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60019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电子健康( e H e a l t h ) 2 0 0 5 研讨会文集电子健康:人口、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平台萧绍博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医学电子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司司长,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与研究部科技咨询团成员( 1 9 9 8 - 2 0 0 3 )2 0 0 5 9 2 5 北京 摘要本文回顾了人类健康观的发展史,分析了几十年来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滞后的技术原因,介绍了关于信息产业发展三个阶段的观点和国际上关于电子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战略框架。作者认为,电子健康( e H e a l t

2、 h ) 是电子信息技术全面渗入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人口与健康事业的必然产物,是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差距产生的医疗、疾病控制和健康服务及其管理问题的强大技术手段:也是开发利用人口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全面控制重大疾病、普遍增进人类自身整体健康、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依靠人类的自觉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强大技术平台;是发展健康相关科学与技术,在信息时代形成健康相关知识产生、传播、利用和管理的完整而高效链条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支撑体系。作者提出,利用电子健康技术平台提高综合科技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件事,即建立国家健康创新体系、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形成全社会质

3、量保证体系。这些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大力推进电子健康有利于新型的健康相关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在医疗装备数字化、医学服务信息化基础上实现的电子健康系统,将促进个体群体一个体和群体一个体一群体模式相结合的新型知识与技术创新链的形成。由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数据挖掘和设计的群体研究发现典型个案和个体差异,进而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可以产生新的观点、理论和适合这类个体( 亚群体,s u b g r o u p ) 的新技术、新方法,为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同时也可引导新一代产品开发。这样,基层医务工作者就可能成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积极力量,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参与者。我国庞大

4、的人口基数、多民族的构成和许多地方尚存的封闭家系和有特点的人群,使得潜在的科研资源相对丰富。建立电子健康系统有利于开发人口生物资源。因此,及时构建面向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域和跨所有制北京电子健康( e H e a l t h ) 2 0 0 5 研讨会文集的电子健康服务与管理系统,将是中国根据国情、国力、特色提高科技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必要而可行,应当及早部署。作者特别分析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面对的人口战略性问题,认为建设人口决策支持系统必须与电子健康等人口相关信息服务平台结合,强调,我国推进电子健康的紧迫性在于迅速建立符合市场

5、经济、法治政府和信息时代要求的人口与健康管理平台,通过电子信息化手段,在提供个性化全程健康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从生到死的全程数据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可靠的国家人口与健康动态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全程管理于全程服务之中。从政府管理角度,就是通过优质的面向全人口的全程的健康服务,实现人口数量、质量( 包括健康) 、结构( 包括性别比) 的高效动态监测与综合调控。作者认为,发展电子健康是一个空前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牵涉到人们的观念、知识、能力,必须动员人口与健康自身及相关的许多部门和学科( 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法律政策、财政金融、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的力量,着重对体

6、系建设、体制改革、技术和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和监管等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研究和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风险和成本效益评估、战略设计,努力用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技术去化解矛盾,整合共享资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为此,要特别注意推动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的紧密合作,促进微电子与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与经济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实际服务和管理需求的有机结合,以需求导向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剞新。简言之,就是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互动,工程技术与医学及健康服务的结合。作者提出,发展电子健康体系应当根据以人为本、充分保证服务接受者、提供者双方权利、努力增进全

7、民健康和的原则,以业务流程优化和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有限共享为主线,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动员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和人口与健康所有相关政府郝门、机构和人员,投入必要的财力和物力,创造多种资源共享的模式,采取双向推动( 从疾病控制到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与管理、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从医院到社区、家庭,从卫生系统到计生系统和相反方向) 、多点启动、多种模式,由点到面,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展开,逐步提高,争取三五年初见成效,解决技术关键、运行模式问题,十至十五年大见成效,完成推广普及任务,覆盖全国大多数地区和人日。本文着重介绍了瑞典案例,认为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孱家在医疗与健康的服务、保障和管理

8、方露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榜样,实现了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均衡发展,在全面构建电子健康体系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是我国发展电子健康的不可忘记的国际伙伴。作者还提出,香港在发展电子健康方谣已经取得了国际承认的成就,领先于内地。可以通过建立香港与内地的伙伴关系和合作项目共同推进电子健康,这也将是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社北京电子健康( e H e a l t h ) 2 0 0 5 研讨会文集会共同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有利于我们系统研究学习借鉴欧美经验,结合国情引进模式、技术、资金。一、什麽是健康:历史与现状。公元前1 5 世纪左右许癸厄亚的哲学讨论了医学的性质和作用,确信健康应包括躯体和精神两部分,可称之

9、为现代整体医学观的思想发端。公元前5 世纪希波拉底医生的誓言一帮助病人,不虐待和伤害病人,维护病人一医生的神圣关系,在现代医学界尽人皆知,他主张依靠理性和系统的方法治病,认为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不能彼此独立存在,其影响深远。但是在中世纪,教会掌控了精神和社会领域,医学只能专注个体的躯体疾患,希波拉底的整体治疗原则被迫中断。文艺复兴之后,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迅速发展。1 8 0 0 年后。生物医学大发展针对特定致病因子的疫苗、药物技术陆续成功并广泛应用,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重病轻人,重技术轻综合治疗,重生物医学轻社会医学的倾向也目趋严重,医生在普通

