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1884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对现代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反思及对策砼喜砼乐 老潘摘摘 要要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不同品质的水泥及规范标准间的不协调对混凝土强度长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和避免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关键词关键词 水泥粒径 规范标准 不协调 强度发展耐久性 对策自 1824 年水泥诞生至今已有近 200 年 的历史,经前人的不懈努力,混凝土技术 已是日臻完善,各种规范标准也是应有尽 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 领域的不断扩展,我们身边的混凝土质量 问题不是越来越少,反而是越来越多,比如 说,强度偏低的问题、裂缝的问题、渗漏的 问题、耐磨

2、性差的问题等等时有发生,特 别是近些年来一些钢筋混凝土桥梁、高架 桥等重大质量事故不时地撞击人们的眼球, 不得不让人从新思考现代混凝土技术到底 还存在什么难解之谜、还有什么死角和盲 区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难道说质量问 题和质量事故的发生都是现场施工管理者2的责任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 反思。 经过多年的应用比对分析,笔者认为, 大量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发生除了与现 场的施工管理有关外,还与水泥品质的高低 及规范标准间的不协调有直接的联系,也 就是说,我们的顶层设计还存在着一些急 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过去却 一直被我们所忽视,导致质量问题一而再 再而三的发生,且层出不穷。下面

3、,笔者通 过旁征侧引和对比分析来进一步阐述这些 问题,不妥之处恳请指正。一、水泥品质的差异问题 众所周知,现有水泥是以 28 天强度值 作为评定基准的,至于 28 天后强度如何发 展,水泥标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和要 求,以至于水泥生产企业只要按保证 28 天 强度进行水泥生产就可以了。其实,混凝 土 28 天以后的强度发展除了与水泥中的矿 物成分比例及后续的养护条件有关外,还 与水泥矿物颗粒粒径的大小有直接的联系, 以通用硅酸盐水泥中最大含量的硅酸三钙3矿物为例,28 天的水化深度大约是 10um, 相对于颗粒粒径绝大多数在 30um 以下的水 泥而言,28 天水化已完成 90%以上,也就

4、是说,28 天后即使养护条件再好,混凝土 强度也没有多少增长的余地。 到目前为止,对混凝土强度长期发展 最有说服力的是日本小樽港持续长达百年 的相关试验数据。根据资料2介绍,始 建于 1897 年的小樽港,在建设初期制作了 6 万多个试件,放在海水中、大气中、淡水 中分别进行长期耐久性试验,试验结果表 明,三者的长期强度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 的,其中,试件在自然的大气环境中存放 3040 年强度达到最高,大约提高 100%, 然后逐年下降,存放 95 年,强度从最高点 下降约 40%,但仍高于 28 天强度约 20%, 当年所用的水泥颗粒粒径是 200um 方孔筛 筛余量小于 10%,其平均粒径

5、远大于目前国 内标准使用的 80um 方孔筛筛余量小于 10% 的水泥平均粒径。 为了与小樽港的数据进行对比,日本 海洋工程研究所也进行了相关的试验,试4验结果表明,在海洋气候环境条件下,对 于比表面积下限在 250/kg 的水泥,混凝 土存放 5 年抗压强度达到最高,增长约 40%,然后逐年下降,至 10 年甚至低于原 来的 28 天强度。 从以上数据对比分析可知,水泥颗粒 粒径的大小对混凝土强度的长期发展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当水泥颗粒粒径大于 30 um 时,粒径越大,混凝土 28 天后强度增长的幅 度也越大,持续增长的时间也越长,而目前 的国家标准,将水泥比表面积下限定在相 对较大的 3

