的患儿身高、体重月平均增长值明显增加。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水平、血清铁蛋白显著改善。感染率下降,细胞介导免疫机能明显恢复。临床药效学研究提示该类方药的“醒脾开胃”功效不仅包括刺激嗅觉、味觉以及对胃泌素水平的影响,可能还直接参与对小肠吸收的促进或调节。作为机体消化与吸收主要场所的小肠,其吸收功能与黏膜构造、合成与分泌特有

7、的消化酶、微绒毛表面糖衣荷电位及吸附功能等密切相关。小肠消化酶主要存在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并主要凝聚于肠黏膜自由表面肠上皮的纹状缘。该部位所具有的阴性荷电位及糖及吸附能力综合构筑了小肠强大的吸收能力。该研究采用周龄自然老化与锌缺乏模型模拟中医脾气不足,运化失调。围绕小肠黏膜形态学、小肠上皮纹状缘为中心的吸收功能,对芳香醒脾方药与小肠吸收的相互关系进行的探讨表明,芳香药物可改善因高龄及锌缺乏所致脾失健运模型小肠绒毛、微绒毛萎缩变形,增加小肠吸收面积;促进上皮细胞脂蛋白转运,提高、等主要消化酶活性及二糖酶合成,增强糖衣阴性荷电位,显著提高糖衣吸附蛋白能力。由此说明,芳香药物对肠吸收功能障碍的干预

8、性治疗作用表现在对小肠吸收面积、消化酶活性、脂蛋白转运、糖衣荷电位、糖衣吸附能力等多方面。其参与调整小肠吸收机能的药理作用是多靶点、综合性的。这一结论为阐释中医“运脾学说”的内涵提供了客观依据。三、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和毒素库,菌种达种,如此大量的菌群和毒素之所以能局限于肠内而不向肠外扩散,是因为正常条件下肠道存在较完整的屏障功能。肠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免疫、生物和化学屏障,以前三者最为重要,其中机械屏障又是其他屏障的物质基础。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上皮间紧密连接、网状结构和肠黏液等构成。肠黏膜萎缩,绒毛高度、宽度和面积的缩小等组织结构损伤与黏液含量改变,提示机械屏障受损。免疫

9、屏障由肠相关淋巴组织及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组成。生物屏障是指肠道菌群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微生态平衡。中医学将肠屏障功能损伤主要归属于脾胃。认为情志、外伤、感染、放化疗等病因是导致中焦气机失调,运化停滞,脾胃虚损的主要病机。病变早期运用芳香运脾法调整气机,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湿邪停滞的主要治则。大量临床实验及药理研究表明,芳香类天然药物抑制不同因素所致实验性肠黏膜损伤、修复巨噬细胞细胞膜结构、改善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可能同调整、保护肠屏障功能相关。肠屏障功能是多种保护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黏膜屏障、黏液、细胞再生、胃肠激素合成与释放等作用,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统一的整体。单一将各屏障分

10、割开来给予评价,难以了解其完整的作用机制。该类研究围绕肠屏障中机械屏障、免疫屏障、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三方面,对芳香运脾类方药及其挥发油与水提液的肠黏膜保护作用进行了机理探讨。组织结构与黏液含量的分析显示,芳香药物对肠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可概括为点:()该类药物对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具有直接保护作用。()通过增加黏液分泌,提高肠道自身防御体系,是芳香药物保护黏膜屏障的又一主要作用。()挥发油成分对肠上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改善,更为全面、直接和明显。这一结论提示,临床中注意最大限度保留芳香挥发油成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通过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抑制肠黏膜肥大细胞增殖、

11、减少细胞因子释放、降低 水平,减轻炎性反应程度,是芳香药物改善肠组织损伤,保护肠免疫屏障的又一作用机理。四、促胃动力作用胃肠道运动功能是消化系统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正常的胃运动在胃排空和胃肠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胃动力障碍不仅使胃排空延迟、胃窦幽门十二脂肠运动节律性及协调性紊乱,临床上出现以异常胃膨胀感知为主的功能性胃肠疾患;同时,由于胃动力低下,幽门开闭异常,十二指肠的期减少或缺乏及相时程延长,导致小肠通过延缓,甚至产生大量细菌,内毒素释放,破坏胃肠屏障功能,进而导致严重胃肠器质性疾患。促胃动力是改善与治疗胃运动功能障碍的关键。中医学认为:脾胃运化失调,气机升降受阻,湿邪困

12、脾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病机。体表胃电、临床症状积分评价表明,芳香药物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胃电节律,增强胃张力,促进胃动力,对解除胃动力障碍确有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笔者采用 受体阻滞剂引发胃平滑肌肌条的舒张效应,芳香运脾药物显示了强有力的拮抗作用,并使离体肌条收缩振幅恢复至未受干扰水平。结果证实,该类方药可增加离体胃环行平滑肌肌条张力,增强胃平滑肌收缩能力。其增强胃动力作用同参与或调整肾上腺素能 受体的介导相关,与胆碱能受体无明显关联。对胃肠平滑肌细胞直接促收缩影响的研究显示,芳香药物可显著增强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单个胃肠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效应。对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调整,可能通过降低胃平滑肌细胞内含量,干预和途径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所实现。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作用机理的研究,由综合到专一,由表象到深层,对芳香药物、芳香醒脾药性理论及中医运脾学说内涵进行了阐释。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相互关联的阐述,一个由传统朴素的抽象理论支持指导下的临床经验与药效,将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证实。该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充分体现中医学博大精深,中药学瑰丽璀璨的典型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