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2066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际知名光电子信息学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世纪机遇、创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光电信息学科光电子工程系学科发展规划一、 光电子工程系的发展简况光电子工程系的发展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在“科技的春天”幸运诞生;在“裂变”的阵痛中顽强成长;在“光子时代”快速发展。光电子工程系的前身是“光学工程系”,是为适应当时激光技术与光学仪器技术学科发展,于1970年筹建,1979年正式组建。当时开设了光学仪器专业和激光技术两个专业,并于1973年招收第一届学生。1982年开始招收光学专业硕士生,1986年获得“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批准建立“激光技术国家实验室”。光学工程系的建立,为我校激光技术步入国内领先行列作出了重要的贡

2、献。2002年,“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点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根据学校安排,激光从光学工程系整体划出,单独建制。1997年,根据学校安排,生物医学光子学从光电子工程系划出,并入生命学院。1998年,光电子技术专业和光学仪器专业从招生目录中取消。光电子工程系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生存环境出现严重危机,在“裂变”的阵痛中顽强成长。1991年,为适应国内外光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光学工程系更名为“光电子工程系”。光电子工程系开始了由能量光电子技术向信息光电子技术的转型,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光纤通信技术与光信息技术等前沿学科专业方向。经历了裂变的阵痛,经过数年的奋力拼搏,光电子工程系在信息

3、光电子技术领域获得长足进步。1995年,光电子工程系获得“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光学工程”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授权,并开始招收“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2003年,在“光学工程”一级学科下批准设立“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并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同时,与激光研究院合办的“物理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也在不断发展。赢得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1998年,在全国范围的专业调整过程中,光电子工程系申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开设此专业的2所理工科院校之一。目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最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之一,在招生录取成绩、应

4、届本科生研究生考取比例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连续数年居全校前列。2003年,更是取得应届考研录取率57.8%和就业率98%的娇人成绩,不仅名列全校首位,而且也赢得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二、 光电子工程系学科现状光电子工程系现设有“光电控制”、“光电信息”和“光纤通信与传感”三个教研室以及“光学与光纤通信实验基地(信息学院实验平台)”。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3个博士点(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光电信息工程)、3个硕士点(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职工队伍中,教授占11%,副教授及高工占31%,其他职称教师

5、占33%,行政教辅人员占17%,比例基本合理。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3%,具有硕士学位的占44%(其中大部分青年教师都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全系计划内在读学生有986名(本科生788名、硕士生151名、博士生47名),另外还招收网络学院学生466名和武昌分校学生520名,合计招收各类学生1972名。教学任务压力十分巨大。光电子工程系的学科研究方向包括光纤通信、光存储、微光电机系统、数字光学以及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在1996年,光电子工程系科研经费只有96万元,到2002年已经上升到533万元。“十五”前三年平均科研经费468万元,平均年增长率24.3%,2003年有望突破10

6、00万元大关。目前“十五”在研项目共计90项,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863课题12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防科工委课题8项、科技部等部委项目5项、湖北省/武汉市计划课题12项以及横向合作课题45项,“十五”科研项目累计已经落实经费3763万元,已经到位经费1510万元。近年来,光电子工程系已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5项。编写出版专著、教材35部,讲义15本,其中有10本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00余篇,位列全校前三名。此外,服务经

7、济建设主战场,特别是服务“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三、 机遇、挑战、与差距光电学科是融光子学科、电子学科、计算机学科以及通信学科为一体的一门交叉学科,以光子为信息载体,研究光与物质(光子与光子、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换等诸多基本问题,包括光的产生、运动、传播、探测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信息的传输、变换和处理等,其应用范围从能量发生到通信与信息处理。光电子技术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 ,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高科技技术。美国于1998年宣布,在亚利桑那州以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 )为龙头,在图

8、森市建立世界第一个“光谷”,近年内达到3000亿元50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就业40万60万人。该校的拥有光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多达数百人,其中有多位世界大师级学者,每年的相关专利达数百件,所涉及的领域遍布整个光信息学科,特别是该校光学科领域的实验室或中心,如University of Arizona - Optical Computing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Lab (OCPPL)、University of Arizona - Optical Sciences Center 等为美国“光谷”培养大量的光电子高层次科研人才,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又如德国杜伊斯堡

