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0431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对策摘要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且情节也越来越恶劣。从大学生犯罪现象来看,其犯罪具有多样性、规律性、突发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体原因,又有学家庭方面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等。因此,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而从高校德育层面在预防大学生犯罪非常重要。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犯罪;高校德育;预防第一章第一章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特点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及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大学生犯罪问题现状大学生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使命。随

2、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数学生的情绪都是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是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有志青年。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因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扭曲而涉足违法犯罪,有些甚至演变成影响社会局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主流的思想状态积极向上。然而,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不断上涨,从 1965 年的 1%、文革

3、期间的 2.5%到近几年的 17%,在校大学生犯罪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 1.26%。仅 2003 年到2005 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 120%。而青少年犯罪又占社会刑事犯罪中的 80%左右。最近几年大学生暴力 恶性犯罪出 现在媒体上的频率也有趋高之势,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 、杭州大学生胡“飙车案” 、李启铭的“校园撞人案” 、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 、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数据和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防控大学生犯罪,已成为摆在社会各方面前的新课题。第二节第二节 大学生犯罪问题特点大学生犯罪问题特点1.2.11.2.1 大学生

4、犯罪具有多样性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随着大学生犯罪数量的增加,其犯罪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犯罪涉及几乎全部犯罪种类,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放火罪、交通肇事罪等)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如金融诈骗罪等)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 、侵犯财产罪(盗窃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如扰乱公共秩序罪)等1。无论从性别、学历、是否重点高校,还是从犯罪原因、犯罪目标上看,当代大学生犯罪案件是多样的。1.2.21.2.2 大学生犯罪具有规律性大学生犯罪具有规律性虽然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但在时间、地点和对象上有一定规律性。首

5、先,时间规律性,学生在每个学期期末和开学初针对考试、奖学金评定、就业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节日前后,感情问题;毕业或者临近假期各种吃喝风等造成的财力负担、酗酒闹事;夏季女大学生穿着暴露易引发性侵害行为、高温人躁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等。另外,地点规律性,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区域,以及大学生生活周边经常触及的地域范围。再者,对象规律性,大学生犯罪的对象集中在身边同学、教室、亲人等,因为其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常常因为一点矛盾产生心理问题,如报复、嫉妒等,因此容易给身边的人造成身心的伤害,而引发犯罪。1.2.31.2.3 大学生犯罪具有突发性大学生犯罪具有突发性突发性犯罪是指在日

6、常生活中由某些特定的事件所引起的突然的具有短促而强烈的情绪支配,超出了人的自我控制的范围而引起的犯罪行为2。大学生年龄一般在 17-25 岁之间,心理发育水平参差不齐,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容易冲动走极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日常交往中常会因琐事争执,在不能很好解决矛盾时,矛盾方可能因一时失去理智而突然发作,引发悲剧。1.2.41.2.4 大学生犯罪具有智能性大学生犯罪具有智能性智能性犯罪是指大学生运用高科技或者高科技产品进行的犯罪活动,使犯罪呈现智能性,且难以侦破,社会危害性很大。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推进,大学生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且其本身学习能力很强,思维敏捷。一旦将高科

7、技运用于犯罪,对社会金融、人身安全、知识产权等存在巨大威胁。第二章第二章 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原因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原因针对上述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现状及其特点,认真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基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个人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多元以及竞争强度增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心理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道德法律素质与知识能力水平脱节,道德意识较低,法律知识匮乏;在价值观方面,易受功利化影响,自私自利的个人化倾向等等;在心理方面,受外在环境和个人方面一些因素影响,抗压

8、能力差,心理调控能力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二,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以及教育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问题家庭(比如单亲家庭、家暴家庭等)中会缺乏关爱,易造成孩子冷漠、自卑甚至叛逆扭曲的心理。另外,家庭的过于溺爱可能造成孩子骄纵自我、抗压能力差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均容易导致大学生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问题,导致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对金钱等的看法不同,或者金钱至上,或者仇富心理,或者贪慕虚荣等,常常带来违法犯罪;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腐败问题等导致出现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报复社会、漠视法律等犯罪问题;就业压力过大,导致大学生

9、心理出现问题,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第四,学校因素。首先,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大学新生进入校园以后的适应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看来,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育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教育内容空泛。其次,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呆板、单一,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不密切,有些学生会对其产生厌烦和排斥情绪。再次,高校心理教育落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不够完善,心理问题学生无法得到适时地引导教育。最后,高校管理环境不够完善,管理落后,制度建设与执行不能统一,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规

10、范学校德育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从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对策从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对策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来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重视社会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大学生犯罪预测与控制工作,尽力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家庭教育方面应重视并切实改善。通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正确教育其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培养起良好品质,构建和谐家庭氛围等。当然,对于在校大学生,相对社会和家庭而言,从高校层面研究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对预防大学生犯罪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一节第一节 优化高校德育环境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在今天,大学校园的环境氛围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

11、发展。当前我国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大环境影响下,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应成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减少大学生犯罪的诱发因素,而其核心内容就是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理念、传统、作风和理想等的总称,它代表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形象,也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功能,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最大的减少违法犯罪的动机。校园文化建设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环境保障。环境影响人,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成长的保障。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

12、、价值多元、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这一方净土也会染上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为学生解疑释惑,就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保持良好的校园氛围。第二节第二节 加强高校德育管理加强高校德育管理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若要保证其和谐发展,离不开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高校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未降低大学生犯罪率,高校管理工作仍待加强。首先,在制度方面,需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以严肃校纪校风,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还要完善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对维护校园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在管理

13、人员队伍方面,提高高校管理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提升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助于其提高管理效率。再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培养,优化其教学方式,更好的为学生道德品性的提高做出表率作用。同时,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建设的投入力度,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负责对大学生专业领域的引导和帮助,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业上有目标和方向,学习有干劲,减少迷茫、无聊、懒惰等负面心理问题,也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还有,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等需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

14、,针对社团诟病学校党团组织应积极指导与监督,引导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完善高校德育内容完善高校德育内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时期,思想还不成熟,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育工作,完善高校德育内容,有利于预防大学生犯罪,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重视大学生入学教育。大学新生由于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时期,刚入学心理落差大;面对新环境,心理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受挫或者厌学心理;脱离高中密友,一时交际困难,等等。此时进行合理的入学教育,及时对新生心理问题进行

15、疏导,可有效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恰当的安排新生入学教育不单可以帮助新生渡过心理矛盾期,也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校规校纪宣导教育、校园文化的机会,也可有效规范新生未来的行为发展。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联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形式上,要避免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再次,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3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途径。许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表明,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权利义务观念模糊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首先,加强法律基础教学,有其是基本法律知识的讲解教育,灵活运用案例,使法律深入人心。优化校园法制环境的同时,注重法制与德育相结合,不断解决学生心理误区,消除犯罪诱发因素。最后,加大心理教育力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与控制,防止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运用情景教学,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做到违法犯罪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同时,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进行经常性的收集、使用和更新,着重建立以大学生为主的自助、互助机制,形成全方位的“高校违法犯罪心理监护系统” ,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第四节第四节 改革高校德育方法改革高校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