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9639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1,M2 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txt52 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 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 有。 M1,M2 增速与股市走势 转帖 2008-10-28 01:04:24股票市场的潮起潮落主要是资金流动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 (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 ,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 渐减少(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负) ,则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 市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又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分析银行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进入股市的 资金流动情况。笔者根

2、据自己的观察,总结了一些通过分析金融统计数据来判断股市行情的 经验和方法。M1、M2 的数据变化有很多玄机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 M1 比 M2 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 5 个点时,股市就会 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 M1 高 M25 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 来。例如,1994 年和 1995 年,M1 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 M1 和 M2 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 年和 1995 年 M2 比 M1 分别快 7.7 个百分点和 12.8 个百分点。为 1996 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 了必要的条件。在 1999 年 519 行情之前,M1 和 M2 同样出现了这样

3、的背离走势,最大差 距达到 6 个百分点。本轮行情是 2005 年底开始启动的,笔者当时曾经撰文指出M1、M2 的异动透露牛市曙 光 。从 2006 年 1 月初央行公布的 2005 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 M1 和 M2 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到 2005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 29.88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 2.94 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 10.73 万 亿元,同比增长 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 1.8 个百分点。笔者当时指出:“这二者之间的差 异隐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

4、走势以及分析金融市场的趋势 (包括股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为什么 M1 比 M2 低时会产生新牛市从统计内容看,M2 和 M1 的差异主要是 M1 不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 和 M1 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例如:2005 年的企 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 33099.9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0.41%,在各项银行 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 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 143278.2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 加 1

5、6257.64 亿元人民币,占新增的储蓄存款的 68.5%,该比例比 2004 年增加了 8 个百分点。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 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 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第二种可能是,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 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从历史经验看,1996 年1997 年行情和 2001 年前后的 M1 增长速度超过 M2 是属于第一 种情况,而 2005 年以来出现的 M1 增长速度超过 M2 的现象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但从国

6、外的经验看,股市与实体经济(尤其和房地产市场)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房 地产市场繁荣,股市上涨。从理论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市场是比较有效 率的,股市反映了实际经济的波动。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方向 是相反的,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中国的股票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一 直比较小,股市流通市值占 GDP 的比重在 2005 年之前只有 10%左右,因此,股市与经济的 相关性不大;二是中国的股市一直是新兴市场,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总之,我国的股 市与实体经济是脱节的。因此,股市是否上涨取决于资金的意愿,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好坏 (这样的情况在 200

7、7 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重大转变) 。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 为 M1 增长速度不断增加。但经验数据表明,当 M1 超过 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 (最长的是 2001 年上半年,持续了 5 个月) 。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 资金的动力耗尽了。存款下降可能是行情见顶信号2000 年至 2006 年的 6 年里(1999 年之前缺乏统计数据) ,按照月份计算,存款减少的 只有 4 个月,第一次出现是 2000 年的 7 月份,当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 288 亿元, 主要是企业存款变动引起的,企业存款减少 500

8、亿元。第二次是 2000 年 10 月份,当月存款 总额减少 98 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 538 亿元;第三次是 2001 年 5 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 月减少了 509 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了 646 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减少 225 亿元;第四次 是 2001 年 7 月份,各项存款总额减少了 1490 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上月减少了 2087 亿元。从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 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 2000 年 7 月超越 2000 点的,同样,2001 年 6 月份创造了 2245 点的“新”历

9、史纪录。第二,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 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 2 个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 隔 1 个月。第三个规律是,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 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 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在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 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笔者认为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 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 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日前,

10、人民银行公布了 10 月份的金融数据,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 4498 亿元,同比多降 6020 亿元(去年同期增加 1523 亿元) 。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 5062 亿元,同比 多降 5052 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下降 1947 亿元,同比多降 1436 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093 亿元,同比少增 22 亿元。今年 4 月份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 6 次减少,分别是 4、5、7、8、9、10 月份,其 中 4 月减少 1674 亿元,5 月减少 2859 亿元,变化比较大,而 7、8、9 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 小,分别只有 82 亿元、384 亿元和 100 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

