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055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发球员”2012-09-03 第第 07 版:科学技术版:科学技术作者:谢小军 党伟龙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210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在科学大众化、弘扬科学文化的历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科普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他们通过履行这种责任,展示和收获了作为科学家的价值和尊严。那些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既能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又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公众分享的科学家,往往能赢得更多尊敬。科学家参与科普,除了推动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外,对科研事业本身也有莫大的促进,从长远看,科

2、学文化的传播,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浑厚的社会文化沃土。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已不再是科学家个人兴趣使然,而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政府及机构的大力支持,科研活动也越来越成为一项投资巨大的公共事业。而与此同时,随着公民素质的提升、民主意识的深入,公民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欲望,他们以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各种途径监督着科研投入,影响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深度。在我国,这样的趋势也已经出现了。在一些重大的科学事件中,已听到公民或公民团体的声音,随2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声音将越来越大。在科普工作中及时了解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的态度、关注点、实际需

3、求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种发展趋势。如何建立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对话协商机制,让公众理解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全面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已成为当代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开展科普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科学家只有坦诚地告诉公众,自己在做些什么、为什么做这些,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挫折和磨难、欣喜和激动,树立起直观的人格形象,才能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才可能使公众的认知向有利于科研事业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卡尔?萨根在评价阿西莫夫的作品时说:“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正在科学前沿

4、研究探索的科学家是因为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个故事而得到最初的鼓舞和激励;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普普通通的公众基于同样原因而对科学事业给予同情和支持。 ”积极参与科学的传播扩散活动、促进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是当代人类社会进步对科学家的时代要求。从科学家的个人角度看,参与科普活动对他们也是有所裨益的,因为更多地了解他人的科学新思想,不仅是一般公众的需要,对于一个研究者也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3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 ”通过科普,不仅将科学知识带给公众,公众

5、也反馈他们对科学观点方法的评论,这些评论或许有外行偏见,但也不乏真知灼见,有时会给科研人员以独特的启示和灵感,科学史上无数事例已经说明学科发展的兴奋点往往就是引入“外行”的方法和理念,导致交叉学科的产生。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调研访谈中,一些科学家还认为:科研人员通过科普活动,可以更加切身体会科研工作的意义和社会影响,从而促进其积极性和研究活力。一成不变的实验室生活难免有些枯燥,适当走出实验室参与科普,既是履行责任和义务,也不失为一种生活调剂。目前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有效机制的缺失,国内科研一线向社会和公众的科普力度还是有所欠缺,公众直接面对科学家的机会还不是很多,科学家也似乎并

6、不在乎公众对科研的态度。虽然也有政策文件号召科学家进行科普,但收效甚微,这从长远看,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扩散,制约了科学对社会创新文化的建构所应发挥的作用,最终这又必然影响到科学自身的发展。在推进科学家参与科普之路上,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的问题,即意愿和渠道,前者需要调动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后者需要为科学家参与科普提供畅通的途径。提高科学家的积极性4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中国缺乏相应文化状态的现实国情下,单靠所谓个人觉悟或责任感显然不能有规模地推动科学家参与科普,必须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效激励。欧美科技先行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 NSF、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等在设置科技计划

7、时的一些做法,包括将科技传播列为重大专项、在科研项目中明确科普任务及经费、科研评价中增设科普绩效考核指标,我们应充分研究它们的具体操作细节和实施效果,在把握我们自己特有的国情基础上合理借鉴其中具备“可复制性”的成分。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欧美还设立了多个奖项,如英国皇家学会的“迈克尔尔法拉第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公众参与科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公共服务奖”、美国物理联合会的“科学传播奖”等,而我国此类奖项凤毛麟角、乏善可陈。科普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随着科普日益成为全社会的事业,科普活动与科普作品的组织、策划、创作、编辑、主持人员来源也日益广泛,不仅有科学家、科普作家,还有媒体工作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民间志愿者等各方人士,与此同时,职业化的科技采访编辑和科普宣传讲解、组织策划等人才队伍正逐渐形成,各类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高度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认真思考科学家在科普事业中的合理位置,建构科学家提升自身科普能力、参与科普的常态渠道,使他们做好科普第一“发球员”的角色。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加强5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传媒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家的科普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