6、00/kg,可实际生产的水泥比 表面积多在 360400/kg 之间,相应的 水泥颗粒粒径绝大多数都在 30 um 以下, 虽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但是 对于混凝土强度的长期发展却是不利的, 加之有的水泥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 大化,会将水泥磨得越来越细,早强特征 越来越明显,在此前提下,期盼通过后期强 度的大幅增长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几乎 是不可能,而恰恰相反的是,混凝土强度 的长期发展将会由短期的上升很快转为逐5年下降,国内多起钢筋混凝土桥梁、高架 桥质量事故大都发生在使用期满十年这一 关键的时间节点之后也就不足为奇,因为 以当时的水泥比表面积标准与资料2日 本海洋工程研究所的水

7、泥比表面积进行对 比可以推断,如果在配合比设计时施工企 业没有大幅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实际结 构混凝土强度已自然下降至设计值以下, 发生质量事故也就在所难免。由此可见, 即使是满足国家标准的水泥,由于其颗粒 粒径大小的不同而导致水泥品质上存在的 差异,对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安全将会造 成直接的影响。 鉴于目前国内混凝土强度在自然环境 中长期发展的相关数据鲜有见之,更多的 是引用实验室标养试件的数据而缺乏说服 力;另外,对于我们每个人身边住用的建 筑工程来说,由于结构混凝土表面都进行 了装饰装修,使混凝土与外界环境隔绝而 对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混凝土强度 也就不会因环境有害介质的侵入而大幅降

8、低并发生质量事故,从而也就自觉或不自6觉地影响了人们对混凝土强度长期发展的 重视,故这一直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而 鲜见提及。二、规范标准间的不协调问题 与混凝土质量相关的规范标准有材料 标准、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评定标 准和检测技术规程,这些规范标准是否协 调统一、如不统一是否会对工程质量带来 不利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 究的问题。 首先,设计规范对混凝土结构的使用 年限是有明确界定的,但其相应对结构耐 久性的要求也仅限于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 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及对钢筋 的保护等等,对于如何保证混凝土在其使 用年限内强度不降低缺乏必要的相应条款, 而目前的国家水泥标准对

9、混凝土强度的长 期发展又不能提供足够的信任和保证,这 是规范标准间的盲区,导致没有任何防护 措施的露天结构混凝土因强度的自然下降 而引发质量事故也就不可避免,这是其一。7其二,国家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 都明确规定,标准试件强度与实际结构强 度之间存在 0.88 的换算关系,这一换算关 系美国和德国取 0.85,丹麦取 0.90,挪威 取 0.70,也就是说,许多发达国家的标准 也都认为两者之间由于工作环境和养护条 件存在明显差异,需要进行换算,所不同 的是取值不一,而我国现行的通用检测技术 规程却认为不存在这一差异,不能进行换 算,由此导致检测技术规程仅此就高于国 家验收标准 13.6%。另

10、外,国家评定标准统 计法要求,标养试件的平均强度必须大于设 计强度加上 0.7 倍的标准差,而行业检测 技术规程却要求,实际结构强度必须大于设 计强度加上 1.2221.478 倍的标准差,后 者要求明显高于前者。由此可见,上述两 者叠加,如采用此规程对实际结构强度进行 检测而常常出现不合格的现象也就不足为 奇,特别是对于那些使用期超过 10 年且没 有对混凝土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露天结构, 由于强度的自然下降,一旦事故发生而采用 此规程进行判定,现场管理者承担不该承8担的责任也就成为可能,冤案的出现也就难 以避免,大量的施工现场检测数据也充分证 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是

11、合适的,但是,行业标准作为最终质量评判 的法律依据高于国家标准那是值得商议的。其三,混凝土路面必须具有良好的耐 磨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设计规范、施工 验收规范对混凝土耐磨性的要求却没有明 确的量化控制指标,虽然道路水泥标准对 水泥的耐磨性有相关的要求,但是,在矿 物掺合料大量使用的今天,就耐磨性而言, 规范标准对其掺量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条款 加以限制,导致原有基准水泥的耐磨性被 弱化,这同样是规范标准间的盲区,由此 导致路面起灰起砂的问题时有发生,即使 对簿公堂,法官也难以依法判定,因为耐 磨性要求是隐含的,并非规范或图纸明确 的,相关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另外,大量的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 楼(屋

