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9474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杨国愉 戴琴 冯正直 宋新涛,王立菲,汪涛,张夔(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摘要】 通过对参与“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军人开展心理干预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救援军人“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时机、四项原则、五种反应、六种方法”的整合心理干预模式。达成一个目标:减轻救援军人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注重两个结合:团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心理干预与生理干预相结合;抓住三个时机:进入灾区抗灾前,灾区执行任务中,返回部队后;把握四项原则:立足发展、共情适度、方法综合、保护隐私;认识五种反

2、应:恐惧感、悲伤感、无助感、内疚感和耗竭感;掌握六种方法:积极接纳、无言倾听、易位思考、合理宣泄、放松练习、团队支持。【关键词】 救援军人;灾难;地震;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心理健康。人类社会天灾人祸从来没有间断过。近年来,我国经历了 1998 年特大洪灾、2003 年“非典”大流行、2008 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 “5.12”汶川大地震等。在历次救灾中,作为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军队均参加到救灾和处理突发事件中。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灾害。其震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大实属罕见。地震后,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各级各类救援人员

3、纷纷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救援部队是整个救灾行动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对抢救生命、清理废墟、灾区重建,以及稳定民心等都起到重要的支柱作用。但广大救援军人在抗震救灾的同时,自己也承受着很大的身心压力,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军人是最早暴露于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 他们直接面对惨烈的灾难场面,心理受到强烈的直接创伤刺激,心理压力较大;而且灾区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后勤补给难度大, 救援军人工作强度大、缺乏休息,极易疲乏;有的救援 军人同时还是灾民,部分救援军人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单纯、经验缺乏,容易产生各种应激性心理问题,甚至会 陷入心理危机状态,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十分重要1。文

4、献回顾发现,既往对救援军人的心理干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参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一线军人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和走访等方式了解救援部队的心理状况,进行多种形式的个别和团体的心理干预,初步探讨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Belkin 等2曾提出 3 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 、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适用于危机早期的

5、干预。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干预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思维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部分,从而获得对自己生活危机的控制。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危机的产生与内部的(心理的)和外部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的方法,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根据以上理论,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有三种倾向3:分阶段干预,即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

6、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与策略;特异性干预,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整合干预,即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精品文档在对救援军人的心理干预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救援军人“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时机、四项原则、五种反应、六种方法 ”的整合心理干预模式。一一、达达成成一一个个目目标标所谓“一”就是救援部队的心理干预要达到一个目标:减轻救援军人的急性应激反应,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 ,保障救援军人的心身健康 。任何心理干预,必须首先确立干预目标,这是心理干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地震

7、发生后,救援军人往往是第一时间进入灾区,面临大量的伤亡,亲眼目睹惨烈的场面,这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会产生明显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4。心理干预的首要目标就是给减轻其急性应激反应, 增强救援军人即时得到的安全感,提供身体和情感上的支持 ,以稳定其情绪,同时提供信息帮助他们有效应对灾难现场带来的心理冲击。分阶段关注救援军人的心理健康,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 。二二、注注重重两两个个结结合合心理救援要注重两个结合:团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心理干预与生理干预相结合。团体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有共同生活、工作背景,存在共同心理问题的人群,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引导下, 启发其认识自身问题,

8、利用团体内部心理的相互影响,促进团体良好氛围的形成和发展,解决其存在的共同问题。部队主要采用团队的作业方式,团体干预对救援军人非常适合,而且这种方式效率较高,能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团体进行干预。但团体干预只能解决一些团体共同存在的问题,对特殊个体针对性较差,解决问题不够深入,对一些特殊问题,这种干预方式效果有限,需要结合个别咨询方法进行干预。个别干预 主要针对个别有突出问题的人员,采取一次或多次一对一的个别 咨询方式,这种方式进行双向交流,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干预者能灵活掌控干预过程,干预更深入,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个别干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效率较低。在需要干预的救援军人众多,而心理干

9、预者又很少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显然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对救援军人的心理干预应充分将团体干预和个别有机结合,针对不同情形灵活采用,随时可以针对团队采用普及式的团体干预方法,而对个别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干预的个体来说,则采用个别干预的方法。由于心理危机的症状的复杂性,救援军人不但会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反应,还存在失眠、 肌肉紧张、恶心、呕吐、肠胃不适、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喉咙梗塞感等 生理症状。因此,在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要注意解决救援军人的生理问题,如及时补充水分和食品,对部队进行有效的睡眠管理,减轻其疲劳反应平;还可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放松练习,以缓解其紧张;对有明显躯体症状的军人,应及