9、大学光电子系,拥有数台MOCVD和MBE设备,在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1998年武汉市宣布立项建设“武汉中国光谷”(Optics Valley of China),其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50平方公里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产出规模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中国光谷”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是加快光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特别是正在进行的光电国家实验室建设,将在我校建成一个学科综合交叉的大型基础研究特区,给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学科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尽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已经步入国内光电子信息学科的先进行列,但与美国亚

10、利桑那大学的光学中心以及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光电子系等国际高水平知名大学的光电子信息学科相比较,我们在教学、科研、学科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诸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 办学观念差距:对于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区别缺乏认识,对于国际化办学理念缺乏理解;2、 师资队伍差距:教师队伍多年来一直增长缓慢,而且近亲繁殖、低层次引进,缺乏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大师级领军人物,3、 办学条件差距:实验场地匮乏、实验条件落后、设备老化,缺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试验室和研发基地支撑。4、 学术氛围差距:为任务所累,疲于应付,难以开展学术交流,缺乏必要的学术氛围,难以取得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5、 管理服务差

11、距:不能为教学、实验、科研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缺乏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的高效率管理体系。四、 光电学科建设规划1、 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经过不懈努力,到2020年,将光电子工程系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光电信息学科系,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整体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水平。2、 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为基础建设阶段(2001年-2005年),主要任务是深化改革,建立严谨科学且富有活力的创新型教学和科研运行机制,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实验体系和科研结构,加大教学科研

12、基地建设投入,整合资源,扩充实力,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支持有发展与应用前景的学科项目建设,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为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2010年),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凝聚一流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完善一流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科学研究大平台,增强实力,稳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三阶段是实现目标阶段(2011年-2020年),全面实现总体建设目标,建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高水平学科系,整体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水平,为下一步向世界一流学科系迈进打下基础。 3、 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光电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基本点,与

13、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前沿基础研究和工科应用背景相结合,实现光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光电学科特色和优势, 以光纤通信带动“光电信息工程”学科发展,以信息技术促进“光学工程”学科创新,重点建设光纤通信、数字光学、光电材料与器件、微光电机系统以及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光存储等学科方向。光电学科发展的建设方针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为目标、以竞争为动力、以实效作检验,突出适应湖北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努力使光电子工程系成为“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科技后盾和发展动力,成为光信息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承担

14、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4、 实施计划:(1)本科教育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建立科学先进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与未来科技发展相适应、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l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认真落实学分制确立一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学科系的关键。要树立好培养目标,首先应当明确21世纪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并据以优化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按照“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未来信息科技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能力和

15、知识结构的要求,制定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对世界一流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进行的系统调研,配合我校学科的教学改革,并结合我们的实际,瞄准世界信息科技前沿,进一步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包括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材建设等,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缩短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 重点作好落实学分制的工作,系党政一把手认真抓新教学计划制定,按照学分制要求,完善平台课程建设,激励教师多开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内容充足的多样化课程选择空间。l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围绕高

16、水平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考试制度改革等。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争取国家级教改项目,使教学改革达到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的国际交流,研究国际一流大学学科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借鉴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 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力度,三年内,重点建设5门量大面广的本科基础课程、有一定特色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使师资队伍梯队合理、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教学管理严格有序、教学质量优良,从而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要

17、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加强本科专业课程和硕士生课程的衔接。在教材建设方面,逐步实现专业基础课和实验教学用书系列化,出版4本高水平、影响面广的优秀教材,力争更多的教材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优秀教材”系列。 l 服务“武汉中国光谷”,探索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服务“武汉中国光谷”是光电子系快速发展并保持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条件。积极发展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华工科技、长飞光纤、长江通信等优势科研与产业单位业已建立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探索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教育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基地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建成教育与科研并重、以若干重要前沿和重大战略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主体、

18、大科学工程为依托的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教育与科研结合的氛围中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取得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推动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教育改革和知识创新工程的亮点工程。 l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美和创造美、语言文字表达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尽快完善综合素质教学计划,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全国性竞赛,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19、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l 优化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格局 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为此,在确保高水平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本科生培养规模,逐步完善和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完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以及科研与课程教学三者关系,确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即全面教育的思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思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研究生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客观要求。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

