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1262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孔子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牟钟鉴 胡孕琛 王葆玹 著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 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 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 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 文化。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 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 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

2、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 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 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 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 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 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 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

3、出现之后,虽是儒生 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 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 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 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 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 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

4、代表。孔孟作为儒 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 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 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 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 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 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

5、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 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 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 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 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 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 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

6、纯真 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 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 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 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

7、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 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 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 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 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 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

8、导方 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 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 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 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 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 学,迢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 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 2 中所说:“其文; 诗、书、易

9、、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 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 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 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 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 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 君道俭约臣道守职,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 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

10、因顺自然, 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命题,4B 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 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 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 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 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 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 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

11、矛盾 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 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 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 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 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道家 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 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

12、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 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 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7)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 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 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 生所说:“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 容 手中道,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了。”(文化与人生13 页)古者有“儒风”、“

13、儒士”、 “捕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风 度湿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 敛 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远幕、留 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潇洒超脱的 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 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同上书 169 页)用语不多,生动勾画出道 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 悟至道、风度超选之

14、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 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 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还要“资天地之化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在人际关系上,格道皆反对纷争对 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儒),“安其居”(道),“善战者跟上刑”(儒),“夫兵 者不祥之器”(道)。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

15、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 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圣人被褐而钎玉”(道)。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 百姓心为心”(道)。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懦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 格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儒),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道)。在辩证思维方面,儒 疽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 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儒),“守中”、“去甚去奢去泰”(

16、道)。在对 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艳,而与之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桶), “以道苍天下,其鬼不神”(道)。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 论的基石,o 一阴一阳之为道”(儒),“阴阳合而万物生”(道)。等等。上述共同点说明 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 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筋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 入自己体系之中。早期满学中期已经渗入道家成分,如孔子称赞舜“无为而治”(论语 “卫灵公),对于自己的前途,作了伸卷随时的打算,“用之则行,舍之则蘸”(论 语述而),“隐居以求其志”(8 论语季氏)。汉代格学开始大量吸收道家学说,如 扬雄的太玄之学借置于老学,王充的古文经学融治了黄者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的儒家经学有以考庄注解五经的风尚,何县的论语集注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便 是代表。唐初五经正义中,魏晋玄学家何县的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