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9933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2010 年 09 月 20 日 14:10烈日炙烤大地,房屋拆迁废料四处散落,推土机在大片开阔地里左右扫荡。 四川省西充县多扶镇,一个普通的西部小镇,居民们很难想到会有园区建在镇里,之 前连县城都没有工业园。现在,西充县政府告诉大家,多扶食品工业园建成后,到 2015 年 可实现产值 200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60 亿元、利税 20 亿元,解决 1 万人就业。附近居 民们摇着蒲扇,围观着工地,畅谈着可能因工业园区建设而改变的生活。 这是现在中国中西部常见的景象。各类工业园区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政府的宣 传中,人们或多或少地

2、感觉到,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转移”已经启动,工厂将填满那些正 在建设的园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外出打工挣的钱,用到附近县城乡镇买房。如果在家就 能打工,他们就不再去沿海了。地方政府有着勃勃雄心,希望借产业转移之机,完成城市角色的重塑。这完全有经验 可循。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发生了三次以上大规模跨国、跨区域产业转移,几 乎每次都必然推动承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力,推动承接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实力 的提升,催生一批中心城市和工业带,成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迅速崛起的助推器。不过,在四川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另一番景象却正为政府的产业转移热忱 发出警报。农民们开始找政府理论,因为他们当初被

3、急征的土地闲置了。这个主要依托产 业转移、规划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工业园,如今多块企业用地荒废。经历今夏持续交替的 酷暑和暴雨,饱食阳光雨露的野草,正肆无忌惮地疯长。在本刊记者采访中,包括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承接地的多位官员均坦言,推动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仍有很大难度。产业转出地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在行政干预下迅速发酵, 而转移产业总量仍然相对稀缺,这令承接地之间的厮杀加剧。在缺乏整体有序、合理规划 的产业转移指导方略下,如饿虎扑食的中西部地方政府,不惜出手各种优惠政策,精明的 商人渔利其间,重污染的化工厂占据了一半以上中国人饮用水的源头。为迎接产业转移,原有地域经济形态被打破,并引发资源分配、

4、区域分工、城市定位、 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各转入地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诸多 利益亦纷争不断。产业转移这幅巨图,能否在政府执笔下绘就,尚无答案。撬动撬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行业企业及配套 项目落户的链状转移模式最受推崇细雨洒落长空,装在火车集装箱的电脑,整装待发。5 月 19 日,重庆制造的首批电子 产品专列,首次通过重庆铁路集装箱枢纽站,开往深圳盐田港,再由海船转运至欧洲。这 标志着重庆铁海联运华南通道全面打开。而制造这批电脑的,正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 业富士康集团。富士康集团项目落户重庆可谓一路加速。20

5、09 年 8 月 4 日签约,在 50 天后,富士康 (重庆)产业基地就开工建设,创下重大项目自签约到开工用时最短记录。在经过八个月 调试运行后,2010 年 5 月 19 日,富士康(重庆)产品外销基地正式投产出货,运往欧洲。以垂直整合能力著称的富士康,还为重庆带来了 50 多家供应商,仅 5 月 19 日当天, 就有 30 多家富士康供应商与重庆市政府签约,包括全球最大笔记本电池企业新普公司。整 个产业链为之撬动。昆山宏达兴工业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富士康集团的一家供应商,该公司 50以上的业务 来自富士康集团。总经理申国顺告诉本刊记者,2004 年和 2006 年间,追随富士康集团的 脚步,这

6、家公司先后在深圳宝安和山东烟台设了厂区。他说,如果跟着富士康获得的订单 可靠,那么公司将会随其“再下一城”。这是时下西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故事。卖力推动产业西进的各地政府,最为推 崇的,正是通过引进一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 量相关行业企业及配套项目落户的链状转移模式。这种模式在一些重要的中西部城市更是势如雨后春笋。其中又包括已有基础的链状转 移和空降式的链状转移。前者诸如各地摩托车企业转向重庆,因为重庆摩托车产业本已比较发达,产业链基本 齐全。再如湖北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则因当地有中国最大的精细磷酸盐生产企业和全球 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湖北兴发化工集

7、团,以此吸引相关产业。后者则如富士康等电子企业的落户。2010 年 1 月 26 日,惠普中国第二座综合性电脑 生产基地在重庆投产,惠普就召集了 20 多家产值规模在百亿元左右的配套厂商,到重庆考 察投资,目前大多已落子重庆。仅仅一个月后,2010 年 2 月 26 日,全球最大服务器制造 商英业达中国第二生产基地在重庆开建,该公司在当天也携 70 余家核心供应商而来, 给重庆牵线搭桥。湖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此类情况不胜枚举。在 2010 年湖 北省就突然冒出了两个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即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和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 这跟转移企业的到来密不可分,反过来,集群吸引

8、亦促进了产业转移。数据也的确令人鼓舞。以湖北省为例,2009 年该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 2332 个, 实际到位资金达到 1120 亿元,吸收转移产业态势整体趋好。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今年 4 月 向台湾企业推荐湖北时便充满自信地表示,现在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大趋势愈加明显。为抓住机遇,早在 2008 年,湖北省政府就曾委托包括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内的多家 机构,调研产业转移情况。同年末,调研成果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 遇研究报告出炉。该报告称,转移的策源地,将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环 渤海等外向型经济活跃圈层。到 2010 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四省市需要转出

9、的 产业产值,将增长至 1.4 万亿元左右的规模。报告乐观地指出,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尚处于启动阶段,下一步将进入 产业转移规模化阶段,产业转移将日益加速。“趋势趋势”未成未成“现实现实”直到 2009 年,一向被认为“油电煤运”成本更低的内陆,在加工贸易上的地位仍是微不 足道,被广泛提及的“西部优势”也往往并不完全真实然而,在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看来,产业转移从“明显趋势”到真正成 为现实的距离,并不如承接地政府所想的那么近:“在前两年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人工成本、 土地费用、环保成本上升,当时就预计会有大规模的转移,金融危机时有人说感觉趋势更 明显了,但现在看来,我不认为

