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庖丁还是做园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1264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庖丁还是做园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做庖丁还是做园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做庖丁还是做园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做庖丁还是做园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庖丁还是做园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庖丁还是做园丁 语文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荟萃,文学作品的文娱性是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 的体现的。每学期发放新的教科书时,学生最先看的必然是语文教材。一课课、一篇篇, 那种专心致志的态度和表情,常常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不免陶醉而忘情。学生们那么 喜欢语文,他们的语文积极性学习必然要高于其他学科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可 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真正表现却又不得不让每一个语文教师忧心忡忡。 在很多学校,语文已经被沦落成为哪个老师都能教,只要多找一些资料来备课都能教 好的学科。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往往被人为地分解为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讲台上, 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

2、挥笔疾书,洋洋洒洒。狂风暴雨后,老师悠闲自 得,巡回辅导,学生念念有词,死记硬背。好的语文老师仿佛都变成了解牛的庖丁,看谁 能游刃有余的在语文模块间纵横驰骋。语文的文学性在被大卸八块后不得不被销蚀殆尽, 成为了一块块弃之有肉,食之无味的鸡肋。这也难怪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越来越被动,语 文水平愈来愈下降。 教师常常被世人誉为辛勤的园丁,我想除了为学生挥洒知识雨露和阳光的含义之外, 还应有更为广阔的延伸和外延。就给我们这些园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不应是教给学 生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而是应该让他们明白他们要学习什么,学习过后又能得到什么。如果把一篇好的课文比作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的美应该是她身上所有

3、的特征所共同组 成的。如果我们非得把她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脸蛋等一一割裂开来,像解 剖课上那些血淋淋的器官,我们无论如何再也不能找到一丝一毫的美丽可言。文学被分割 成为一段段的字词和句子,文章被撕裂成为破碎不堪的断臂残肢,这是文学的悲哀,更是 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作为国文的语文课学生竟然能听不懂,平时说话滔滔不绝的孩子们 竟然面对稿纸而苦不堪言。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到底是要做庖丁还是园丁? 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千挑万选,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能选进教材之 中的那些文章,除了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外,还在于它们能够更好的贴近儿童这 个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能够更好地为少

4、年儿童提供更多的文化熏陶。任何脱离了课文而 单独去讲解知识点的方法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都无异于画饼充饥,都是徒劳的。这就要 求我们不能单纯地为学课文而去讲课文,为写作文而去讲作文。课文其实才是最好的作文, 不管你相信与否,这都是铁的事实。作文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集合,是学生利用文笔进行情感展示的舞台。 依据通常的观点来说,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打牢了,他的作文水平就想当然地会达到一个 相应的高度。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却不得不发现这个规律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每逢 周五,那些在内心深处害怕作文的学生却往往是我们在思想也意识上对他们抱定积极乐观 态度的所谓“放心学生” 。千篇一律的作文命题,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作文讲授方法, 已经被几代人都描摹过的事件,都大大地降低了学生进行写作的热情。使得中小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都不得不陷入了一个教师苦讲,学生苦背;学生苦练,教师苦改的误区。习作课 上同学们满脸的愁思和紧缩的双眉仿佛给我们自认为精彩的语文教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中小学语文和作文教学应该从哪里跳出 师生思想意思相互抵触的怪圈,使国文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乐事呢?笔者 在这里提出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勉。 一、从课文到作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每一篇课文都会有它独到的美丽,或许是文学特征,或许是思想情感,更或许是带给

6、 人们的教育和启迪。我们讲解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都应该把握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哪些是我们能在以后实际应用中能用得上的?我们只 有首先为学生的前行点亮一盏明灯,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西师版语文课标教材为例,在讲解我们的学校时,一定都会 让学生细心体会“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中比喻修辞方 法的运用,但却很少有人去讲解其中的内涵。里面的“喜鹊”符合孩子们天真快乐的性格 特点, “飞”恰恰反映出了孩子们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的渴望。我们在以后描写不同的 人物时都应应用什么来比喻,譬如写爷爷奶奶、老师

