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2237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行为之行有效行为之行 思维发展之本思维发展之本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对学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与对策生思维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与对策摘要:摘要:做教师的往往以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以新的行为让学生以新的方式学习就能让他们学好知识。这种看法太简单化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调查与研究中发现,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需要把握好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因素,那势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产生新的行为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的潜在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因素,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每

2、个方面都先提出问题,再举例分析论证,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健词:关健词: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行为 影响思维 有效对策当今新课标下,广大教师以新的行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建立起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地学习,并受到激励和鼓舞,可谓春意盎然。然而,在这新气象下,我们冷静下来作一反思,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产生新的行为时,存在着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课堂上看上去学生忙忙碌碌,而实际收效平平的现象。笔者为之担忧,故挥笔作此文。下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教师在课堂上以新的行为组织学生学习时,对学生思维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的一些

3、因素进行举例分析论述,并作出相应的对策,与读者探讨。一、一、 目标不当目标不当 影响思维发展影响思维发展对策:目标恰当对策:目标恰当 促进思维发展促进思维发展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活动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实际等确立恰当而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减少教师教学时的不确定感和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感和安全感,并能给学生一种愉悦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难以适合教学实际的需要,而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将目标定得过高,往往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对学生的认知要求高一点学生会学得更有

4、劲,能更多地掌握知识。如,学生刚开始学“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他们还没有经过多少题目的练习,还很生疏时,教师就要求他们解答与之有关的应用题,结果不但弄得学生采不到“桃子”,连基本的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都不能掌握,而且很容易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有害于思维的发展。还有一种是降低教学要求,认为学生还幼小,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有困难,只有降低教学要求,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学习。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于是就按照书中的实验过程,教师说步骤学生跟着教师做,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产生厌烦的情绪。这二者都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负面情感,既影响学习效果,又影

5、响思维发展,都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的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任意被扩大、拔高。”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任意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提出过高的要求,或者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降低教学要求,都不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原先所预定的教学目标,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求得知识,促使他们的情、智、意、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可以的。但不管怎样,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一定要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并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真正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因

6、此,在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着眼于他们的终身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精神和情感发展与价值观,使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都得到发展。二、二、 活动随意活动随意 不利思维发展不利思维发展对策:对策: 活动有序活动有序 有利思维发展有利思维发展目前的数学课堂,可以说广大教师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然而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开展的活动是否都有价值、有意义呢?下面出示几个教学活动镜头。1、有参与而影响基本问题的解决。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师出示教科书上的例题,先逐个指名学生说出变化规律,再分组说变化规律

7、,分男、女说变化规律,最后全班齐说变化规律,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去,而一节课下来学生连基本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又如,教学“一步计算应用题”,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了教师还要他们花时间讨论交流。以上这些,追求学生参与度,而忽视学习效果与发展思维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2、有情景没有体验。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在展示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后,出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与“长、宽、高”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学的什么也稀里糊涂,当问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时学生嘀嘀嗒嗒不能应答自如。这样有情景

8、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称不上是有意义的活动,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缺少思维含量,有效度当然很低。3、有活动没有数学味。如教学“钟面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钟面上的知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说出了钟面的形状有方的、圆的等,颜色有白的、绿的以及大小、品种等,这看上去学生在活动中求知,而缺少老师富有数学趣味的指导,收效平平,思维能力也是得不到发展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

9、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感体验等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索,而收到最大的发展思维的效果。三、三、 滥用教材滥用教材 有损思维发展有损思维发展对策:慎用教材对策:慎用教材 保护思维发展保护思维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心灵的实际经验相联系,引进时代的“活水”,充实、完善现行教材,并对教材

10、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可以说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当发现几乎全班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时的认识后,教师就设定了更高的教学目标,出示了“一位老农从上午 8:00 干活一直干到上午 10:00,一共干了几个小时?”的题目,学生看完题目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结果,有的说 3 小时,有的说 2 小时,求知欲十分强烈,思维发展度很高,学生追求得到正确答案成为心理的一种需要、一种满足。这样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新课标下教学所需要的,并符合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进行的主动建构。”因而有极高的积极性。

11、而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头脑中存在着过热的弊病,而出现了随意补充教材,随意更改教材,甚至随意丢弃教材的现象。如,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不超过三、四步,而教师在教学中偏偏要提高到五、六步,错误地认为五、六步学会了三、四步是猫捉老鼠没问题,结果弄得学生头脑发胀,而有损于思维的发展,这样教师随意地补充内容而提高教学难度,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至于教师随意地更改或丢弃教材弄巧成拙出洋相的事那更多。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由于教师没有利用好教材,而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误说成是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又如在教学钝角的概念时把大于 90 度,而小于 180 度的角叫做钝角误说成大

12、于 90 度的角是钝角等等。教科书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数学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数学书是他们从事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要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保护好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随意处理教材以防止舍本逐末的不良局面。四、四、 盲目评价盲目评价 伤害思维发展伤害思维发展对策:恰当评价对策:恰当评价 确保思维发展确保思维发展新一轮课堂教学突破了以教师为主的框架,广大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习的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充分发展的时空和机

13、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教师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大多注重以表扬为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整数连加“5+5+5+5+20”时,当发现有学生用 5420,教师给予一定的赞扬是很得体的,而当学生用一般的 4 个5 相加的方法得到正确答案而竭力赞扬那太过分了。不合情理的赞扬在当今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如,学生念完一道数学题目或回答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就说“你真行!棒极了!大家向你学习”。这种廉价的表扬绝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相反会助长学生浮燥的学风。反之,当学生解答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目老师却熟视无睹,这会使学生

14、得不到应有的激励而降低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在不合理的批评方面的事也较多。如,有的老师一发现学生的不足就不分青红皂白严加批评,认为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是组织者,教师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有一件可笑的事,一名学生在与同桌同学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时,由于两人都没带量角器,这名学生就把手伸向身旁同学的书包里找,老师发现后把他当作小偷而严加批评,弄得这名学生恨这位老师而不愿上学。当然,有的老师在课堂中过分迁就学生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也是不可取的。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群体(包括学生本人)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和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赞扬和批评要恰当,只有恰当的评价,才能确保学生思维的发展。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展富有教学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恰到好处地自主学习,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扬起自信的风帆,真正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