10、人眼里成了机械的人体修理匠。2 0 世纪中叶,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为契机,又开始了向整体健康学的转变( 参见健康社会学,孙牧虹等1 9 9 0 年译F r e d r i cD W o l i n s k y :T h eS o c i o l o g yo fH e a l t h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版) 。这个转变涉及到各个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建设,人才与队伍建设,机构发展与体制改革,技术发展与产业支撑平台,涉及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机制、体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切还只能算刚刚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提出整体健康观的定义,认为健康不等于没有病,是躯体、精神

11、心理和对社会环境适应的良好状态。这是整体的三位健康观。半个世纪后,1 9 9 4 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 I c P D ) 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生殖健康的定义,这个定义在重申三维健康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性与生殖健康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生殖健康权就是安全、健康、满意地度过育龄期的权利,包括做夫妻和做父母的权利。当然也包含了男女两性平等的健康观权。按照这样的理论框架,健康是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全过程,绝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含了社会及家庭角色的形成与发展,当然也应包括老年健康和临终关怀。同时,医疗与健康事业还要放到整个入口与健康的大框架内去研究,其发展也离不

12、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祖国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瑰宝之一,其理论框架是符合现代健康观的。按照中医理论,健康是人体自身的自然均衡状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状态。疾病是由失调引起,治病就是恢复平衡的过程。中医理论认为治病必须因人而异,必须从整体出发,不能只针对某一致病因予处方,这完全符合目前医学界普遍承认的以人为本、个性化治疗的理想。但目前中医药理论体系还很难真正纳入现代( 生物) 医学、药学的理论框架。中西医的融合只有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开始,也就是信息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健康领域大规模应用,产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和健康信息学之后,才有可能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北京电子健

13、康( e H e a l t h ) 2 0 0 5 研讨会文集实现巾两医结合。换言之,电子健康平台的建立,将使得t 西医结合和未来融合真正可以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之上。目前,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实践第一、治病救人第一的原则,努力促进中西医取长补短,让百姓受益,并根据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逐步推进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结合与融合。这些自然也对个体的健康保健咨询指导和群体健康促进很有意义。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形往往是围着疾病转:没病怕( 怕得病) ,有病愁( 愁治不好) ,过度查、片面治,不愿意不相信不懂循症医学( e v i d e n c e - b a s e dm e d i c i n

14、 e ) :在看病时往往跟着机器跑:有什麽设备查什麽指标,不重视主诉,不懂得跨学科综合分析,系统指导。许多医务工作者不懂得药政械政管理原则。医患双方都有跟着经济跑的现象:什麽贵信什麽,什麽贵买什麽,什麽贵做什麽。在老百姓眼里,一些医生成了卖药的,跟着公司广告跑;盲目“跟国际接轨”,缺乏自己的思路。信息失真,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成了很多不良现象的根源。在2 0 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农村原有的赤脚医生体系基本消亡,农民得不起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 0 0 3 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家开始着手重新建立合作医疗体系。要在2 0 1 0 年使广大农村居民人人享有

15、基本医疗保险。但农村医疗技术医疗技术力量薄弱问题不是仅靠增加投入能够解决的,要有技术解决方案,要有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基层全科医护队伍与高层专科医疗队伍的结合,医疗体制改革、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建设,都需要新的技术平台。城市的状况也堪忧。据卫生部租金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医疗调查,全国平均住院费高达7 6 0 6 元,高于中等发达地区许多城市的居民人均年收入。3 6 的人生了病不去医院,自行吃药,1 3 的人完全不治疗。民间谓之耵小病抗,大病倾家荡产”。与此同时,一些医院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盲目开大处方,采用不一定必要的昂贵诊疗方案,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9 7北京电子健康( e H e a l t h )

16、 2 0 0 5 研讨会文集a IQ I I6 I I 。徭荣 j 黛扣,l最新思考:老百姓的角度看,健康是个人生存的权利,是享受服务与保障的权利状态,是指个人和家人躯体精神的完好状态能力,包括个人和家人对社会( 心理) 和自然( 生理) 环境的适应与耐受能力,自我保护保健的能力人口健康又是环境,是正常生活、生产、投资的环境。例如A I D S ,S A R S ,禽流感,是人人关心的国家大事。最新思考:从医务人员角度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健康是目标,要保证人( 个体) 躯体精神处于完好状态,必须有适当的体系、体制、资源和技术保障;健康是服务,通过服务满足公民享受个性化服务与健康保障的权利;健康是管理,包括对疾病和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的控制和对医疗保健系统的管理,对每个服务对象的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耐受能力,自我保护保健的能力;健康是过程,永无止境:在部队,健康还是战斗力是各级领导关心的大事不只是没有病爿i 只是医务人员的责任还是思想道德教育,后勤保障,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