10、时给予药物等进行治疗。另外,有力的后勤保障,如充足而规律的饮食供应、良好的个人卫生条件等也是减轻救援军人心身反应的重要措施。三三、抓抓住住三三个个时时机机心理干预要抓住三个时机:进入灾区抗灾前,灾区执行任务中,返回部队后。心理干预介入时机是否恰当,是保证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研究发现,由于部分年轻军人对抗震救灾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他们难以很好适应抗灾生活;而一些老战士,虽身经百战,但由于抗震救灾的特殊性和艰苦性,他们也难免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因此,我们认为,救援军人的心理干预应做到全程化。首先,在部队接到任务后的短暂时间内,应进行灾害心理健康维护的教育,形式以讲座为

11、主。教育内容应涉及灾害的特点,救援人员常见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判断自身心理生理问题和心理生理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出现问题的求助途径等。通过教育使救援军人对灾害有充分的预期和心理准备。实践证明,救灾精品文档前的心理干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当救援军人进入灾区执行任务时,面临大量人员伤亡和惨烈场面时,军人心理会遭受巨大冲击,产生心理生理紊乱的状态,这个阶段是心理干预的核心,心理干预者主要针对救援军人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如给予其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对其无条件的接纳,以增进其安全感,教会救援军人调控情绪的方法等,对个别出现明显精神异常者,应采取马上隔离、后送等措施,以免影响救援团队

12、。可采用团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对救援军人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这个阶段的干预不但维护救援军人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促进救援部队团队凝聚力的提高和保持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最后,当救援部队完成就在任务,回撤到营区后,心理干预仍需继续。尽管在灾区执行任务中,经过一定的心理干预,一些军人的心理紊乱得到了解决,心理恢复了平衡,但我们应看到,这种解决只是暂时的,这种平衡只是表面上的。因为,灾 难事件对救援军人的心理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消除的,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有些症状,如疲劳、焦虑、抑郁、睡眠紊乱和躯体症状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会逐渐出现,甚至会加重4。因此,救援部队回撤到营区后,也是心理干

13、预的重要时机,这是整个危机干预的重要一环。可采用测评技术等分析技术等深入分析评估救援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技术、行为技术和精神分析技术等进行深入长期的干预,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以促进其心理创伤的康复和社会功能的健全。四四、把把握握四四项项原原则则在救援部队的心理干预过程中心理救援人员要注意把 握四项原则:立足发展、共情适度、方法综合和保护隐私。立足发展,心理干预首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救援军人的一些心理生理反应的发生是危机事件中的自然表现,随着事件都发生和发展,有些反应会逐渐减退以致消失,而有些反应则会加重。干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做到提前预期,有的放矢。有些反

14、应是正常反应,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不管它,而有些潜在的危机则应提前预知,及时处理,使干预效果。 共情适度,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接纳对方的情感。共情是心理干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危机事件中,心理干预者同样面临灾难现场,面临救援军人的心理创伤,若过度共情,干预者可能会将自己的痛苦毫无顾忌的强加在受干预者身上,这样干预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干预者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适时适度地共情。方法综合,心理危机症状复杂多样,救援军人需求也多种多样,心理干预者应以各 种危机干预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干预,既要有评估、走访、座谈,又要有游戏活动;既要有团体干预,又

15、要有个别干预;既要进行心理讲座,又要发放心理自助手册;既有心理干预,又要有生理干预。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求干预效果的最大化。保护隐私,尊重来访者的权利和隐私,是心理 干预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在心理干预过程中,由于来访者对心 干预者的高度信任和心理干预的特殊性,常常把自己从不被人知道的隐私全部暴露出来。 干预者应以来访者利益为重,对来访者负责,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对来访者保密。对方包括不在任何场合谈论来访者的隐私,未经来访者同意不向任何人谈及其隐私, 不强求对方诉说自己不愿意提及的细节 等。当然,如果来访者有明显的自杀企图或蓄谋伤害他人、危害社会安全时, 干预者应及时和有关机构取得有分寸、

16、负责任的联系。这样做从根本上来看是对来访者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五五、认认识识五五种种反反应应危机事件中,救援军人出现了应激性心理反应,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和生理等方面的异常5。在救援军人中,集中表现为五种心理反应:恐惧感、悲伤感、无助感、内疚感和 耗竭感。恐惧感,这是救援精品文档最早出现的心理反应, 在抗震救灾现场,时时有余震、泥石流,有疫情的各种传言,因此很多救援军人害 怕自己或战友会受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出现明显恐惧感; 悲伤感,这是救援军人常见的心理反应,面对无数遇难的人和家庭,到处是废墟,救援军人可能 过度为受灾者的惨痛遭遇感到悲伤和难过,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 ,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无助感,面对众多生命瞬间消失,一些救援军人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 自己将来该怎么办,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感觉前途茫茫;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而在很多时候,面对废墟下面求救的人,由于工具以及技术等原因,救援军人却不能很好的实施救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