12、)面板渗漏问题多是因矿物掺合料9不加限制的使用及水泥中混合材用量超标 而引起,因为混合材和掺合料相对于基准 水泥来说硬化收缩大且比重小,在振捣的 过程中,混凝土自然会出现微观上的分层 离析,均质性和密实性都会降低而引发质 量问题,虽然耐久性设计规范对其掺量有 明确要求,但毕竟是推荐使用的设计规范 而非强制执行的施工标准,因此,矿物掺 合料应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 度重视,不能因为节能环保或降低成本而 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和用量,否则,容易导 致上述质量问题的发生而影响结构的正常 使用。三、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对于上述水泥及规范标准存在的问题, 作为现场施工管理者,虽然我们无法改变 现状,但

13、必须想方设法规避其可能带来的 风险并保证混凝土结构在其使用年限内安 全可靠的工作。 一是将水泥比表面积控制在 300350/kg 之间,最大限度的保证混凝 土 28 天后强度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10适当提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配制强度, 以保证实际结构混凝土强度经得起不同规 范标准的检查验收,增强混凝土结构的耐 久性。 二是对于露天结构混凝土,为防止雨 水冲刷及环境有害介质侵蚀而导致混凝土 强度的快速降低,应有针对性的在混凝土 表面采取装饰装修措施加以保护,而对于 结构表面无法采取保护措施的混凝土,可 采取上述第一点的办法来提高混凝土结构 的耐久性。 三是对于混凝土表面有耐磨性要求的 路

14、面、码头面层、机场道面等,除按第一 点控制比表面积外,应优先选用道路硅酸 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矿渣水泥、 粉煤灰水泥或复合水泥,更不宜在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时掺加矿渣、粉煤灰等矿物掺 合料,以确保混凝土在使用年限内具有足 够的表面耐磨性。 四是对于不同环境、不同结构、不同 保护层厚度的混凝土,其矿物掺合料的最 大掺量应严格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11规范 (GB/T50476-2008)的条款执行,同 时,必须对水泥中的混合材掺量进行严格 的检测,以确保施工配合比设计时掺合料 用量控制不超标。另外,在混凝土施工配合 比设计完成后,应对所选用的胶凝材料组合 进行安定性检测,确保胶凝材料组合具

15、有 良好的体积稳定性。 四、对现行规范标准修改的几点建议 一是对水泥标准修改的建议。应将水 泥比表面积指标下限降至 250/kg,上限控 制在 350/kg 以内,从源头上安全可靠的 通过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大幅增长和密实度 的大幅提高来保证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的 可靠性,而对于早强水泥及高强水泥,限值 可适当放宽。另外,应将水泥中的混合材 参量检测作为强制性条款列入施工验收规 范,防止水泥中混合材掺量超标而影响水 泥的品质及施工配合比设计。 二是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改的建 议。设计规范仅对钢筋进行保护是不够的, 混凝土长期强度的降低同样危及结构的安 全,必须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及水泥品质12的不同

16、,分别提出更加具体有效的混凝土 强度保证措施,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对露天 结构的混凝土表面进行有效的装饰装修, 防止有害介质的侵入而导致混凝土长期强 度的降低,为混凝土在使用年限内安全可 靠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是对检测技术规程修改的建议。检 测技术规程必须与设计、施工验收及评定 标准相统一,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规范明确 的标养试件强度与实践结构强度存在的 0.88 的换算关系,不能因为自身试验结果 的不同而加以否定,有失检测结果的公平 性与公正性。 四是对有耐磨性要求的路面、码头面 及机场道面等,应将耐磨性要求进行量化, 并明确地编入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验收规 范,做到有章可循,防患未然。 五、结语对于许多现场的施工管理者来说,人 们往往习惯于并虔诚的把规范标准当作 “圣经”来逐字逐句阅读而从不怀疑其合 理性,当现场质量问题出现后,更多的是13从自身管理去查找原因。其实,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规范 标准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上述这些 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对当前混凝土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