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0075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键入文字键入文字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 P6重力:地球表面的重力是指地面处所 受的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 力重力异常:根据重力与纬度关系所计算 出的各地重力值叫做正常重力值。由于各地 岩石种类与构造不一样,用重力仪测定的重 力值与正常重力值常不符合,这种偏差成为 重力异常。 P7磁偏角:地磁指午线与地理指午线间 有一夹角叫做磁偏角。磁偏角、磁倾角、磁场 强度称为地磁三要素。 P9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个主要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发现 有两处极明显的分界面,叫地震分界面。 第一地震分界面(又叫莫霍面),在平均深度3 3km处;第二地震面又叫古登堡面),在

2、地深2 898km处 P10、P40软流层:在大约70250km深度 的位置上有一个横波S波的低速层,科学家们 因此推测该物质的塑形程度较高,可能呈熔 融状,在动力作用下可以发生缓慢的流动, 并称之为软流层 P12地壳分为两层:硅铝层(上)和硅镁层 (下)。 地壳的物质不仅在垂直方向上有显著差异, 而且在水平方向上,陆地和海洋地区也有很 大的差异,即陆地上层有很厚的花岗岩质层 ,而海洋区则主要是玄武岩质层,在太平洋 底和某些内陆海底只有硅镁层而没有硅铝层 。因此,地壳又可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均衡原理:在某一定深度以上,上覆岩石 对地幔的压力处处相等,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地质学家称之为

3、“地壳均衡原理”。 注:海洋地块比大陆地块更坚硬 P13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 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 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P16地质作用形式:内动力地质作用(地 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外 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 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1、地壳上升(内)与剥蚀 作用(外);2、地壳下降(内)与沉积作用(外)3 、地壳长期稳定与准平原的形成 由此而 形成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P20矿物的物理学性质(矿物在受力后表 现的物理性质):硬度;解理和断口。 硬度等级,即摩氏硬度(110):“滑石方萤磷 ,长石黄刚金”(滑石

4、、石膏、方解石、萤石、 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P26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 剥蚀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 固结成岩阶段 P27/28:沉积岩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 粒结构、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构造1、层理构造:平行层理、 斜交层理、交错层理;2、层面构造:波痕、泥 裂、雨痕;3、结核;4、生物成因构造(化石) P40岩石圈:在软流圈之上的上地幔的坚 硬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P42板块划分、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 块、印度澳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驱动机制:地幔对流是引起板块运动的根本 原因。地幔内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岩石圈底部 ,然后

5、开始水平运动,而后冷却下沉到地幔 深处再加热上升,形成一个物质循环,这一 循环周而复始。有学者认为,地幔对流主要 发生在地幔上部。而也有学者持全地幔对流 的观点,认为地幔对流涉及整个地幔,其热 源来地球外核。地幔对流引起岩石圈裂解, 地慢热物质在洋中脊处上升。由于地幔的对 流运动,使得漂流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 向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岩石圈板 块被一直传送到地幔对流环下沉的海沟岛弧 处,进而沿海沟带俯冲下沉,又回到高温的 地幔层中消失。 P43“将今论古”的思想:以我们现在看到 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为依据,认识远古时的地 质现象和规律。 地层学三定律:叠覆定律、原始连续定律、原 始水平定律

6、 地层接触关系1、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形式 :(1)整合;(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形 成:a.地壳下降,接受沉积b.地壳隆起,接受 剥蚀c.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3)不整 合(又称角度不整合),形成:a.地壳下降,接 受沉积b.岩层褶皱隆起为山,遭受长期侵蚀c. 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2、有关岩浆岩的地层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和 沉积接触(在这里,岩浆岩的时代早于上覆岩层) P46产状(岩层层面的空间状态)三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水平构造 形成:沉积层的原始状态都是水平或者近于 水平的。经过地壳运动风化剥蚀后仍保持水 平状态的岩层。水平构造中下部岩层相对较 老,上部岩层相对较

7、新。水平构造的存在说 明这一地区自这一地层形成以来,未发生剧 烈的地壳运动,或者只经历简单的垂直升降 运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倾斜构造 形成:原来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地壳作用下, 发生倾斜,造成岩层层面与水平层面之间具 有一定的夹角。 、褶皱构造 形成:刚性的岩层在千百万年缓慢的水平挤 压的作用下,有原始的水平平展的形态变成 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 向斜:向下凹的弯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核 部地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出现渐新的地层) 背斜:向上拱起的弯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较新,两侧依次出现渐老的地 层) 褶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评价:1、褶皱核 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

8、用,产生许多裂隙 ,直接影响到岩石的完整性和强度。在石灰 岩地区还往往使溶岩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 置各种工程,必须注意存在岩层的坍塌、漏 水及涌水的问题。2、在褶皱翼部,如果开挖 变边坡的走向,倾向于岩层一致,且边坡坡 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 P48断裂:岩体在地壳运动的力的作用下 ,会发生变形。但是岩体承受变形的能力是 有限的,当变形超过岩石的变形极限(受力超 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的连续性完整性将会 遭到破坏,产生断裂。 分类:1、裂隙(节理)2、断层。断层可分为正 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地垒地堑、阶梯状 断层 活动断层:指晚第四纪和现在正在活动,未来 一定时期内仍可能

9、发生活动的断层。 第四章 P54风化作用:在气温变化,大气、水溶 液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使地壳表层的岩石 在原地遭受破坏和分解的作用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对岩石工程性质的影响:1、风化作 用破坏岩石中矿物质颗粒之间的联结;2、风 化作用能形成或加剧岩石的裂隙;3、风化作 用降低岩石裂隙面的粗糙度;4、风化作用分 解岩石原有矿物而产生次生黏土矿物。 P59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由风化岩石构成 的层 P63河流侵蚀作用类型: 下蚀作用(垂直侵蚀) 向源侵蚀:下蚀作用在深切河谷的同时,也使 河流向着源头方向的斜上方发展,成为向源 侵蚀 河流袭夺:有时一条河的向源侵蚀会将另一 条河

