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0343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旅游业背景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徽州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前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诸因素的特

2、殊性和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徽州地区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乡村原貌格局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信息,这里的人们也基本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所谓徽州古村落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水口等建筑群构成的村落。其分布的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和婺源六县,又称皖南古村落。徽州古村落是我国古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城之一,其村落建筑水平之高、村落文化之发达、遗存之真实和完整,是其他类型的古村落无法比拟的,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黔县西递、宏村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徽州地区大多数村民

3、都是聚族而居,宗族和血脉是村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积淀的基本条件。村落的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和宗族的重大事项,供族人追本溯源,联宗叙谊,达到增强内聚力的效用;宗祠、庙宇则不仅是空间布局的结构重心,也是族群生存的精神中心。这也就是徽州百姓大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修建宗祠、修纂族谱的主要原因。 2. 徽州古村落的原始价值 众所周知,农业社会里宗族的团结是宗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要形成宗族成员的认同归属感,必须培养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和眷恋感。培养人们对土地的感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依靠迷信,而风水就是适合这种需要的一种自然崇拜,一种万灵论的拜物教。在风水术中,其认为自然地形、地貌和

4、地物能决定生活在这地理环境里的人和他们后代的吉凶祸福,进而经常性把风水与祖先的阴阳宅联系起来,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按风水空间模式“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即:“后忱靠、前朝对、左龙煞、右虎砂” 。如龙川先人就曾对古村和众川河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村落依山面河而建,形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环境模式,村落形态结构亦更趋合理完善。 徽州古村落景观设计巧妙,聚落形态完美,选址幽静,村落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人作天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景观欣赏价值。古村落布局考究,往往着意模拟一些有意义的图案,如歙县里方村似铜钱,洪岭似鱼,绩溪石家村似棋盘,黟县西递似船,宏村

5、似牛,塔川村似塔,徽州唐模村似龙。其次,古村落现存的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并称为“徽派建筑三绝” ,它们是徽派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徽派建筑的最高建筑水平。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丰富的体型轮廓和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规整的平面布局和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精致优雅的雕刻装饰(木雕、砖雕和石雕)及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再者,古村落中的徽州古典园林也独具匠心。徽州古典园林主要指水口园林和民居园林。 “水口园林”是指在村口溪水流出的地带(即水口) ,借助村口天然的山体水溪,进行人工整理,铺路植树或置亭设坊,作为进村前的游憩之地,这在历史上的徽州随处可见,现在仍有不少古

6、村落完整保存下来,体味到古徽州特定地理环境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和就地取材的“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3. 乡村旅游定义及分类 要探究和弘扬徽州古村落中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及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依附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一种以空间为坐标的旅游分类,其内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各方各面。广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而狭义则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本文所侧重研究的是狭义的乡村旅游。根据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国内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观光游览型:以参观游览农村民居村落、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为主题。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受景观资源条件影

7、响较大,但客源市场广泛,如安徽的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一般乡村旅游的概念。所以古村落旅游是这类乡村旅游的代表。 (2)参与体验型:以参加农事活动,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生活为主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摘。该类型的乡村旅游一般集中在城市周边地区,受区位条件影响较大,但进入门槛较低,属于乡村旅游的初级产品。 (3)休闲度假型:以在农村环境中的休闲娱乐度假活动为主题,主要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周末、短期)需要。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出了区位条件外,更取决于乡村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 实际上这三种乡村旅游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根据资源和市场条件,有机组合,有所侧重,通过合理规划组织,形

8、成整体性的旅游产品。 4. 乡村旅游与徽州古村落之间关系 4.1 积极影响。 4.1.1 物质形态保护。徽州古村落的物质形态的保护包括:代表徽州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徽派民居;由道路、街巷及水系构成的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形态;散落在村镇中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村镇所根植以农田、水系、山岭等人工、自然环境为内容的田园环境。对于徽州地区而言,古村镇之间或者整个地域的保护更为重要,只有保护好更大范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才能使古村镇的风貌得到更好的传承。 4.1.2 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古村落并不是为了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观。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古村落居民世代保存下来的生活空间才得

9、以成为景点,甚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 。徽州的非物质遗产主要集中在名人文化、传统工艺、传统民俗和徽菜等方面具有特色和突出价值。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难度很大,在现实中存在较多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4.2 消极影响。相应的开发必然会触动原有古村落的环境品质。要保护好古村落环境,不仅仅是保护几栋有价值的老建筑。从本质上说,传统聚落的环境品质得到延续和提升的保护意义所在,就是要求将干扰引起的变异控制在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之内。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造成“过度干扰”和“极端变异” ,那么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就会使这些传统聚落逐渐失去自身特色。4.2.1 自然环境系统的干扰。自然环境系统

10、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前两者受旅游的干扰较小,后者诸如植被、水体等自然环境所受干扰较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污染环境,但在现实中,许多旅游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失调。小部分游客攀爬古树、乱扔垃圾,绿色环境常常被白色垃圾所污染。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许多传统聚落傍水而建,旅游发展后,有些为游客服务的行业经营者随便排放污水、乱丢污物致使往日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更典型者,挖山填河,毁田砍树,目的是修建公路、停车场、观景台或新的人造景观。 徽州古村聚落是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传统聚落赖以生存的基石,山体植被、河流水系、田园风光等遭受破坏显然都与聚落

11、的可持续发展相悖。 4.2.2 人工环境系统的干扰。人工环境系统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等,它既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源。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往往承受最大的干扰。传统古村落中一些村落存在环境脏乱,建筑年久失修等问题。在旅游开发部门介入后,村落环境得以整治、建筑修复并建设相应公共设施等,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人工环境系统的完善和发展。但是,正是由于旅游开发部门没有很好的深入研究古村落相应的历史背景,传统模式,布局特征等,使得整治与修复工作存在许多破坏原有人工环境系统的现象。 另外,由于旅游业兴起并携带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古村落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

12、与外来强势文化的撞击,逐渐形成商业化模式的古村落模式,缺失了原有古村落的淳朴性、真实性。 4.3 两者之间关系。虽然旅游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是利弊共存,且旅游业的发展又具有阶段性,但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很多因时间的流逝而处于衰落边缘的徽州古村落是一个救命般的振兴发展的良机,所以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应不应该发展旅游业,而是如何扬长避短,扩大其积极的影响,并对其负面影响进行调控,以旅游业发展为背景进行古村落的保护。这不仅是研究旅游对古村落影响的根本出发点,而且这对于协调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5. 旅游业背景下徽州古村落可持续性发展 5.1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5.1.1 开发与保

13、护的相互联系。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 (2)合理科学的开发是保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合理的开发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 ,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旅游环境进行

14、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源搜集和整理。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 5.1.2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性。 (1)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的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环境的破坏为前提的,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的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而盲目的、掠夺性的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2)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

15、为的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破坏。 5.2 实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要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的建立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坚持做到“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 “规划先行”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并重” ,并大力提倡村民的参与,其意义是使整个村落参与到旅游业中,使当地居民了解旅游业,参与它的决策过程并从旅游业中得到好处,从而达到增强积极影响、减弱消极影响的目的。 6. 结语 保护古村落

16、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意在使古村落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正确处理发展关系,努力使徽州古村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延缓衰老、长久传世。古村落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优势项目,扩大宣传力度,在进行规划整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徽州古村落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发掘古村落这一特有的是历史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1吴晓勤等,皖南古村落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1. 3彭一刚,传统村村落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李凡,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 ,人文地理,2002.(17):5. 5张文,旅游影响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7中国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