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016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德师风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治学风气, 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 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同时, 师德师风建设同高校的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相互联系, 同师资队伍建设相互联系, 同学风建设相互联系, 属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和谐现象的归因分析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总体来说, 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转变了办学体制, 更新了办学观念, 拓宽了办学渠道, 增加了办

2、学经费, 优化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提高了, 知识视野开阔了, 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 乐于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 仍有少数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高校师德失范方面, 出现了与教师这个职业不和谐的音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职业道德是一个模糊概念, 教书有许多硬指标, 而育人是虚的东西, 全凭大家的良心, 过分强调没有多大意义。也有人认为, 自己的任务是上好课, 讲授自己课程内容设置的东西, 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工作是政工干部的事, 与己无关。还有个别教师认为

3、应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同教师的爱好区别开来,认为打麻将、玩牌、上网聊天是自己的个人生活, 没有必要因为从教而改变自己。2. 工作纪律性不强, 示范作用欠缺。少数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 纪律性较差, 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这其中以青年教师居多。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 忙于考硕考博, 个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考试送/ 感情分0、/ 礼物分0, 还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早退, 随意调课, 衣装不整, 接听电话等。3. 精力投入不够, 敬业意识淡薄。一些教师/ 身在曹营心在汉0, 视教学为副业, 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活动, 无心钻研业务, 备课不认真, 教案缺乏新意,

4、 有些甚至连教案也没有, 这其中有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虽然只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 但其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 正常秩序, 办学水平, 以及学生的公平竞争和身心健康成长, 同时还反映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导致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很多, 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_ 1.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我们说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应该说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是积极的, 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著的, 它容易诱发一些人的拜金主义

5、、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使这些人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是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的。部分教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 产生/ 一切向钱看0的想法, 不安心本职工作, 或下海经商, 或从事第二职业, 或心不在焉。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衡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的淡漠。2. 教育/ 生产0周期长的特性, 使得教师的劳动成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教育/ 生产0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测定教师劳动成果的长期性和复杂化, 教师的劳动成果和/ 效益0难于完全量化。学生的分数只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方面, 而且每位教师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极大, 难以与其他教师进

6、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更难以比较。因此就会有个别教师付出的辛苦远远超出回报, 久而久之, 心里产生不平衡, 使得劳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降低。3. 学术自由和责任界限不明导致只教书不育人。高校师生关系和中小学师生关系相比, 具有松散和私人化特点。学校对教师除教学与科研之外的责任规定非常含糊, 导致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教师职责, 误认为大学教师的职责只是讲好课, 其他与己无关, 课后很少与学生接触, 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甚至有少数教师不注意言行, 讲课随心所欲, 发牢骚, 讲怪话, 宣讲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观点。这种行为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因为教学关系是一种固有的不平

7、等关系, 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而且拥有权威。其观点有时被学生当作真理来接受, 因为学生阶段还不具备完整地、全面地、公正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名义渗透的偏见, 对于学校和学生的精神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4. 待遇不高。提高教师待遇是个老话题, 教师们已经喊了许多年。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不少高校近年来实行了岗位津贴制度,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的收入, 但与其他行业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教师所要负担的费用越来越多, 实际收入状况、住房条件、医疗保健等的不满意程度有所提高。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全面

8、实施, 对教师经济上压力将更大, 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 是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因素。5. 激励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奖罚不分明。激励就是教师在受到内外刺激的影响下, 产生兴奋状态, 并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的心理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智力心灵的开发者, 教师工作复杂繁重,只有不断激励、调动和强化, 才能将教师的智慧与热情,探索与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培养优质师资的保证, 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保证。现在有些高校缺乏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保障。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和谐社会, 需要和谐教育。在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以德治校, 以德求师, 以

9、德育人, 这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 以德治国0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必需, 通过以上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和谐因素的归因分析, 笔者认为,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更新观念。韩愈在5师说6中, 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责, 他说: / 师者, 所以传道、受( 授) 业、解惑也。0他认为, 为师的职责有三: 其一是传授以孔孟之道为主的政治伦理道德; 其二是讲授儒家经典, 即5诗6、5书6、5礼6、5乐6、5易6、5春秋6等所谓的/ 六艺经传0; 其三是解答学/ 道0、习/ 业0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这三者以传道为主旨, 以授业

10、为效果, 以解惑为手段。诚然,这一概括仍有其欠缺之处, 它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创造职责, 一是教师本身的创造性) ) ) 他们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开拓者; 二是作为教师对人才的创造精神与创造才能的培养, 现代教育思想指出了教师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如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事业, 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教师是社会传播精神文明, 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 它的职责是教人真、善、美, 使自然人成为高深的人、智慧的人, 使人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洗礼和

11、升华。因此, 教师应当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 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度等方面, 以_身作则, 对学生潜移默化, 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长期以来的/ 应试教育0, 习惯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传播, 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 只重视知识的累积而忽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影响学生潜能、个性特长发展, 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

12、、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得到全面发展, 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严峻课题。2. 建立长效机制, 丰富校园生活, 弘扬民族文化, 强化师德理念。高尚的师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以教师的职业感情为例, 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 要求他们一定热爱教师工作是不实际的。因为, 人们对一个事物从认识到了解到热爱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所以, 初为人师, 只能要求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实践, 教师本人才能在自身的教育中亲身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崇高感和幸福感。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 不仅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 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感召力、向心力和人格魅力, 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同时, 促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来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真正用心去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升华, 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追求。3. 强化管理, 严格考核, 强化激励机制。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 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6为我们勾画了一道道德规范教育的红线, 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学校要借助这个理性思维和师德教化的功能, 结合学校的工作特点,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教师行为。在实施师德规范

14、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教师的引导,调动教师接受规范的内在积极性,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 杜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考核其实质是激励。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作用。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育、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受同等待遇, 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将师德考核指标量化, 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 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力求做到

15、公平、公正。三是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奖优罚劣, 以促进师德师风整体水平的提高。4. 加强教师德性养成教育。高尚的师德需要培育,必须重视教师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所谓/ 养成0, 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要求, 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德性养成的根本原则是规范约束与严格自律共进, 其中严格自律是重中之重。德性养成首先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认真体会/ 三个代表0的重要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6、、人生观和道德观; 认真学习师德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 提高明辨道德善恶能力; 认真学习革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思想和事迹, 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 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其次, 在实践中注重德性的养成。只有在教育实践中, 才能检验到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是道德的, 哪些是不符合的, 是不道德的; 只有在教育实践中, 身体力行, 激浊扬清, 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只有在教育实践中, 才能使自我师德品质不断纯化、升华, 达到崭新的道德境界。再次, 坚持/ 慎独0。教育劳动的特点在劳动的方式、时空、创造性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自觉性, 要求教师在/ 隐0和/ 微0上自觉进行修养, 向师德的/ 慎独0境界攀登。总之, 敬业意识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 责任意识是师德的关键, 法律意识是师德的保证, 形象意识是师德的客观要求, 德性养成是师德的核心。当前, 我国广大人民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0的一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 又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职责, 只有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才能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