7、和父母。学习过可爱的大熊猫 ,我 们不能仅仅去品读“它的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皮毛滑滑的,头可爱极了”的描 写,还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补充描写其它动物的外形,并在课下或作文中写写自己喜爱的小 动物,并仿照此类的外貌描写。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切实做到课文与作文的有机 统一。学习过地球的清洁工 、 三袋麦子等课文,我们还要及时给学生的心灵插上想 象的翅膀。告诉他们:动物是可以说话的,树叶可以是去旅行的。要鼓励他们刻画出儿童 心中对生活的幻想和冲动。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们还要给学生讲解家乡的四季美景, 让他们也学着按四季的顺序来描写家乡。在学完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 ,我们不能只给孩 子们讲解书

8、信的格式,还要鼓励他们给远方的亲人尝试着沟通。学什么就练什么,学什么 就用什么。要努力把空洞的对作文的说教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绞尽脑汁的思考转化为对课 文的模仿。写作就似乎多了一条捷径,课文也势必能增添几分灵气。学生的作文简单化, 呆板的课文趣味化。一石二鸟的结果,也许能皆大欢喜吧。 二、作文教学也可是“积木游戏” 中小学作文无怪乎是一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不管写人也好,记事也罢,都需要让学 生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我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我心 目中的形象是高大还是渺小?我怎样才能把他的高大或者渺小更清楚展示在作文中?任何 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更离不

9、写人,事件无法离开人物而独立完 成。所以,人和事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文的题目往往是一篇 文章最最浓缩的反馈,相当一部分作文我们往往只读了题目就能了解一些该文的意思。所 以,分析题目对学生的作文是十分必要的。如照片里的故事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该文写 的是一件事,而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照了一张照片作文时,教师就应首先询问学生平时生 活中有哪些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最有话可说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做游戏,因 为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最有话可说的。那就让孩子们从做游戏开始来写,只要在游戏 的高潮时用一张照片把这个镜头定格一下也就是了。比起来一些教师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 和让学生

10、充分参与的目的,让学生首先从自家的相册里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又让 学生当堂讲述这些照片的来由,最后再让学生修习成文的方法,这种方式则更为直接。因 为照片不只是在相册里,它更在学生的思想里。我们把这件事稍稍修改一下开头或者是结 尾,它就又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 一次难忘的经历 、 童年趣事 、 做游戏真有趣 等等许多学生们经常会遇到的文体。教师只要通过分析题目就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有限的积 累去完成更多的任务。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那些积累就好比一块块积木,可以随 意拼凑成任何自己想要努力表达的东西。 三、教会学生认知范文,点睛成龙。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能掌握和阅

11、读一定量的范文是必不 可少的。的确,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能从别人的作文学习到一些好的句子和描写方法,并在 自己以后的作文中加以运用。不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有限、水平不高的现状又使得他们不 能较好的分析出他人佳作的高明之处。别人的作文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他们全然不懂。如 果缺少教师的点睛指导,他们也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摹仿别人,而并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意 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每天山珍海味但消化系统出了毛病,他仍然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而呈现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不少学生离开了作文书便口不择言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他人佳作学生固然要读,但更需要教师为他们指出这些文章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值 得我们去借鉴,以后在自己的

12、作文中该怎样去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们的 理解和吸收注入一支催化剂,让孩子们在遨游书海之后是满载而归而不至于是宝山空回。 看似简单的点拨,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这就是教会学生认知范文,点睛成龙的根 本所在。 四、教会学生整合拼拆,多面组合。 在讲授课文家乡的红橘时,我们不能单单教会学生能够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写事 物,还应告诉他们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些植物。要让他们学会由抽象的红橘这种亚热 带植物转而过渡到我们身边的所觉的桃、杏、梨、苹果等威宝的家乡资源。学会利用范文 中固有的结构拼成自己熟悉的多篇文章,如家乡的梨 、 家乡的杏等。通过讲解美 丽的小兴安岭 ,还要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春夏秋冬中最美的东西。让他们明白春华秋实, 夏露冬雪的特点。让他们明白春天是七彩的,夏天是茂盛的,秋天是飘香的,冬天是洁白 的。要教育他们四者分开可以描写家乡四季,四者整合便能赞美家乡。把看似不可分割的 内容分解,把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拼接。一些不变的东西经过简单的组合就会成为我们学 生手中百战百胜的法宝,让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以固定的积累去从容应对不同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