10、切断,将其上游的河水夺过来,这种现 象称为河流袭夺 侧蚀作用 横向环流成因:自然界的河流由于岩性、地形 、地质构造等条件的不同,总是或多或少有 些弯曲。即便是一个微笑弯曲的存在,河流 也会在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涌向凹岸,形 成单向(横向)环流。 作用:使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岸边不断遭到破 坏后退。 牛轭湖的形成:由于侧向侵蚀作用,河床凹岸 将不断后退,凸岸将不断前进,从而使河流 出现蛇曲现象,有的蛇曲被“截弯取直”而形 成牛轭湖。 P64心滩: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平水位 时高出河水面,洪水期被淹没。 P66河流阶地的形成:由于地壳运动的影 响,使河流侧向侵蚀和垂直侵蚀交替进行的 结果。如在地壳运

11、动相对稳定时期,由于河 流的侧向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并形成平缓 的滩地,枯水期这些滩地露出水面,洪水期 则被水淹没,这种滩地称为河漫滩。当地壳 上升时,基准面相对下降,河流下切,河漫滩 位置相对升高至洪水期也不再被水淹没时变 成为阶。上述作用反复交替进行,则老的河 漫滩位置将不断相对抬高,并有新的阶地和 河漫滩形成,故多次地壳运动将出现多级阶 地。 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又分为上迭、内 迭、嵌入阶地)、基座阶地(又称侵蚀堆积阶 地) P67岩溶:是水(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对可溶性岩石长期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 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的综合地质作用, 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总

12、 称。 与工程建设的关系:1、在修建水土建筑物时 ,岩溶造成的库水渗漏,轻则造成水资源或 水能损失,重则使水库不能蓄水而失效。2、 在岩溶区施工地下洞室时,经常会遇到涌水 或洞穴坍塌问题,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有 时甚至需改变路线方案。3、岩溶区易发生地 面塌陷、干旱与洪涝、土壤贫瘠和石漠化等 环境地质问题。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有溶蚀能 力的水、岩石的透水性、流动的水 P69岩溶地下地貌:地下暗河、溶蚀谷、 天生桥、石钟乳石笋、石柱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特殊洪流,是由大量 的泥沙、碎块石等固体物质和水混合成的黏 性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或溪谷快速 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形成条

13、件: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的水源 和陡峻的地形 防治:1、形成区防治应以水土保持生态措施 为主。2、流通区防治以拦渣坝为主。3、沉积 区防治以排导工程为主。 P72地震:是弹性波在地壳岩石中传播所 引起的快速颤动。它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 特殊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震源:地震时,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区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 程度 P75成因类型:1、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 引起的地震2、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 地震3、陷落地震,可溶岩石被地下水溶蚀后 所形成的地下溶洞,经过不断扩大,上覆岩 石托然陷落所引起的

14、地震4、诱发地震,由于 某种人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引起的地震 P78岩石中的空隙分类:松散沉积物颗粒 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非可溶岩中的空隙称 为裂隙;可溶岩产生的空隙小者称为溶隙,大 者称为溶洞。 P81地下水的硬度可分为总硬度、暂时硬 度和永久硬度。总硬度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 度之和。 水种类划分:极软水、软水、微软水、硬水、极 硬水 P84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问题:1、潜 水的流向2、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3 、潜水的埋藏深度4、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 系 5、利用等水位线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 沟 承压水:是充满在两个稳定不透水层或弱透 水层间的含水层中承受水压力的地下水。 济南泉水

15、成因:由于岩层倾向与地势倾斜一 致及岩溶裂隙发育使济南南部锦绣川以北的 广大山区的地下水从东南、南、西南三个方 向汇聚泉群,与此同时,北部不透水的庞大 的岩浆岩体似大坝阻挡了地下水的去路,成 为一个承压斜地,从而形成了济南泉水。 P89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一般包括饮用水 的水质评价锅炉用水及其他工业用水的水质 评价,水的侵蚀性评价,灌溉用水的水质评 价等。 生活饮用水评价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物理( 感官性状)、化学(一般化学、有害有毒物质 及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细菌)等方面指标。 灌溉用水的水质评价主要考虑水温、矿化度 和水中溶盐成分。 P92地下水对混凝土侵蚀性的表现形式: 1、分解性侵蚀,可分

16、为一般酸性侵蚀和碳酸 侵蚀两类 结晶性侵蚀3。结晶、分解复合性侵蚀 第六章 P95基本规律:达西定律、非线性渗透定 律、地下水向均质含水层稳定运动、地下水 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达西定律表达式:Q=KF=KFI 式中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 F过水断面(相当于砂柱横断面)H水头损失(H=H1H2)L渗透途径I水力坡度(相当于) K渗透系数 P100下降漏斗:从井中抽水,井周围含水 层中的水就会向井内流动,水井中水位和井周围处的水位必将下降。通常是水井中水位 下降较大,离井越远水位下降越小,形成漏 斗状的下降区,称为下降漏斗。 P103完整井公式、计算Q=1.364Kh12 h02lgr1r0Q=1.364Kh22 h12lgr2r1P138边坡变性破坏类型:1、边坡变形a. 松弛张裂b.蠕动2、边坡波坏a.崩塌b.滑坡 滑坡形成的三个条件:1、有效临空面2、易滑 坡地层3、软弱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