11、10 月份,人民币存款当月下 降 4498 亿元。按照上述分析推理,4、5 月份应该是边际增量资金出现了一个峰值,应该是 行情见顶的信号,事实上 5 月 30 号之后,股市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但问题的复杂性 在于,530 之后,股市不仅没有出现持续的下跌,而且创出了新高,如何解释 530 之后 的 7、8、9 三个月存款依然出现减少,说明储蓄资金还是大量地向股票市场流动,但和 4、5 月份相比并没有出现边际上的增量资金,这说明大部分股票价格无法创新高,但少数 大盘指标股却大幅度上涨使指数不断创新高,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应该和预期中的股指期货 有关。但不管情况如何特殊,10 月份的巨量存款减少

12、可能意味着行情将难以再创新高(储 蓄资金是有限的,强弩之末) 。除非银行存款有更大规模的减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 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一年内几乎为零。货币与股市(2009-06-07 17:53:15)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说:无论何时何地,物价都是货币现象。如果将该结论套用在 我国股票市场上,也是十分合适的,在已经过去的 20 年里,我国股票市场不一定准确反映 宏观经济的增长状况,即我国股市不一定是经济的“晴雨表” ,但股市却准确的反映着货币 供应情况,股市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温度计” 。观察 20 年来股市的潮起潮落,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规律”是:每当 M2 比 M1 大 5 个

13、百分点以上时,股票指数即开始走入牛市,而当它们的差逐渐缩小,股市就开始见顶,尤其 当 M1 达到 22%左右高度时,股票指数就开始下跌。股市周期与货币供应量的周期变动吻合 得相当好。例如: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周期始于 1992 年,1995 年之后经济开始步入调整。在此过 程中,M1 和 M2 的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收窄,而后又扩大。1992 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是 6 个百 分点,1993 年收窄为 1 个百分点,1994 年和 1995 年,M1 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 M1 和 M2 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 年和 1995 年 M2 比 M1 分别快 7.7 个百分点和 12.8 个百

14、分点。随后 是 1996 年之后的大牛市,股票指数连续 2 年上涨,上海综合指数从 1996 年初的 500 点左右 上涨 1997 年 5 月份的 1300 多点,涨幅近 2 倍。分析中国的股票指数,不能不提 5?19 行情。在 1999 年 5?19 行情之前,M1 和 M2 同样出现 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 6 个百分点。5?19 行情之所以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市 场津津乐道,其重要原因是很多股票在很短的时间里(只有 2 个多月时间)涨幅巨大,当时 炒作的主题是网络、科技,网络科技给投资者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和网络科技沾边的股票 都涨幅巨大,少则数倍,多则十余倍。笔者发现这个“规

15、律”是在 2005 年底。在 2006 年 1 月 16 日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了题 为金融统计数据表明实体经济正在降温 ,两天后,2006 年 1 月 18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召开“股权分置改革理论研讨会” ,尚福林主席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对股市的未来 走势表达了乐观的预期,其依据正是笔者在两天前发表的文章观点,即 M2 的增长速度比 M1 高出 6 个百分点,意味着当前金融体系资金充裕,股市应该看涨。笔者不清楚尚主席是否参 考了笔者的观点,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已经有人关注到该观点。2006 年 2 月 8 日,笔者 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M1、M2 隐含玄机的文章,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16、 并预言: 2005 年金融统计数据却显露了股市上涨的曙光,它意味着股票投资的好时光开始来临。有意思的是,根据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变化,不仅可以预测股指的低点,而且可以预测其高点。 当 M1 增长速度超过 22%以后,股指一般会步入熊市。2007 年 12 月 11 日,笔者在中国证 券报发表题为从金融统计数据看股市的牛熊交替规律的文章,并得出结论:假如上述 经验还有效的话,那么当前的股市行情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 M1 已经在 20%至上持续 了数月时间,估计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 月份银行 存款减少的 4498 亿元和上海综合指数的 6124 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正是基于自己对股市的一系列研究,我在 2005 年底开始重返股票市 场(笔者是 2002 年开始第一次离开股票市场的) ,捕获了一次大牛市,同样的原因使我在 2007 年中第二次从股票市场退出,避免了 2008 年残酷的大熊市。月 18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召开“股权分置改革理论研讨会” ,尚福林主席在会上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