20、办好研究生教育,促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全面发展。为了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接轨,提高办学效益,要分阶段扩大本科生直攻研究生比例。同时,要进一步发展与光电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工程硕士和工程类型博士培养工作,与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多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争取使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2,并最终达到1:1的比例。在研究生教育中,提高博士生的培养比例。在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在适应需求,确保质量上下功夫,以发挥学科整体优势、改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专业,重点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加强和扩大交叉

21、、综合和应用型的光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强化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形成层次合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3)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过去我们对这一环节缺乏必要的足够重视。例如,实验课不算教学、实验技术人员不算教师且校帖降级等等。将实验教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能力实验教学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光电工程实验中心”,下设“光学技术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和“光纤技术实验室”以及“光学与光纤通信实验基地”,分别承担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能力实验教学和专业综合实验

22、教学任务。修订教学计划,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开设独立的实验教学课。改革实验教学演示验证实验多、综合设计实验少的格局,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学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改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学体现科研内容和成果,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4)科研工作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学研结合、服务经济、突出特色、发展重点”。一手抓学科群体建设,一手抓重点课题研究,以重点课题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重点课题研究,培养和凝聚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服务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具体研究方向为:l 光电材料与器件从事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

23、研究,包括:1)通过能带工程使各种新型的结构改性半导体材料如异质结构、量子阱(线、点)和超晶格材料等得以实现,并用以研制高性能的器件;2)研究光电子集成技术,包括光子集成芯片(PIC)和光电子集成芯片(OEIC),突破分立器件的功能局限,使芯片的功能提高、功耗降低,成品率和可靠性极大改善。3)发展各种新型发光材料与器件、光传输材料与器件、光探测材料与器件以及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半导体白光源、光通信用新型激光器等。l 光纤通信技术从事低成本高性能光通信器件与光网络技术研究,主要包括:1)高速光通信器件与系统的智能化、小型化和集成化;2)宽带智能化光网络技术;3)光因特网体系结构;4)新型光通信

24、技术。l 光存储技术从事高速、高密度、高容量光存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1)近场光存储技术;2)全息光存储技术;3)三维存储以及光盘烧孔存储等新机理;4)光存储头。l 微光机电系统技术研究微光学技术以及微光机电器件与系统技术。主要研究:1)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与微型化;2)用于汽车、控制、生物医学、通信以及军工产品中的微传感器;3)微光机电系统(MOMEMS)产品。l 数字光学以信息技术改革传统光学技术,主要研究:1)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2)光学系统的数字化;3)智能化高精度光学制造技术。l 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从事光电学科工业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光电传感技术;2)光电探测技术;3)光电成

25、像技术;4)光电控制技术。(5)师资队伍建设光电子系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和平稳过渡,以“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和“博士化工程”为重点,培养和引进并举,在师资队伍的补充和更新过程中将逐年提高师资队伍中博士以上学历的比例,吸引国内高水平学者、海外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和优秀的博士后人员来系工作,高度重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到2005年,光电子系教师人数达到60名左右的规模,其中,博士比例要达到70%以上。采取“精心选拔、确保质量、重点扶持、加强培养”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

26、到2010年,争取在中青年教师中有12名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者,510名左右成为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1020名左右成为重要的学术骨干。(6)基地条件建设 结合行动计划项目,推动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面向信息学院和其它相关院系开放的“光电工程实验中心”以及“光学与光纤通信实验基地”,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为实验教学提供基地条件支撑。积极承担“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以及“光网络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购置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大幅度改善科研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以光纤技术为基础的光纤通信研究平台和以微光机电技术为基础的光电子集成技术研究平

27、台。通过学科建设,使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及其运行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五、 “十五”期间(2001-2005)学科建设预期成果1、 争取“光电信息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 争取“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光网络器件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 完成“211工程”项目“多波段宽带高速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建设工作4、 争取年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5、 争取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奖励12项,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35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1015项,提出技术标准12项。6、 在“半导体光放大器”、“宽带无源光接入”、“光波长路由器”、“光电探测器件”、“MOEMS”以及“半导体白光源”等重点项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取得经济效益。7、 出版“十五”国家重点教材23部,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0300篇。8、 争取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取得国家和省市奖项35项。9、 培养12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六、 结束语创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光电学科系,我们将面临很多困难。我们将正视困难、与时俱进,把握世纪机遇,为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光电子信息学科而努力奋斗。并希望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