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

上传人:Z****0 文档编号:4061694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2010)(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教案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基本概念导入语导入语“教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一种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实 践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社会机构的系统?抑或仅仅是一种引导孩子为善的方法? 无疑, “教育”的概念是复杂的、具有多种含义、多种用法、多种形态。因此, 一个人要以“教育”为题发表个人的见解,就必须说明他她所谈论的究竟是 什么,给出一个规定性的定义。 有人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未必有“教育” , “教育”也未必一定局 限于学校机构。“2001 年底某些网站上披露了如下的事情: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告诉学生或试图使学生明白, 念书为了什么?就是

2、为了上大学、挣大钱、娶美女。 ”一、何为教育?一、何为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孙喜亭,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有了概念才能形成判断,作出论证。 ” “教育”是所有教育概念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最重要的一个,许多其 他概念都要借助于它来定义。 从词源上看,Education 起源于拉丁词 educare,意思是“引导” 、 “引出” ,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 来。这种潜在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故而才需要引发出来。 (一)涂尔干 涂尔干(1922)在教育与社会学中这样下定义,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 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

3、于,使儿童的身体、 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 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 教育的性质:社会性。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 身上,可以说都存在着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尽管可以分离(除非抽象地加 以分开) ,但却有区别。一种人格仅由整个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 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可以把这种人格称为个体我。另一种人格是这样一种 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即在我们身上表现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我们作为 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社群或不同的社群。宗教信仰、道德信仰与习俗、民族传 统或职业传统以及各种集体信仰,就是这种体

4、系的总和便是社会我,这就是教 育的目的。 ” (张人杰,王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10) (二)杜威 杜威(1897) ,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 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 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 不知不觉地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起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2成为一个固有文化的继承者。世界上最专门的教育确实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 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 “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

5、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使儿童 自己感觉到所在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 一个成员去行动,是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 是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作的 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 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 ” (张人杰,王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 教育出版社,2002,38)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全看对发展一词怎 样理解。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 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 (1)教育过程在

6、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就是它 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当我们用比较的术语,即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解释发展时,所谓 发展就是使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有执行的技 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但是比较的观点不是最终的。 儿童具有特别的能力,忽视这个事实,便是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 或使它们畸形发展。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它的环境,因此引起许多新的刺激, 这些新的刺激又指导他的各种能力,使他们不断发展。忽视这个事实,发展便 受阻挠,成为被动的适应。换言之,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地生 长。他们的区

7、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 长方式。 (民主主义与教育 ,张人杰,王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7) 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该停止。这句话的要害 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 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 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 , 张人杰,王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8) 教育即改造。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 改组或改造。

8、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它就 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婴儿期、青年期、成人生活,他们的 教育作用,处于相同的水平,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 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 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 教育的一个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 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进程的能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 ,张人 杰,王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950) 何谓“经验” 。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中一个重要的

9、概念,杜威理论中的“经验” 的意义与前人有异,他对其作了若干改造。第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 在西方哲学史发展史上,理性是凌驾于经验之上的,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相对 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经验意味着混乱、庞杂、孤立、无定,而理性则高高在 上。在他看来,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 体与环境相互作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改变, 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核组织的原理,而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3这种原理。理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试验的智慧,一 种是经验(或做、行为等)更富有成效的智慧,它不是独断的,亦不是恒久不 变。理性不

10、是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并在经验中不断修正,经 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第二,拓宽了 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是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 它当然含有知的因素,但在此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因素也是经验的构成 部分。经验不再仅仅是与认识有关的事情,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非理性 的因素皆涵盖在内。这样,学生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就不仅仅是学知识,经 验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 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中的经验也就不只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生

11、长、全面发展。第三,强调 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感觉主义经验论把经验看作是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 洛克的“白板说”是其典型的例证。杜威认为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不但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 (张人杰,王 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59)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多年来存在的大问题,然而还需要不断地提出来。 知识仅仅是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改善生活 的各种能力。 ” (三)舒尔茨 舒尔茨(1982):教育的概念同自由的概念一样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教育 的内容包含着它赖以产生、发展的大量固有文化。教育是与它

12、所服务的社会文 化密切联系着。教育一词就其原意来说,它意味着“抽引”人的潜在能力;它 意味着发展人的道德和智力,是指善于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它意味着通过系 统教学使之适合某种行业;它还意味着培养、训练与形成人的各种能力,例如 培养人的判断力。凡属为达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确切来说,都必须符合 教育一词的含义。 (张人杰,王卫东20 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 社,2002,394) (四)马希路 马希路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文中对教育的分类极有教益。他在 书中把教育视为“生产”知识的一种活动。于是他按照不同的场合所进行的活 动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教会教育、军事教育、行业教育(在职

13、训练包括在 内)和学校教育(主要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可视为专门生 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构可视为一种工业部门。 (五)杨贤江 教育是上层建筑之一;是受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给人以特种的劳动 力的;换言之,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之一手段。 (961) (六)国外有的学者在分析教育一词的多种用法后认为, “摆在我们面前的 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2)作为 活动的教育;(3)作为内容的教育;(4)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 ”据作者解释, 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是指一种总体的组织结构,这种机构的目的都是教育学生, 机构的运行要遵守具有一定精确性的各种规则,并

14、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表现出相 当稳定的特点。作为活动的教育是常用的用法,它包含活动的目的和过程。作 为内容的教育,如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其含义往往与课程相一致,但又不 限于此。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强调的是,在作为机构的教育的背景下,通过运4用内容的教育,使作为活动的教育产生结果。 (法米亚拉雷:“教育一词的 多种含义” ,见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67。 ) (七)叶澜 叶澜,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P8) 1界定概念的方法: 首先,寻找起点。从诸多教育家的论述中分析(文献分析):“我们分析 了近百位著名教育家有关教育是

15、什么的论述,透过纷繁的不同,发现了它 们之间的共同基础,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而所有的区别都与对教 育作为一种活动价值、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性质或本质的认识相关。在现实 生活中,教育确实也以活动的形态存在。所以,我们决定把活动作为界定 教育概念的起点。 ” 其次,对关键的相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基本特征(概念的基本内 涵) 。确定了两对相对概念:“社会活动与生存活动” 、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 动” 。教 育活动分社会 活 动生 存 活 动教 育 活 动其 他 活 动2概念分析 (1) “有意识的” 。与“无意识的”相区别。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否是一 种教育? (2) “影响人的

16、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 “影响”有正向与反向;“直接目标” 与间接目标。 (3)社会活动。与“生存活动”相对。(八)周金浪 “所谓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 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主 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有5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 活动。 ” (P26) (九)袁振国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 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 (十)石中英 英国哲学家彼德斯认为, “教育”的核心标准或基本用法包括:第一,在具 体的目的上,教育所获得的“成就”必须是“善的”和“有价值的” ;在终极目 的上,教育必须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生活形式” ,树立一般的世界观,而不局 限于纯粹功利性或职业目的达成。第二,在方法上,取得成就的教育方式必须 是“道德的”或“无可非议的” ;第三,在过程中,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