10、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实际上,中西部内陆省份迫切盼望的“产业转移”中,沿海加工贸易向内陆的梯度转移 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提法在过去 20 年内并不新鲜。但至 2009 年底,中国加工贸易达 到 1.1 万亿美元(约合 7 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占到整体进出口贸易规模一半,沿海的 珠三角、长三角早已成为“世界工厂”,一向被认为“油电煤运”成本更低的内陆,在加工贸 易上的地位仍是微不足道。在企业层面,被广泛提及的“西部优势”也往往并不完全真实。苏州维鲸电子绝缘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维鲸电子)业务经理孙明正就觉得,到西部投 资用到劳动力上的成本,最终并没有下降。在他离开苏州时,当地月基本

11、工资标准已经超过了 1000 元,而重庆璧山县才 560 元,最初他们觉得人力成本可少两成左右。事实是, “璧山县的工人对工资绝对值要求很高,通常为 1400 元,他们甚至希望社保不用买了,直 接发给他们。”孙明正说,但这怎么可能?要达到他们的预期,就只有两班倒多加班才行, 而在当地招聘的绝大多数工人,目前的劳动效率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农民工的跳槽比预想要严重,也加重了成本负担。在长三角的时候,该公司给农民工 保证有宿舍居住,很少有人跳槽到其他公司。但到了农民工家乡,“现在我们在重庆修宿舍, 还得装上空调,让他们住得舒舒服服的,请他们别跳槽,因为工厂需要熟练工呀。”孙明正 表示,农民工频繁跳槽,

12、导致培训成本增加和生产效率提高不起来。重庆市綦江县原政协副主席、重庆川江针纺公司董事长冯秀乾说,如果加上诸如养老 保险等待遇,农民工在西部地区的待遇,跟在东部地区的待遇在进一步缩小。反过来,缩 小的待遇促进了农民工回流趋势,则在逼迫着企业西进:“农民工都回流了,企业在沿海, 真能正常生产?”对农民工而言,是选择被拴在沿海的工厂里劳动、生活,甚至很少与外界接触?还是 回到户籍地过着“离土不离乡,天天见婆娘,娃儿有人带,土地不撂荒”的生活?冯秀乾说, 如果西部地区的工资提高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很多农民就不愿外出。在重庆市开县,本刊记者就遇到了此类情况。当地农民王楚元带着一帮邻里亲朋,在 广州服装

13、纺织企业打工多年,2008 年准备集体离开。打工的公司多次挽留他们,最后没有 办法,只好跟部分农民工合伙到重庆开办开县盈进毛纺有限公司,用的还是之前那些农民 工。不过,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劳动力问题能够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甚至 不是个体企业西进的主要理由。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 抽样调查数据,转移到湖北的企业,69.2的迁移企业因想降低成本、46.2的要拓展内地 市场、30.8的想利用当地资源、17的因可来此申请发展用地,只有 12的企业因为当 地工资低。另外,转移企业更多看重的还是经营成本和土地价格。30的被访者认为可降低经营 成本,25的被访者认为土地价格

14、低,均高于 12的被访者选择人员工资低。但在现实中,即使链状转移模式被广为推崇,也仍不能有效降低因产业配套不善带来 的经营成本高企。有家广东转向湖北的企业,转入的一年时间里,向当地政府反映了 80 多个问题,其中 60 多个涉及产业配套,最小的甚至涉及螺丝钉,称其采购也需到外地才行。而作为纺织大 市,武汉有 2000 多家纺织服装企业,2009 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达到 89.36 亿元,产业集 群特点突出。尽管如此,每年武汉市的服装企业仍有近 20 亿元面辅料需要远赴浙江采购。企业即使大如富士康,也未必能承载起整个产业链转移之重。目前,落户重庆的笔记 本电脑配套商总量已达 80 家,但多为一

15、级配套商。维鲸电子的孙明正表示,富士康重要的 下游客户已随迁来渝,但上游供应商只是在渝设立了服务点,对市场尚处观望。湖北省一家商会的秘书长向本刊记者表示,产业链如同食物链,越是下游的企业,生 存环境越是恶劣。下游小企业对成本特别敏感,如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实际的帮助, 很多小企业都生存不下去。就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看,化学纤维、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行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原 材料及半成品性质,这几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初步衡量一 个地方的产业配套能力。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数据, 在 2007 年,湖北省这一比例为 4.16,江西省为 2.24,湖北为

16、 2.06,山西为 0.28, 而广东省为 4.46,数据基本呈越往西部数据越低的情况,这实际上也表明了,越往西部 产业配套能力越弱。金融服务业的配套支持也显不足。重庆开县盈进毛纺有限公司在落户开县后,一度运 行困难,公司负责人曾在 2009 年初多次找到开县政府主要领导,请求贷款支持。尽管县府 也曾多次协调银行,但是贷款始终难落实,企业一度面临倒闭。湖北省产业转移发展促进会筹备组成员张明进说,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要关闭 原来在沿海的工厂,有关闭成本,搬来承接地,则有建设成本。对小企业而言,这样的成 本可能不堪重负,如果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他们将很难承受。这就是造汽车的转来了, 造车厢的跟着来了,然而就是造螺丝钉的却没有来的原因。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表示,目前湖北正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允许转移 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以保障转移企业的融资需 要。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则不将眼下龙头企业西进,带动部分产业集 群兴起,视同为“产业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